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权学说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是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思想体系。梁启超的民权学说可以从两个时期来考察,一是戊戌维新时期,一是流亡日本时期。前期主要在于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开通社会风气,实现“君民共治”,而后期融入了主权在民论、自由平等观、国民国家观。梁启超以报刊与西书为宣传媒介,以学会与学校为宣传场所,因时因地制宜,使民权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进步、国人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国经学的变革与外来议会思想的传入,既构成梁启超早期议会思想的来源,也形成了其比附中西、推本于古的解释模式。戊戌时期的梁启超对于西方宪政制度基本上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在传统经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是这一时期关于宪政制度的代表作。这种杂合了公羊三世说、儒家经世学、进化论和明清启蒙思想的解释模式基本上不能算作宪政理论,但已经包含了近代宪政尤其是议会制度的思想萌芽,并在梁启超后来的政治哲学理论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3.
考察1894-1911年,自梁启超开始关心国事到辛亥革命的言论与思想中对“国权”与“民权”的论述,从中国历史语境去理解梁启超的“国权与民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梁启超从一开始就将个人置于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论述,个人与国家、民权与国权,两者紧密地联系与调和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代表联邦主义宪政的湖南省宪以其分权制衡、地方主义和倚重民权的宪政理念、制度设计,显示了联邦主义者寻求建立民主、稳定、统一的宪政国家的宪政诉求,其进步、合理成份应当肯定。而联邦主义与近代中国国情相背离的国家结构观和制宪技术的某些局限则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5.
白玉陈 《科技信息》2010,(3):109-110
从倡导树立爱国观念,主张兴民权、开民智,呼吁打造国魂,宣扬爱国者典范以及明确新民资格等五个方面,对梁启超“新民”思想与近代朝鲜“新国民”思想进行深入比较.试图还原出“新民”思想在朝鲜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其在朝鲜塑造新国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几乎毕生都在积极追求中国立宪政治的目标。集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于一身的他对中国宪政道路的思考经历了萌芽期、成熟期、适应期和反思期四个阶段,所提出的宪政思路也不断变化。这种多变,体现了中西两种政治文化冲撞交融的矛盾复杂性和民主宪政落户中国的重重困难,也反映出近代中国向民主宪政迈进所面临的某些共同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就开始实践其宪政思想,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其宪政思想却对以后的宪政思想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作用。文章在对其宪政思想的渊源,基本内涵等作探讨的基础上,对其宪政思想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清末《东方杂志》是改良派一份较有影响力的杂志。其文论中所散发的民权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派的民权思想的发展,同时又为辛亥革命以后民权思想的勃兴杀开了一条血路,有承前启后的意味。对该杂志所体现出来的民权思想进行全面的论述、比较与评价,对进一步认识清末民权思想,夯实清末思想文化领域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救亡图存的迫切使命,新陈代谢的急遽步伐,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复杂多变的印记;同时也造就了像梁启超这样的"英雄"和"思想勇士"。个人是时代的产物,而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只有将梁启超这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放在近代中国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历史潮流中加以考察,我们才能确切地把握他的本质,认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真实意义和价值。尚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追求冒险、竞争、进取的精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不小的冲击。尚武思想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受尚武思想的鼓荡,军国民体育思潮乘势而起,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尚武"之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近二十年学术界关于梁启超"尚武"思想研究的成果进行剖析和归纳,主要从梁启超"尚武"思想的成果、专论梁启超"尚武"思想的代表性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评述,指出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对读者或学人的体育实践或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传统向现代转化中民本、民权、民生关系探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政治思想中,民本与民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不仅民本被纳入封建秩序发生了变异,而且民生思想被边缘化了。近代以来,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冲击下,民本逐渐与民权相贯通,民生也作为一个与民权相关联的命题而突出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与传统命题创新结合起来,这样民本就转化为执政为民,民权转化为人民当家做主,民生转化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重民轻君,以民为本,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思想。陈寿著《三国志》对孟子民本思想又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安民为大道;二是诚心爱民,定创嘉绩;三是用司法权和行政权保护民众;四是君民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通过对戊戌维新派宪政思想源头的阐述、君主立宪蓝图的描绘以及君宪实践的分析,借以揭示宪政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的萌芽、发展以及对后期历史进程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来看,"政治"可以在两个维度加以理解:政与治."政也者正也",政治的"政"的维度归根结底意味着存在者的各正性命,它将每个个人都纳入到了政治的过程;而"治"则是"为政"所承担的事业,它意味着以各正性命为中心的治理活动或治理术.由此而形成了政权在民、治权在君,政道与治道分离的思想格局.然而,二者之间又通过"天"的观念获得了连续性,以至于民、君、天三者之间的相互通达而彼此限制本身形成了一种循环的圆圈性结构.由此而形成了对"政治"的境域性而非"空间"性的理解.这样一种政治观念建立在责任意识而不是主权要求的基础上,它通过礼乐生活世界营建对天下这一境域总体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民约论》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颇受其影响。在“全民政治”、在“平等观”、在“人权”、在“分权理论”与“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等方面,孙中山和卢梭两人的观点,既有一致,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治世,而民本思想是实现这一治世的关键。民本思想包含重民、存民、富民、化民等观念,它是一套"问题-解答"模式,它体现了君与民的对待关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缓解了君民关系,民本虽与民主不同,但它本身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定义经历了从"译"到"翻译"的变迁。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字本位到双字词本位的发展。从"译"的字本位定义到"翻译"一词的出现及其理论依据来看,翻译定义的变迁过程不仅仅是定义从单个字到双字词的变化,而是体现了早期翻译实践者和理论家对翻译的探究,体现了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前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内化与吸收。  相似文献   

19.
据1986条期刊篇名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在1940至1947年的中国社会政治运动当中,宪政与民主的话语具有时效性、背离性和场域性三大基本变化规律.宪政话语反映了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呼声,民主话语反映了体制外知识分子的诉求.毛泽东洞见民主主义潮流是一种可以汲取的政治资源,可用以对抗政治上的敌对力量,统合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从而构建新的国家体制.以此为思想基础,他提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的论断.在近代中国,宪政与民主要完成制度设置与价值关怀的双重社会功能.在人民主权确立以后,重要的是政体的建设.中国宪政建设面临的难题是在价值上重塑新文化,在实践中强化政治家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宪政的价值追求就必须要有一定制度安排,没有一定的制度安排,任何价值追求必将成为海市蜃楼。从宪政的发展史来看,为了实现宪政的价值追求,宪政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代议民主制度、限权、分权制度、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