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前言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晚三迭世地层,为目前勘探油气的重要层位。油气的符集除与构造有关外,尚与当时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晚三迭世地层的岩性、岩相变化很大。为了查清盆地西北部油气聚集的特点及条件,从而扩大油气藏的远景,对上三迭统沉积时的环境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为此目的,对汉旺地区上三迭统剖面的沉积相进行了重点解剖,并且结合邻近地区有关的剖面:认为川西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地区为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江油县马鞍塘、黄莲桥、安县濉水及绵竹汉旺一带(图1)。主要讨论晚三迭世早期卡尼克期地层的沉积相及其与藻和其它生物群的关系。岩相划分由王正瑛所作,利用了78年我院岩石教研室部分教师及本人带毕业实  相似文献   

3.
一、地层划分绵竹汉旺地区位于龙门山中段南侧,这里晚三迭世地层位于倒转向斜核部(见图)。层序清楚,化石丰富。自上而下划分为:  相似文献   

4.
南盘江地区地跨滇、黔、桂三省,是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瞩目的地区之一。地史上从晚二迭世到三迭纪都是强烈的沉陷区,周围被古、中生代发育的一些古隆起(或古陆)包围,面积约二十万平方公里。本文着重对晚二迭世沉积相和火山碎屑岩成因迸行研讨,重点放在南盘江断榴盆地区。  相似文献   

5.
甘肃北山地区晚二迭世陆相地层及其古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最新地质资料,对甘肃北山地区的晚二迭世陆相地层作了初步总结。按沉积物性质,将北山地区的上二迭统分为南、北两个相带:北带为正常沉积岩,沿用红岩井群。南带为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新命名为方山口群。文中简略地分析讨论了北山地区晚二迭世古植物群特征,指出它是以安加拉区植物群为主体,并混杂有少量华夏区植物分子。根据化石组合内容及地层层序,论证了它属晚二迭世的理由,并与国内相当地层作了概略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1974年以来,我室三迭纪研究组,对四川江油马鞍塘、江油黄莲桥、安县濉水、绵竹汉旺、峨嵋龙池茶场煤矿及杨村舖等几个地区的晚三迭世地层进行了野外观察和测制  相似文献   

7.
水是“四川盆地”西北部安县境内的一个公社,在它以北约五百米远的公路旁,晚三迭世地层发育较好,层序清楚,过去不少单位在这里进行过工作,成都地质学院三迭系研究组也是其中之一,据他们一九七九年提出的划分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8.
Gallowayinella层和palaeofusulina在西乡堰口地区晚二迭世吴家坪灰岩上部的发现,证实了长兴组的存在。同时,对长兴组与吴家坪组,长兴组与大隆组的界线,从岩性与生物组合方面也作了深入探讨。在长兴组中建立了palaeofusulina带,并提出了西乡与南郑梁山和扬子地区上二迭统之间的对比意见。长兴组与大隆组的关系问题,根据它们在龙门山—大巴山区岩相和厚度的变化,认为大隆组实为长兴组的相变产物。另外,通过对梁山和西乡晚二迭世蜓类动物群的研究,结合扬子区情况,作者建议建立Codonofusiella Lui带,来代表我国南方晚二迭世早期的海相地层,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晚三叠世以来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探讨地层埋藏演化特征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经历的4期沉降—抬升循环演化过程中,都对研究区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印支运动大部分地区缺失了长1段的地层,同时导致长2+3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另外剥蚀地层呈现趋势性变化,越往东北部和东部,长2+3残存地层越少,剥蚀厚度相对也大。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造成中侏罗统和早白垩统遭到不同程度剥蚀。喜山运动造成古近系和新近系在研究区均缺失。另一方面本地区油气生成从中侏罗世(约170 Ma)开始,至130 Ma进入生油高峰。随着早白垩世的快速沉积和埋深增大,以及构造热事件的作用,油气生成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九个瓣鳃化石新属、种、亚种,均是近年来采自江油马鞍塘地区晚三迭世早期地层内。这些化石分布于我们所实测的马鞍塘剖面的8层、12层、24层内(见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盆地是华北陆块西部大型沉积盆地,其西缘,南缘均为中国大陆板块内部重要的地质分界线,由于古生代一中、新生代以来华北陆块与其相邻的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拼贴作用,致使盆地内先后经历了至少四期迭加的构造活动,它们是1)早—中元古代的北北东向构造;2)古生代—中三迭世的近东西向构造;3)晚三迭世的近南北向构造和4)中侏罗世以来的整体掀斜构造。这四期构造活动依次迭加、改造,控制了不同时代和地区油气的生成、迁移和聚集条件。对这些条件的正确认识,将对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形成演化的起点,其地层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目标层。通过地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构造应力(叠加)场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其结果显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条件以NW-SE方向的挤夺店主导,构造动力是油气运聚的驱动力,驱使油气运移的动力来自构造应力场,通过模拟认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圈闭为模拟计算的最大应力值,2.0~4.0MP  相似文献   

13.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油气藏,分析这些不整合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和剥蚀厚度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不整合的形成和埋藏史,并进行了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乌—夏地区的三套烃源岩分别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达到成熟并排烃。佳木河组烃源岩在中晚二叠世成熟,风城组烃源岩在晚三叠世开始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则在侏罗纪末开始生烃。不整合输导的模拟表明,靠近烃源岩层的不整合在油气运移中的贡献远大于远离烃源岩层的不整合,油气在不整合中沿着风化淋滤带和底砾岩层中微构造的脊部运移,形成优势运移通道。风化淋滤带中的油气横向运移距离短于底砾岩层中油气的横向运移距离。同一不整合中,油气容易在风化粘土层薄弱环节突破,进行窜层运移。不整合不但是油气输导体系,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甘肃天水后老庙含煤地层及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及室内综合研究,本文将天水后老庙含煤地层分为上、下两部,提出了本区有晚三迭世陆相地层的新见,这对本区地质发展史的认识及今后找煤方向,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文中还对本区的植物化石9属18种进行了描述讨论,并建立了五个新种,它们是:皂郊枝脉蕨 Cladophlebis zaoJiaoensis,稀脉侧羽叶 Ptero—phyllum paucicostatum甘肃侧羽叶 Pterophyllum kansuense,天水雅库蒂蕨 Jacuto-pteris tianshuiensis,后老庙雅库蒂蕨 Jacutopteris houlaomiaoensis  相似文献   

15.
资兴三都煤田是湖南省三大煤田之一,是唯一属于晚三迭世的含煤建造,有悠久的研究和开发历史。本世纪三十年代王晓青、刘元镇、谭锡畴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曾在此做过地质调查工作。解放后129队、省煤田勘探公司一队、三队、五队都在此做过勘探工作。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含煤建造是纯陆相沉积,1978~1980期间武汉地质学院陈钟惠老师等在三都地区进行了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对地层和沉积环境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晚三迭世含煤建造为海陆交互沉积。作者和毕业生等六人,于1986年在本区做了一些工作。本文的目的在于小结我们的研究成果,探讨含煤建造的沉积环境,分析主要煤层的聚煤规律和成煤模式,从而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演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对盆地东、南邻区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同期地层的野外实测以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沉积相类型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周缘中晚三叠世的岩性粒度变化、地层厚度及地层上下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具有一致性;沉积相带演化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讲,从邻区向鄂尔多斯盆地内部过渡变化符合瓦尔特相律,符合中晚三叠世华北板块构造的演化背景。研究后认为,中晚三叠世,周缘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应属同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这将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向东部和南部延伸,包括了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盆地。该研究为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区位于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东支,巴塘——哀牢山褶皱带中段西翼(图1、图2)。区内主要地层有中三迭统上兰组、上三迭统歪古村组、三合洞组,均作北北西向展布。一系列巨大的走向断裂十分发育。上三迭世早期火山活动强烈,其中歪古村组发育了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系,南北向延伸达数百公里,明显地受主干断裂控制,作线状产出。一系列火口呈链状分布与火山岩带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碳酸盐岩油气的分布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于古生代地层之中,南方中生代的三迭纪地层也普遍发育碳酸盐岩,其余中新生代地层中的碳酸盐岩除南海海域外,仅以夹层或湖相介壳灰岩的形式存在。经二十余年的油气田调查和勘探工作,在我国碳酸盐岩广泛发育的四川盆地和华北大型  相似文献   

19.
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与油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各类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这些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和生物礁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好,是盆地的主要储集层.在盆地南部和东部,盐下层系的产层以上泥盆统和石炭系为主,而西北及北部边缘带上则以下二叠统为主.盐下层系的深部储层温度总体上是从北向南提高,从东向西升高;地层压力是盆地南部和东部比西部和北部的要高.在同一地区,盐下层系地层中往往表现为在盐下顶部沉积层比深部地层有更高的地层压力值.盐下层系的大油气田均具有异常高压性质,可大大改善储层的储集性.盐下层系的碳酸盐岩储层可划分为3个油气远景层段,它们的厚度均较大,物性均好,是良好的油气储集体.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拦门沙全新世微体化石群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崇明岛、横沙岛三个钻孔的微体古生物综合分析,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四个微体化石层,它们分别指示了该地层经历了(由下往上)由滨海-河流相→滨海-河口相→浅海相→河口相的环境演变过程。并结合孢粉和 C~(14)测年资料认为该区全新世地层可以四分,即古全新世、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