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膜电位对冠状动脉血管紧张性的调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超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舒张,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去极化可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各种不同因素刺激平滑肌细胞和(或)内皮细胞可使它们产生超极化或去极化的反应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舒张或收缩.掌握这一机制可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很好的控制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2.
微循环中的小动脉控制着器官的血流量,同时也是循环中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血管。然而,以前人们几乎都采用直径大于150微米的大血管来研究血管的功能,虽然小动脉也具有和这些传导血管相同的特性,但它们会随着血管管径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特性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起血管的收缩或舒张。这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中表现地尤其明显,对机械刺激(血流)和激动荆作出相应的反应,从内皮释放一些调节因子包括一氧化氮(NO)和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EDHF)。然而NO在较大的血管起主要作用,随着血管管径的减小EDHF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EDHF的化学性质仍然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不同的血管床中有不同的物质被充当为EDHF,例如: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K^+,过氧化氢,C型钠尿肽等。尽管提出的这些因子具有不均一性,自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超极化被认为是从邻近的内皮细胞传导的单一电流引起后,说明有一种内皮因子确实存在于所有的血管中。发挥这些作用的细胞必需是电耦联并要通过由缝隙连接蛋白形成的细胞间通道-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来实现这种作用。除外肌内皮连接,在内皮细胞间也存在相互连接的缝隙连接通道并形成一个功能整体,使微循环中的小动脉网络形成高效一致协调地细胞活动。  相似文献   

3.
探讨重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血管平滑肌细胞及产生的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中 ,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观察转染后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情况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正常细胞组NO的含量为78.4 4± 1 5 .38,而iNOS转染组NO含量为 2 36 .5 7± 31 .83,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0 0 ,n =6 ) ,血管平滑肌细胞转染后生成一氧化氮。转染后的平滑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主要抑制平滑肌细胞周期G1 S期的过渡 ,使细胞停留在G1期。说明血管平滑肌细胞可以成功转染iNOS基因 ,生成的一氧化氮可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为从血管非内皮成分进行iNOS基因转染提供了实验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致猪冠状动脉内皮源性超极化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观察H2O2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作用以及过氧化氢酶对上述作用的影响。结果直接加入外源性H2O2可引起去除内皮后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的产生浓度依赖性超极化作用,过氧化氢酶可拮抗H2O2的超极化作用。结论H2O2可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内皮源性超极化作用,具有类似EDHF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致猪冠状动脉内皮源性超极化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观察H2O2对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的作用以及过氧化氢酶对上述作用的影响。结果直接加入外源性H2O2可引起去除内皮后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的产生浓度依赖性超极化作用,过氧化氢酶可拮抗H2O2的超极化作用。结论H2O2可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内皮源性超极化作用,具有类似EDHF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能再生心肌和血管,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本文就骨髓干细胞在血管新生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心梗后的血管新生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化,而血管生成是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损伤修复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这一作用主要是促进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使细胞通透性增强,通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强大的促进内皮增殖及血管生成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化,而血管生成是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损伤修复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这一作用主要是促进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使细胞通透性增强,通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强大的促进内皮增殖及血管生成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转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阐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提取生长因子入手,建立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用电镜进行了细胞鉴定,然后用去除生长因子(FGF和胎牛血清)的方法诱导细胞凋亡,利用荧光显微技术、DNA凝胶电泳、电镜技术和流式细胞分光光度技术,研究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发现去除生长因子3h后,在细胞发生明显的DNA片段化和形成凋亡小体的同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S期细胞显著减少,G1期无明显变化,G2细胞显著增多,说明用去除生长因子的方法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时,细胞从G2期脱离细胞周期进入凋亡程序,本文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的成功培养和对该细胞凋记的研究对深入研究其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葛根黄酮对糖基化终产物致细胞损伤的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作用,以及葛根黄酮对AGEs致VEC损伤的修复.以体外培养的新生小牛胸主动脉VEC为材料,检测了AGEs (4 g/L)作用于VEC 24 h后,细胞内一氧化氮(NO-2/ NO-3)、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脂褐素(LPF)含量的变化;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泄漏量;AGEs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AGEs (4g/L)可使细胞增殖率、LDH、MDA及LPF含量显著升高(P<0.01),NO-2/ NO-3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细胞形态收缩变形,胞内出现脂滴和空泡.同时加入葛根黄酮,可使以上指标及细胞形态均接近或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葛根黄酮可作为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外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12.
儿茶素对溶血卵磷脂胆碱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以体外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为材料,研究了溶血卵磷脂胆碱(LPC)和氧自由基(OFR)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及儿茶素对VEC的保护。结果显示:当VEC与LPC(6ug/ml)或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X/XO)(10umol/L 200umol/L)共孵育24小时时,表现为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泄漏量增多,细胞内过氧化脂质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细胞生长减缓,存活率下降;当加入不同浓度的儿茶素后则可明显抑制LDH的泄量,降低MDA含量,细胞生长正常,存活率提高。表明LPC与X/XO对VEC有损伤作用,而儿茶素则能通过抗氧化途径抵抗LPC与X/XO至VEC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NO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与细胞内游离Ca2+之间的关系.通过粘附式细胞仪和Ca2+ 荧光探针Fluo-3/AM,检测分析了NO在供体SNAP的作用下,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游离Ca2+浓度的变化; 又通过SNAP与维拉帕米、EGTA、肝素钠、普鲁卡因共同孵育的方法,观测了Ca2+浓度变化在细胞凋亡中 的作用.得出SNAP能使细胞中游离Ca2+浓度升高,而胞外Ca2+内流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并且阻断胞外 Ca2+内流能够抑制SNAP所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提示了胞内Ca2+浓度升高可能是SNAP诱导血管 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糖尿病细胞模型的内皮细胞(VEC)和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凋亡的影响,检测糖尿病模型中的VEC和VSMC的代谢产物,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早期诊断的代谢性生物标记前体物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通过模拟糖尿病血液环境,分别建立糖尿病VEC和VSMC的细胞模型,采用M丌法和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和生长变化,并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簇(ROS)的活性.结果显示:高糖培养短期内诱导VEC和VSMC增殖,且VEC24h达到最大增殖速率,VSMC在48h达到最大增殖速率,但高糖长时程作用导致细胞凋亡,细胞形态变化显著;30mM高糖培养48h后,VEC细胞的LDH、ROS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凋亡率明显;而白藜芦醇亚甲胺(RMI)可翻转ROS及LDH的升高,减少细胞在模拟糖尿病内环境中受到的损伤,提示培养VEC24h及VSMC在48h时间点收集细胞代谢气体可作为质谱分析数据.糖尿病细胞模型中ROS、LDH显著升高,诱导细胞凋亡,暗示糖尿病严重患者血液的血糖、血酮严重失常,酸中毒明显,推测其代谢性前体物质可能为丙酮酸、LDH等,呼吸气体中丙酮及CO2可作为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早期诊断的候选物质.  相似文献   

15.
探讨微血管段孵育方法能否与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一样检测蛋白表达,以用于初步的基础研究,解决原代培养耗时、不易存活的问题。分离大鼠肠系膜动脉三级以下分支,使用胶原酶和木瓜蛋白酶混合消化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获取的平滑肌细胞采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经特异性的α-actin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血管段孵育是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肠系膜动脉三级以下分支,培养基孵育72 h。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孵育原代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和肠系膜三级分支血管段24 h,观察平滑肌细胞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变化。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表明,培养的原代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浓度NFA处理原代平滑肌细胞能够使Cx43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相对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NFA处理血管段能够使Cx43的表达量也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相对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知,观察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x43的表达情况,使用血管段孵育的方法检测结果与细胞培养的结果相似。血管段孵育简单易行,可以作为类似实验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2-APB对Wistar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作用。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2-APB对Wistar大鼠脑微动脉段上平滑肌细胞膜电容(Cinput)、膜电导(Ginput)和膜电阻(Rinput)的影响。结果显示,应用2-APB后Wistar大鼠脑动脉段平滑肌细胞的Cinput、Ginput减小或Rinput增大。当2-APB浓度≥100μmol/L时Wistar大鼠脑微动脉段上平滑肌细胞的Cinput、Ginput分别从81±18 pF和3.5±0.43 nS降至10.5±1.3pF(n=7,P0.01)和0.35±0.03nS(n=7,P0.01),这与单个平滑肌细胞十分接近。由此可知,2-APB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抑制Wistar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  相似文献   

17.
无细胞猪真皮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猪皮制备的无细胞真皮基质,在基质上接种血管内皮细胞(VEC),鼠成纤维细胞(3T3),在细胞水平检测其生物相容性.采用MTT法检测VEC、3T3在基质上增殖活力;将复合培养1周的VEC-真皮复合物作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结果发现VEC在无细胞猪真皮基质上增殖迅速,并已经形成单层细胞膜片,某些局部区域已形成2~3层细胞膜片.结果说明采用的无细胞猪真皮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材料可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静电纺丝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ECM)结构,所制备的高度多孔、高比表面积的纳米级(50~500nm)纤维赋予了丰富的分子架构和生化信号,为种子细胞提供理想的生长微环境.不同组分、纤维尺寸及取向和种子细胞类型,可以裁剪获得不同生化和力学性能的电纺支架细胞复合物.总结了血管组织工程仿生ECM的设计与构建,并强调与支架复合的种子细胞在血管组织工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几种癌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用光学显微技术、DNA凝胶电泳和Northernblot方法 ,研究了去除生长因子 (FGF和血清 )和蛇毒诱导的两个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系统中 p53、c H ras、c myc和bcl 2基因的表达 .发现去除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 ,p5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 ,c H ras和c myc基因表达无变化 ;蛇毒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 ,p5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 ,c H ras和c myc基因表达无变化 .在正常生长和凋亡细胞中均未检测到bcl 2基因的明显表达 .实验结果表明 :p53基因参与上述两种细胞凋亡诱导系统的分子调控 ;c H ras基因只参与去除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而不参与蛇毒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这两种细胞凋亡诱导系统均与c myc基因表达无关 ;未见bcl 2基因明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过程 .  相似文献   

20.
Apoptosi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VEC) has been induced by deprivation of survival factors (aFGF and serum) and by rattlesnake venom. The expression of bcl-2 gene has been examined by Northern blotting in the two apoptosis inducing system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ression of bcl-2 has not been detected in normal culture cells and in apoptotic cells induced by deprivation of survival factors. But in apoptotic cells induced by rattlesnake venom (10 g/mL), the expression of bcl-2 increases, and its mRNA exhibits two bands. The data first suggest that increasing expression and splitting of bcl-2 mRNA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poptosis of VEC induced by rattlesnake venom, and this finding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bcl-2 in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