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卫星测控通信信息侦察中测控信号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测控信号副载波识别算法。算法首先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去噪原理,对混合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然后,采用零点分区法确定副载波个数,最后设计了闽值自适应判别算法来确定各个副载波的频率分界点。仿真结果表明:该测控信号副载波识别算法精度达到95%,抗噪声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针对卫星测控通信信息侦察中测控信号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测控信号副载波识别算法。算法首先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去噪原理,对混合信号进行去噪处理。然后,采用零点分区法确定副载波个数。最后设计了阈值自适应判别算法来确定各个副载波的频率分界点。仿真结果表明,该测控信号副载波识别算法精度达到95%,抗噪声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载波信道容量最大化需求以及多业务混合传输的特性与质量要求,提出一种综合考虑保证媒体业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和最大化传输效率的BCMEP(best channel for most emergent packet)算法.该算法根据多载波系统各个子载波的信噪比水平和性能需求,结合链路层中业务包时延特性以及发送与接收窗口信息,对发送窗口中各个业务包按照BCMEP算法进行调度,从而达到兼顾媒体业务传输质量和最大化传输效率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单纯注水算法和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算法,BCMEP算法在最大化系统吞吐量的同时,还能保障媒体业务Qos.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微波副载波CATV实用化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给出了这种系统的总体考虑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就一种副载波复用光纤通信传输系统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系统的载噪比与多种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就这一系统进行有线电视传输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个性能优良的调频有线电视传输系统,但不适宜于调幅有线电视的传输。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介光纤微波副载波多路复用技术的优点,还对光源非线性引起的交调失真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文章最后分析了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调制深度和传输容量。  相似文献   

7.
OFDMA系统中实时业务的资源分配与调度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OFDMA系统中实时业务传输的资源分配与调度算法,该算法利用物理层的信道信息和MAC层的业务信息,采取分组调度与子载波分配交替进行的资源分配方式,在满足数据包传输时延要求的同时,最大化系统的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无论是在系统的吞吐量、丢包率,还是数据包等待时延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卫星电视伴音副载波数据传输系统的组成,以及主要实现技术,利用本系统可以构成卫星电视伴音副载波数据传输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9.
卫星光网络中微波/光波双层路由技术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宽带卫星光网络的特点,基于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控制技术、SCMA(Subcarrier Multiple Access)多址技术和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光路由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微波副载波/光波长的双层路由技术方案,建立了一种简化的、灵活高效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给出了一种相应的启发式星上路由和信道分配RCA(Routing and Channd Assignment)算法.分析了星上副载波/波长路由器的具体结构和相关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光标记交换是一种光交换新技术,它能有效克服光换中的电子瓶颈,该技术的关键是光标记的产生和提取,光微波副载波复合系统是一种结合微波和光通信技术的通信网络,该文提出了利用光微波副载波技术实现光标记的新方法,叙述了这种光标记的产生、提取和识别原理,分析了这种方法的优点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多用户空间复用OFDM系统中的子载波分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系统瞬时容量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两类基于空间复用的下行多用户OFDM系统中的自适应子载波分配准则:a.将每个OFDM子载波分配给一个用户的“独占准则”;b.允许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子载波的“共享准则”.分析和仿真表明,两类分配准则都能有效获取系统中的“多用户分集”,明显提高MIMO-OFDM系统的容量.此外,通过实验比较还发现,相对于“共享”分配,“独占”的分配方式能够更好地达到容量提升、反馈开销和复杂度等方面的折衷,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力线信道中的频率弥散特性,研究了采用不同的子载波基对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影响,提出以小波包函数替代正交频分复用(OFDM)中的正弦基作为子载波基进行传输的技术,利用其正交性来对抗电力线信道中的多径干扰与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通过仿真,分析了采用不同小波包基的小波包调制与OFDM的抗干扰性能,结果表明:在信噪比达到一定值时,正交小波包调制技术的抗干扰性能优于半正交小波包调制及OFDM技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有的无线资源分配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比率选择(ratio—based selection,RBS)的分配算法.在多用户OFDM系统中,目前常用的次优子载波算法由于只遵循信道增益最好规则而可能导致不得不分配信道增益很差的子载波给用户的现象.RBS算法采用信道增益最好用户和次好用户的“比率”来分配子载波,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仿真显示,与其他次优子载波分配算法相比,RBS算法能够以较低的运算量获得更好的性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MIMO-OFDM系统中基于子载波分组信道估计的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传统的MIMO-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复杂度高、对导频结构有特殊要求的问题,提出了2种基于子载波分组信道估计改进算法。改进算法通过子载波分组将多天线信道估计转换成单天线信道估计来获取导频子载波信道响应,避免了大矩阵求逆运算,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利用DFT滤波算法或LMS自适应滤波算法得到整帧所有符号的信道响应,实现算法复杂度不变、估计性能的提高。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与传统的信道估计算法相比较,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和更好的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15.
MIMO-OFDM系统基于实时业务的跨层子载波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MIMO-OFDM系统的实时业务提出一种新的动态子载波分配算法。该算法基于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MAC层的队列状态信息和系统中每个队列的平均等待时间来动态分配子载波。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证用户之间竞争资源公平性的前提下,不仅保证了实时业务的时延要求,而且提高了系统吞吐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中干扰管理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兼顾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和公平性的协作子载波和功率分配算法.将终端公平度与QoS的乘积作为优先级因子,每轮优先级因子最高的终端获得协作接入点(access point,AP)分配的子载波,并且采用基于图论的advanced-BFM(advanced-backward-forward marking)算法进行协作子载波分配;为了充分利用每个AP的发送功率,避免由于终端所处位置引起的信道质量差异影响,提出了基于改进注水思想的3步优化功率分配算法,进一步最大程度提高终端QoS与公平性,最大化和速率.通过模拟仿真可得,与代表性文献比较,提出的干扰管理与功率分配方案明显提升了网络公平性、平均QoS、频谱效率和能效.  相似文献   

17.
假设副载波交换网络中链路是随机连接的,在最短径路由算法与副载波标记分配限制条件下,结合一定拓扑结构的网络分层模型,利用链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状态计算当前状态下某一链路对随机连接通道建立的阻塞概率.通过构建第,分层的虚状态集,计算了第Ⅰ分层当前状态下某一连接通道形成的阻塞概率,以连接通道的阻塞概率作为资源分配的代价函数来降低网络连接请求阻塞概率.  相似文献   

18.
自适应分配技术的应用能优化多用户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功率的使用.文中在对功率最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速率和信道特性的子载波分配算法.该算法不需要另外计算最终分配给各用户的子载波数,其分配过程包括基本分配和剩余分配两个步骤.在基本分配中保证各用户数据能被及时发送,在剩余分配过程中,以减小各用户所需的发射功率可达到最小值为原则进行子载波分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降低系统的发射功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OFDM技术的多用户子载波分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无线网络频谱利用率,有效地利用系统现有资源,该文在保证用户公平性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余量最大化准则的自适应子载波分配算法。该算法采用分步降解法,将子载波和比特分配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信道增益最好的子载波,以此确保该用户拥有基本的传输能力;第二部分,根据用户的传输速率比例约束分配剩余子载波;第三部分,根据子载波的分配结果进行比特分配。该算法运算复杂度低,功率消耗少。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优于现有的BABS+ACG资源分配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