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泽东受李达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阅读《共产党》月刊,另一就是关注当时理论界的论战。同时,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为毛泽东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视角,并为毛泽东撰写《矛盾论》提供了理论中介。总之,李达对毛泽东早年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和撰写“两论”,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们越加注重对于我国古代文论民族特征的研究,这种研究又以创作论为一定的“突破口”。《文赋》与《文心雕龙》作为这方面的双壁,前者以创作论为主体,后者的创作论则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重心。如果说,《文赋》第一次肯定文学的地位,使之从经、史中分擘而不为之淹没,它比起西方贺拉修斯《论诗艺》的富有开创性的论著来,毫无逊色;那么,《文心雕龙》作为我国公元四世纪就达到高峰的文论专著,它之后的一千多年的古代文论,还没出现过有如它一样的宏篇巨制。因此选择这两种创作论作比较,不但是有益,而且是必要的。下面拟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对"中介"论与"一分为三"之关系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承认“中介”的有很多,但多数人还是不承认“一分为三”;既承认“中介”也承认“一分为三”的人确有不少,可他们对于“中介”的理解又有所不同;而更多的人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论证“一分为三”,不过并未涉及到“中介”。“一分为三”并不完全等于“中介论”,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宋元戏剧考》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代文学以元曲创作的高度繁荣为特征,元曲不仅从数量上,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元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然而与繁荣的元曲创作相比,此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的元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歌曲与演唱的《唱论》,论制曲与曲韵的《中原音韵》,记述作家、作品、艺人并略加评论的《录鬼簿》和《青楼集》。另外还有一些象胡祗等在一些文集中专论元曲的序跋。不过,我们在研读这些理论作品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有关元曲的理论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目录体”。  相似文献   

6.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它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生动的语言,神奇美妙的幻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到目前为止,在阿拉伯文学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流传得象它那样广泛。《一千零一夜》中译本有的译为《天方夜谭》。“天方”来源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内的“克尔白天房”的误音,“夜谭”是指阿拉伯人喜欢夜间讲故事。我国古时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国”,明朝以后改称“天方国”,所以后来把《一千零一夜》译为《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是一部中近东广大民间艺人、文人学士在几百年间收集加工的民间故事集。其中包括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涉及的人物很广,上有皇帝、国王、大臣、哈里发、下有鞋匠、渔夫、农民、脚夫、童仆奴  相似文献   

7.
范晔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之一,所撰《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为古代史学史上名著。在本书编纂过程中,他针对东汉一代的史实,发表了很多史论。(据今本《后汉书》看来,共有序、论、赞二百一十四篇。)这些史论,集中反映了范晔对东汉一代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看法,表达了他自己的思想。因此,对《后汉书》的史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后汉书》这部史学名著和它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集,它气势磅礴,热情奔放,象狂飙突进,似火山喷发,强烈反映出“五四”时代精神,即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它激励着和鼓舞着人们勇敢地投身于时代的洪流,成为一支为争取伟大祖国的光明未来而冲锋陷阵的战  相似文献   

9.
一、《神思》的内容及对“神思”的不同解释“龙学”界历来十分重视《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并把它置于相当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几乎统摄了创作论以下诸篇的各重要论点”。日本学者安东谅也说过:。“如果说《文心雕龙》有划时代的独刨性,是在下篇,可以把下篇开头的《神思篇》作为本书的枢纽来考虑”。《神思篇》的这一地位,正是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决定了的。在这不足千字的  相似文献   

10.
《庄子》“道”“气”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文本中,“气”与“道”都是“哲学第一概念”。“气”与“道”两大范畴之间不存在属种概念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谁统摄谁、谁说明谁的关系。换言之,在《庄子》文本中,存在着两种宇宙生成论:一是气论;二是道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的系统”在《庄子》文本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造成《庄子》文本内在结构性与逻辑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长期以来,在鲁迅《野草》研究领域,对《过客》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思想的探索,而忽略艺术的剖析,即使在一些蜻蜓点水式的艺术分析的文字中,也出现了种种误解或曲解。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对话体的散文”(如唐弢先生等),或说“这是一出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独幕剧”(江苏人民出版社:《鲁迅散文选讲》),更有甚者,某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对包括《过客》在内的《野草》中十六篇散文诗,则论定为“是不纯粹的,它不是审美的”,从而从形式上否定了《野草》,说“这不是一部散文诗集。”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对于鲁迅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有多处涉及美与美感的关系,其中直接论述美与美感的关系,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来存在着,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创新的负面因素。今天我们要加强技术创新,就必须革除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 一、保守思想的长期积淀 《周易》教导人们“乐天知命”,《论语》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些观点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守思想的总纲。在处世方面,“知足长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保守退避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久而久之,人们养成了怕出“风头”、拒绝变革的不正常心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自已不思进取,  相似文献   

15.
格林尼奇村是紐約的“名士派”居住的地方,最近那里又創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它把电影、雕塑、繪画和活的标本溶汇于一体,因而可称之为“綜合性艺术”。据一个目睹者、英国《每日鏡报》的記者斯坦恩·迈斯报道:在一个并不怎么大的房間里挤滿了一些奇形怪状的“名士派”——“被搞垮的一代”的代表者。男的蓄着大胡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是一部恢弘的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评诗论文,深从六艺,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内容极其丰富,以今人观点看可以涉及文学的许多部门,如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论、美学理论、修辞学理论以及南朝以前的文学史论等。从不同角度,都可探讨它的文学价值.对于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要深刻探讨和认识清楚,并非易事,近代学者已多有探索和讨论.本文拟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中几个问题,试再补充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纲”《尚书·盘庚》云…  相似文献   

17.
鲁迅《文化偏至论》一文中的“偏至”内涵不尽同于“偏激”“偏颇”;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是鲁迅的一种历史文化观;是鲁迅人的价值观、美学观、思维方式的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深圳是最早进行科技中介服务模式探索的城市。早在2001年,深圳打破由政府科技部门从事科技成果鉴定传统,首开科技成果由社会科技中介机构鉴定的先河。在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深圳市人大代表吴立民一纸《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的议案引起大家对科技中介机构生存状况的关注。探路触礁在议案中,吴立民重点呼吁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科技中介一条街”项目遇到的实际问题。“科技中介一条街”这一模式创新曾经引起业界的关注。然而三年过去了,项目却迟迟没有启动。“科技中介一条街”的概念是由创富咨询公司总裁鲍…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以《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崛起的诗群》等三篇文章为代表的“崛起”论,在我国诗坛掀起了值得注意的波澜。“崛起”论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讨论的范围很广,阐发了颇为“新颖独特”的艺术主张,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原则问题,并具有“旋风般的勇气”的挑战姿态。在“崛起”论者看来,新诗“六十年来不是走着越来越宽的道路,而是走着越来越窄的道路”,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冲突的视角解读农民工犯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的农民工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经络又纠缠着“三农问题”、现代化、城市化、贫富分化等各方面问题。文化冲突论恰好提供了一个整合的视角,为犯罪寻求了一种个体化了的社会原因,在整体主义犯罪学与个体主义犯罪学之间找到一种中介,经由它使得犯罪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试图用文化冲突论的理论来解读农民工犯罪现象,以期能为这一让人深深忧虑的现象寻找一些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