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史所”)的创建及其50年发展历程,席泽宗院士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年》[1],廖育群所长发表了《回顾与展望》[2]。郭书春、陈美东、华觉明、罗桂环、王扬宗、汪前进、袁江洋等先生将在这次会上回顾和讨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史研究。他们的论文和报告已经很充实。在此,我仅简要地汇报一下自然科学史所最近十年(1997—2007年)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史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专题研究、学科史和通史研究,发掘、整理、研究和总结中国科技遗产,形成了注重内史的严谨考证、…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15~17日,全国中青年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马普伙伴小组、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共同组织和资助。来自北京、合肥、呼和浩特、武汉等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战略”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些年来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是由社会需求引出的。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的反复探索,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主题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需求之间联系的思考,也逐步形成了我们“科技史视角的科技战略研究”取向。“科技史视角的科技战略研究”,大致概括了我们进行科技战略研究的基本思路,也体现在我们这几年来的研究选题和主要成果中,它同时也是指导我们培养研究生和设置相关课程的关键理念。下文将就上述涉及到的几个方面做一简要介绍。1研究的基本思路“科技史视角的科技战略研…  相似文献   

4.
由我校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所)和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四个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科学思想史研讨会”,于1987年10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我校有3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的注意力开始向科技与考古、科技与社会、科技与哲学这些缘边地带转移,思想史界和哲学史界也把自己与科技的关系作为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这  相似文献   

5.
张秉伦教授于1938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泾县,1960年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1964年大学毕业后被选拔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科技史研究工作.1983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从事科技史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和研究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和主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学术兼职有安徽省科技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大学徽学中心学术委员等.  相似文献   

6.
张秉伦教授于1938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泾县,1960年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1964年大学毕业后被选拔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从事科技史研究工作.1983年调到中国科技大学从事科技史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和研究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担任过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和主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学术兼职有安徽省科技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安徽大学徽学中心学术委员等.  相似文献   

7.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 由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领导同志讲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讲稿整理、集结而成.共计44讲。包含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科技概况、天文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农学、生物学、医学、四大发明及陶瓷、纺织、建筑、矿冶、机械、水利、交通、军事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民族间科技交流与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文章编号:1000-0798(2001)01-0093-02   2000年7月23—25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民族间的科技交流与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研究员、民族问题研究中心毛公宁副总干事、赵学毅副总干事,以及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的前任理事长李迪教授、现任理事长陈久金研究员、副理事长万辅彬教授等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内蒙古、广西、云南、湖南、陕西等省市和自治区近30名专家学者就以下议题充分交流研究成果:   (1)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科技及其发展史;   (2)历史上少数民族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及其影响;   (3)民族间的科技交流与民族关系;   (4)如何推动少数民族间科技交流史和民族关系的研究。   近10余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渐趋活跃,取得了许多成果,召开了若干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科技史”与“民族关系”同时选作研讨的主题,旨在扩大研究视角,促进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乌云其其格博士、田松参加了会议组织工作。   (柏 春)  相似文献   

9.
<正>1得前贤器重科学外史研究韩玉芬(韩):林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访问.作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辈,您和学界其他同仁有些许不同之处.您做过不少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工作,成果颇丰.与此同时,您还长期主持《自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料》的编辑工作.我偶然在《钱学森书信补编》里发现他于1990年9月  相似文献   

10.
值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之际,回顾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历史,总结经验,推进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我国科技史研究的龙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50年来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等院校的科技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对我们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技史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李迪先生研究科技史之初,就得到过李钱二老及严敦杰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史家的多方指点。近20多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学史学科建设得到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1(2):F003-F00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少数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研究实体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它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心之一。主要从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科技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之关系,以及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的几十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取向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为科学辩护,为中国文化辩护,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等,向多元化取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的几十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取向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为科学辩护,为中国文化辩护,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等,向多元化取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著名科学史家、教育家张秉伦教授逝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史教育家、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主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张秉伦教授,因患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23日10点40分在合肥逝世,享年68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科技史学科由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院士创建于1980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1981年,经中科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图1),钱临照先生兼任室主任。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得物理学史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又获得天文学史和生物学史硕士授予权;1984年获得物理学史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3月,中科大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和科技考古研究室的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建立了科技史与科技考…  相似文献   

16.
李佩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 ,于 2 0 0 4年 2月 2 8日逝世 ,享年 80岁。她生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常委、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等职 ,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盟科学史分部 (IUHPS/DHS)理事 ,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共发表科学史及其相关论著 50余篇 (部 )。遵照李佩珊先生的遗愿以及家属的意见 ,在李先生去世后未举行告别仪式。 7月 1 3日 ,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课题组发起的李佩珊先生学…  相似文献   

17.
笔者于1987年有幸考入自然科学史所读研,师从许良英和董光璧两位先生。值此所庆五十周年之际,我要向开拓国内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前辈们致敬,并向培养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所内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借此机会,我也想根据自己过去二十年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物理学史的经验,就20世纪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谈几点感想。70年前,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与3位中国研究生的接触交流中受到启迪,并由此开始了其对中国科技史的终身探索。在李约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其鸿篇巨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 ivilization in Chi…  相似文献   

18.
席泽宗院士(1927-2008年)是享誉海内外的天文学史家,是科技史学科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9月10日,逢席院士逝后首个教师节,为缅怀席泽宗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战略局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同主办了为期两天的"缅怀先哲业绩激励薪火传人-席泽宗院士追思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面向社会公开招收2008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1.招收条件科学传播、科技哲学、科学与社会、科技史、科技政策等相关专业、理工科背景并有科学普及工作或研究经验,品学兼  相似文献   

20.
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中 ,不少人已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属于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因此将少数民族科技史发展到科技人类学 ,将可以增加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最终得出对少数民族科技文明的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