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简称PTC)为直接胆道系统造影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前了解胆管阻塞的原因和解剖部位,以便选择手术的方法.此项造影,一般均用于必须进行手术的病人.PTC在1952年由Carter和SasPol首次对严重的黄疸病人经腹壁肝穿刺胆道造影获得成功后,国外有关此检查法的报道不少.国内1958年已有经助间肝穿刺胆道造影的报道,1963年和1964年有经腹膜外与腹腔肝穿刺胆道造影的报道.近年来由于器械的革新和穿刺技术的改善以及临床反复应用,才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采用Chiba针(一种细长针)穿刺,加上应用X线荧光电视监视,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被公认为阻塞性黄殖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43/51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与并发症,其中胆管癌24例,胰头癌22例,壶腹癌4例,手术后胆管狭窄1例。结果:47例穿刺成功(47/51,92.15%),其中经肝左叶肝内胆管置管40例,经肝右叶肝内胆管置管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肝内胆管均置管3例。4例穿刺失败均为因肝内胆管内径纤细无法成功置入引流管;穿刺术后随访1周~12个月,1例胆管感染,1例随访3月死亡,其余病例均引流通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 PTC)不仅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而且适用于阻塞性黄疸病例的术前判断 ,能清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并能初步定性。因此 ,我科将 PTC作为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前的常规检查。 PTC检查可能导致胆道出血、胆瘘及胆道感染。除穿刺时仔细操作外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极为重要 ,现将我科 PTC检查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93年 3月至 1 999年 1 2月 ,共施行 PTC检查 70例 ,其中男性 38例 ,女性 32例 ;年龄 1 7~ 74岁 ,平均 5 3岁。病种分布如下 :胆石症 2 8例 ,肝门胆管癌 1 8例 ,胰头癌 8例 ,胆囊癌 3…  相似文献   

4.
Mirizzi综合征是一种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或右肝管引起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可以并发胆管炎、梗阻性黄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此综合征是阻塞性黄疸的少见原因,术前诊断不易,胆囊切除手术时易误伤胆总管(CBD)或肝总管,值得重视。我院近年来收治10例,均经手术证实。10例中3例在术前已有明确诊断,10例术后均获满意效果。本文对此征术前诊断及术中处理要点进行了讨论。 ·  相似文献   

5.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婴幼儿阻塞性黄胆的主要原因.本病女婴多见,引起的胆汁性肝硬化可导致死亡[1].关于BA引起的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虽偶有报道[2],但可能由于病例不多,病情不同之故,因此,观察的结果也不一致.最近,我们利用电镜观察1例BA患儿的肝组织标本,现将结果报道并结合病例资料探讨其病变机理.  相似文献   

6.
在肝胆胰胃十二指肠手术时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肝外胆管损失称医源性胆管损伤,损伤可致肝外胆管狭窄或完全梗阻,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黄疸,因此也可称为医源性黄疸。肝胆胰胃十二指肠手术后病人出现黄疸或胆管狭窄时,约80%~90%是肝外胆管损伤,而医院肝外胆管损伤中92%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其余发生于其它胆道手术和胃切除术。在肝脏手术,门控静脉分流术和胰腺手术中也有发生,但较少见。  相似文献   

7.
中华分支睪吸虫与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以下简称肝吸虫病)是人和动物肝胆道内的寄生虫病,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内部分地区有该病发生,其中以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最多见。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以肝胆道疾患为主,病理变化主要是胆道病变,但并可有胆囊炎、胰腺炎、肝癌及肝硬变等疾患,梁伯强(1937)报告在上海尸解时,发现一例合饼肝细胞癌。候宝璋(1956)报告在香港尸解中,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发现肝吸虫,并强调肝吸虫可诱发肝恶性肿瘤。为了探讨肝吸虫病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我们分析了2214例肝吸虫住院患者,其中发现72例原发性肝癌,现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术后难取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术后难取性胆总管结石14例,在术后3个月及以上,采用胆道镜经T管窦道明确结石,并使用钬激光碎石,使用网囊和注水冲洗清除结石。结果:14例均取石成功,术后无胆道壁损伤及穿孔、出血。结论:使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难取性胆总管结石,具有经济、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为难取性胆总管结石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86例检查完善、诊断明确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规则性肝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86例患者根据术前检查确定的结石部位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肝切除术式,术中均使用了胆道镜.本组患者死亡率为0,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15.12%,主要为胆瘘5例(5.81%)、膈下脓肿3例(3.49%)、切口感染5例(5.81%).术后残石8例,残石率为9.30%.术后追踪5年,结石复发15例,复发率为17.44%.结论:规则性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有效减低术后残石率及结石复发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及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5年间我院1 200例行胆囊切除术后再出现临床症状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症状复发的原因有Vater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水肿、狭窄、硬化者46例(37.1%);胆囊窝积液、胆囊管过长或胆囊床瘢痕28例(22.6%),胆总管结石12例(9.7%),肝内胆管结石9例(7.3%),两处同时有结石6例(4.8%);胆总管狭窄8例(6.5%),其中胆总管上段狭窄6例,胆总管下段狭窄2例,狭窄段长0.6~2.7 cm;残留胆囊管过长9例(7.6%),平均长度为1.0~4.8 cm;胆管炎、胆管扩张及并发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壶腹部肿瘤6例(9.7%)。结论: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复发原因以胆道结石残留为主,降低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复发应完善术前检查,术中细致探查,减少结石残留。  相似文献   

11.
血清CA19-9对良、恶性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CA19-9对良、恶性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良、恶性胆道疾病患者114例,健康成年人49例,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CA19-9水平,并检测血清中的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CB)含量.结果:①胆道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胆囊炎和胆道结石患者(P<0.05);胆道结石黄疸组血清CA19-9水平明显高于无黄疸组、胆囊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显著低于胆道癌患者(P<0.05).②血清CA19-9检测诊断胆道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是93.75%、66.33%和70.18%.③胆道结石黄疸组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STB之间r=0.759(P<0.001),与CB之间r=0.775(P<0.001).结论:血清CA19-9检测是筛查胆道恶性疾病的灵敏指标,但对于伴有黄疸的血清CA19-9阳性患者,应进一步排除良性梗阻性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泡性包虫并发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明确介入治疗在此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7例肝泡性包虫伴发黄疸的患者,应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对术前、术后1周及1月肝功能、黄疸指数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对比患者术后1月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数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一般情况改善;术后1周总胆红素值明显下降,差异显著,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亦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明显.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这种介入治疗技术可使晚期泡性肝包虫患者黄疸指数下降、肝功能改善,可以进行药物及手术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痛风(简称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近几年来发现误诊的34例痛风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镜微创(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双镜微创(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30例,开腹手术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双镜微创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开腹手术,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镜微创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道恢复通气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胆系感染多源于胆道逆行感染。临床以发热、胆绞痛、黄疸、厌食为突出特点。胆总管与胰腺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所以急性胆系感染的常见合并症是急性胰腺炎。临床以中上腹胀痛连腰背部比较突出,我院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三年四年中,共收治急性胆系感染76例,此类病患临床属急症范畴,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76例急性胆系感染病患者,有68例血清淀粉酶增高,占89.5%,因为上腹部饱胀,压力增高,胃酸容易经十二指肠向胰管逆流,激活胰酶,使临床经过更加严重,易于继发胰源性腹膜炎和坏死性胰腺炎。对此类患者一船治疗原则是…  相似文献   

16.
病人女性,58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30年,2次胆道手术后,多次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于1996年4月4日入院。1966年,病人因“急性胆囊炎”在外院行“胆囊造瘘术”。当时胆囊内取出大小不等结石近百枚。术后仍常感右上腹疼痛不适,向同侧肩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均经抗感染和对症治疗缓解。至1986年,因症状加重在另一医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形管引流术。第2次手术后,原症状仍频繁发作,多次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结石并胆总管扩张。病程中始终无黄疸及发热病史。本次入院后B超检查提示:慢性胆…  相似文献   

17.
探讨胆道结石手术中常规使用胆道镜检查在降低胆道残余结石率的作用。使用了胆道镜检查,并结合运用常规胆道取石方法,通过比较病人术后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率,得出病人术后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率为8.7%,与传统的胆道探查取石方法相比明显降低了胆道残余结石率(P<0.01),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胆结石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其中大多数为胆固醇结石.胆结石及其引发的胆绞痛、急性胆囊炎、胰腺炎以及其它胆道并发症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因此,对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B超检查对于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诊断的应用.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腹部B超图像可显示出胆囊结石、胰腺发炎等症状.结果:B超图像分析有助于检查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以便确定治疗方案.结论:B超检查图像分析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B超检查对于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诊断的应用。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腹部B超图像可显示出胆囊结石、胰腺发炎等症状。结果:B超图像分析有助于检查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以便确定治疗方案。结论:B超检查图像分析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