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涪陵区、乡两级农技信息服务系统做了描述,给出了电子邮件技术在农技系统中应用的设计模型,阐述了设计的基本思想,并对其基本功能模块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汉中科技》2013,(3):I0001-I0001
汉中市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建设推广工作在省科技厅的关怀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配合和支持下,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引导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务实创新、克难奋进、扎实工作,竭诚服务,在我市农村建立起了一个集信息、技术、农资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涪陵农技信息服务系统中采取的一种基于无向图的专家集体动态调度算法.该算法实现了多名专家针对同一问题进行“多对一”农技信息服务的新模式.能够帮助农技专家在线服务时耗费较少的等待时间且完成尽可能多的服务,并且每组集体决策方案中的专家成员数可以尽可能达到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前,霞云岭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农民技术服务队 示范户 农户;另一种是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 协会 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广主体、服务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  相似文献   

5.
暑假回到湖北家乡,有一天突然听到务农的叔叔说手机收到农技短信息,笔者不禁心里一喜,看来农村信息化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农民也可享受专门的信息服务了!再查看当地有关资讯,得知当地组建了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尽可能利用现有信息设施和条件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信息服务,农民除能收到的农技短信外,  相似文献   

6.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的特点,因此,它需要多种教育形式的支持,本文主要探讨了E-Learning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服务性支持,包括保障性服务支持、技术性服务支持、享受性服务支持与效率性服务支持等.  相似文献   

7.
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我国承担农技推广工作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却发展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为了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通过调查表明,农户强烈需求先进农业技术,这为重新重视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市场化运营做了可行性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路径,即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市场化运营;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主导的农技推广。  相似文献   

8.
《汉中科技》2011,(2):I0001-I0001
汉中星火12396信息服务工作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指导下,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通过踺全工作机制、大力宣传推广“大荔模式”、采取技企结合等方式做了许多工作,12396农技热线己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热心人”和“好帮手”。  相似文献   

9.
关于推进高校图书馆决策信息支持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决策信息支持服务的定义、主要内容和服务模式,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决策信息支持服务的优势,提出了开展决策信息支持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是10年前由国家科委与天津市政府联建的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在科技部和天津市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不断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立足天津和北方地区,面向全国和世界,与国际市场接轨,经历了从规模做大到功能做强,从技术的单一服务向集成服务的跃升,经历了从单纯技术交易场所向综合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转型,探索了一条从网络化——集成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子。到目前,我们共向社会提供了70万条各类技术信息,向企业和农村推介了3万余项可转让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组织了530余次技术研讨、技术对接、成果展示洽谈等各类活动,为近10万家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服务,我们的技术服务收入也逐年提高,年平均增长16.6%。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在新阶段,农业科研必须在优质、专用、名特优品种,农产品加工、保鲜,高产高效配套综合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农科教有机结合的体制等各方面有所创新,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基因的体外重组和克隆技术的诞生 ,使以 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 ,从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被高新的生物技术取代 ,基因药物、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克隆动物等出现使农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时代 .同时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也使农业发展走向信息化时代 .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使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大连是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主要发展城市 ,需要抓住高新生物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这一契机 ,根据实际情况致力于本市农业发展 ,走科技兴农之路 ,在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吴凯  张欣  许晓华 《科技资讯》2014,(29):26-26
针对农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将Bezier曲线算法应用到农业GIS中。并根据Bezier曲线在林业资源数字化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编制相应程序。通过对实际林业资源中珍稀植物位置数据的处理,提高了图形生成效率,为掌握珍稀植物资源情况,划定保护区提供帮助。目前,GIS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己经在农业土地水资源规划、林业管理、自然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各领域建设成不同的GIS系统,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当今农业科学中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如林业资源管理中开发出许多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浅议农业信息化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金融、财政支农水平提升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以市场主导的金融支农效率高于以计划主导的财政支农效率。利用川、陕、渝三地1985—2008年的时序数据,对金融、财政支农的经济效应从农村产值、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三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了理论假说。最后,提出应进一步优化金融支农的结构功能和制度安排,提升金融支农力度,同时扩大财政支农中生产性支出比重,提高财政支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详细描述了中国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的产生、发展历程,解析了绿色食品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重点阐述了绿色农业的提出和所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取得的成果,强调继续开展绿色农业的指标体系研究,并提出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以减少化学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物防治技术为例,评述了农业科技投入不平衡,部分领域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的状况,呼吁政府应对天敌昆虫工厂化生产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工作予以支持。最后指出,农业科技项目应长期支持,这样方可获得成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粮食作物品种的智能动态区划工作。方法 通过对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研究,可获得人工智能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并将它用于研究农业宏观信息的智能化实现。同时系统采用常识推理模型和基于面向对象的知识部件库专家系统结构。结果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用面向对象技术完成了农业自然条件分区系统,给出了吉林省农业自然条件的分区及隶属程度和以玉米为例的农作物品种配套模型的研究。结论 GIS和专家系统的集成能够为农业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的金融支农案例,可以看到每个金融支农的案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国内又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存在改进余地。文章通过金融支持农业的实践,分析比较得出我国金融支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信息的基坑支撑位置图像识别方法.首先,在室内相机标定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基坑图像进行镜头畸变校正;然后,利用控制点法确定相机在真实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以下简称位姿);根据针孔摄像机模型成像原理将支撑区域投影到图像上;再对形成的支撑图像区域进行特征提取,使用颜色分量关系对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以达到判断支撑是否施工完毕的目的;对基坑的所有支撑进行循环判断,最终得到当前基坑施工的支撑位置.与传统数字照相识别方法相比,能有效避免复杂施工现场环境的干扰;最后,给出了一个基坑支撑位置识别的工程实例.结果表明,基于设计信息的识别基坑施工过程支撑位置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和GIS的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87年和2000年覆盖柴达木盆地东部香日德绿洲区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香日德绿洲进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获取香日德绿洲区土地利用、土地沙漠化等环境动态信息,并在GIS的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与区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绿洲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为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部门在绿洲的异地扶贫工程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