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国人类学学派及其生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形成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经验,地方性的民族志经验与建构普世性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张力是大多数非西方人类学学科或者学派都面临的问题.《乡村人类学》一书正致力于这种普遍性的理论范式的梳理和建构,从而使得中国的乡村人类学不至于沦落为以西方为主位的人类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以说,乡村人类学所试图建构的是一种非西方的理论范式,从而将中国经验,认知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内.在乡村这一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的反思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人类学才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简要回顾和梳理西方人类学与中国人类学在艺术研究领域的经典案例和理论倾向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学艺术研究的特质,并对人类学艺术研究理论建构提出了试探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 ,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 ,搜集丰富的个案 ,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 ,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 ,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 ,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 ,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 ,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 ,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 ,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 ,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       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切入,从生态学图景、人类学依据、哲学建构等三个方面对庄子"理想国"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释,以此例对当下庄子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艺本体论讨论与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不仅推动了文艺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而且还促进了"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文艺本体论讨论中的认识分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及研究格局.仅仅把注意力投向方法论革新,以及主体性精神生长等方面去探究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发生的原因,很容易忽视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观念的建构在理论及实践层面上有什么合理之处,又有什么不合理之处等.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有着长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这似乎是为人类学后来的种种理论分野以至于学派分化种下了“祸根”。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向来是人类学理论基础研究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而对于有关文化概念的讨论和辩论及其与人类学各理论分野的关系的研究,也应该是人类学思考和“再思考”、“重新把握”和“反思”的起点。本文从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历史回顾出发,试图说明文化概念的发展对于人类学理论发展乃至于学术流派分野的重大影响,进而探讨在新时期条件下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对于中国人类学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 ,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 ;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 ,人类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不够 ;其自然结果就是投入不够 (指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              力 ) ;其三是理论建构不够 ,本土的和西方理论介绍均着力不够。  相似文献   

8.
艺术人类学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人类学是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尤其它涉及文化功能的解释,或者叫文化深层解释。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艺术人类学学科建构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和艺术民族志、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分类,这四个问题涉及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及其理论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以美学、人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整合来关注民族文化的新兴学科,目的是建构与西方学理平等对话的平台。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存在、研究方法拓展及其功用价值来讨论这门新兴学科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人类学与医疗保健的关系,并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方面论述医学人类学研究对发展医疗保健事业和促进人类身体健康所能够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化人类学初创的出发点似乎是希望通过这门学科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化模式,但这种以欧洲明为核心的理论基点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在平等的化平台上与其他明进行对话,以致把自己推向无法摆脱的悖论中。当探源性思维被移植到中国后,中国化人类学以及学人类学学们研究和写作的深层意识形态背景仍然沿袭的是19世纪西方化人类学理论中普同主义的知识观取向,在面对中国化的地方知识时,不知不觉中成为自证西方中心的“他”。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认识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实践的语境中去反映人类化变迁的真实面貌。去审视人类存在的多元形态,这应该是中国学人类学的当代形象。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 ,取得明显的成就 ,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 ,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先说明人类学特别强调参与观察与比较研究法的原因以及人类学与史学合流的好处,进而叙述人类学的区域发展史研究,介绍人类学家在研究中国社会文化时所用的理论范式的建构。最后指出台湾区域发展史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艺术发生学致力于建立普世性艺术理论,艺术人类学追求艺术现象或艺术感受的人类学基础,二者殊途同归。艺术发生学乃艺术人类学之基点,其实质是从仪式到艺术的观念发生。艺术人类学将艺术学与人类学结合,使艺术发生学从仪式到艺术的理论建构具有学理性。  相似文献   

15.
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作为文化资源(cultural resource)的语言、作为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的语言、作为历史记忆的语言、作为话语权力的语言。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是围绕形式、内容与意义来进行的;要掌握语言人类学的本质,首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讨论的脉络;语言人类学把语言作为社会实践来研究,具有独特、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7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就历史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合取向 ,以及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 ,作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为对象,以探讨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目的,运用跨文化(Intercultural)之历史深度描述方法界定历史人类学,具有重要的实践理论意义。跨文化(Intercultural)是指文化的“内在性”、“涵化性”和“互动性”,即通过跨族群文化互动构建历史人类学理论,它与历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民族志和历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跨文化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历史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和前景并存。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人类学与民族学这两个名称的界定与涵盖范围没有一个共识,功利主义的压力,以及现有人类学的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但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前景又是十分美好的,其主要内容是:现代人类学将在新的中国资料中受一次洗礼,从而变得更有世界性,升到更高的理论水平;中国丰富的文献成果将对整个人类文化变迁的历程有一个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最终能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类学可以对此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解释,以向全世界提供中国的经验;中国人类学者应充分利用人类学的比较方法与结构分析方法深入中国文化资源,把其中的认知方式,世界观与价值提炼出来,以充实甚至更新现代人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