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一种十分稀缺、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非农化已成为必然.同时,自产粮食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愈加严峻.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当前河南省面临的几大严峻问题,均与土地有关.在此背景下,开展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对于提高河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推进耕地集约用地,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充分认识对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理解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河南省耕地利用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从影响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因素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了适合评价区域范围内耕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以及评价区域的耕地利用综合集约水平;对河南省各地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整体上看,河南省北部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中部和南部次之,西部较低;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为例,从影响农户耕地行为的各种相关因素出发,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ArcGIS和因子分析法,构建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模型,以2004-2013年为研究期间,对河南省耕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提高.(2)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是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环境因素、耕作制度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河南省18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2016年河南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南省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利用耦合动态度模型探索耕地各功能之间耦合关系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河南省耕地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均呈现下降趋势,社会和生态功能下降幅度显著.②河南省耕地各功能空间变化差异性显著.耕地经济功能增强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三门峡的经济功能增强最快;河南省各市耕地社会功能变化率以负增长为主,增强区位于豫西的济源、焦作、三门峡和豫中的许昌和漯河;2004-2016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功能持续减弱,生态功能增强快速地区基本处于豫西地区,豫北和豫东地区生态功能持续弱化.③河南省各市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耦合度大部分位于磨合和成熟阶段,郑州、济源和商丘耕地功能耦合度呈下降趋势;耕地功能协调度全省呈现低值集聚,基本处于过渡协调阶段,各地市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发展协调性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宜昌市耕地利用效益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本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宜昌市近20年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湖北省宜昌市耕地利用效益总体不断提高.(2)耕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由于科技进步而耕地生态效益的下降主要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能耗的增加.因此,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注意保护农业生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5.
河南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值理论,使用2000-2012年河南省耕地实物投入数据,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整体特征和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3年间河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和各种投入要素能值整体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各种投入要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贡献发生较大变化,农业机械和地膜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化肥的重要性基本保持不变,而劳动力和农药的重要性则大大下降;(2)不同等级耕地集约利用的县域数量分布大致呈倒"V"型,即中度集约利用的县域数量最多,而精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县域数量最少;(3)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等级状况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的县域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和西北部,集约度较低的县域集中于河南的整个南部;(4)河南省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协调程度有所增加,其中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超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集中于河南东部和中南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集中于河南中部和西北部.最后,基于上述结论,针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分析的县域耕地利用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值分析法,在对耕地利用效益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评价能值指标体系,以湖北省资源型城市潜江、轻工业型城市仙桃、生态旅游型城市鹤峰3种不同类型的县市为研究对象,测算2010年的各县市的耕地利用效益能值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年潜江市耕地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好,粮食安全保障度能值达到1.944E+17sej/hm2,粮食安全度最高,农村人均能值量为1.45E+16sej/hm2,农民生活最好,仙桃次之;②2010年仙桃市耕地利用产生了最好的经济效益,耕地集约度达到1.38E+16sej/hm2,土地集约利用度最高,潜江次之;③2010年鹤峰耕地利用生态效益最高,耕地利用的挖掘潜力最大.研究结果对不同类型城市如何挖掘耕地系统的持续生产能力、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付文静  黄珺嫦  汪松 《河南科学》2021,39(12):1994-2006
以河南省沿黄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FLU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方法评估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①河南省沿黄区域2010、2015年和未来的2035年土地利用格局整体基本一致,以耕地、林地为主.②预计到2035年,河南省沿黄耕地面积减量最少、耕地面积最大,且建设用地面积增量最少、建设用地面积最少的情形出现在耕地保护情景下,所以耕地保护情景是河南省沿黄区域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格局.③相比2015年,2035年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中ESV将呈现以下特点:食物生产价值在耕地保护情景下表现最好,且耕地保护情景下的单项ESV变化有所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耕地保护情景下最高,经济优先情景下次之,自然发展情景下最少,分别为138.699、136.209、130.639亿元.④耕地保护情景、经济优先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下,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都有所下降,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的主要因素;耕地保护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经济优先情景和自然发展情景,表明耕地保护情景能够缓解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城乡统筹用地的关键环节之一,平原地区是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因而进行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资源稀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帕雷托最优理论,探讨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运作模式、集约潜力计算的指标选择、影响评价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该研究选择河南省东部平原地区的柘城县,进行了实证分析,虽然目前还不能较准确地用数字来定性地研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选取河南省所辖地级市的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个横截面统计数据,在SPSS14.0软件的帮助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将河南省各地级市的耕地资源进行等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间河南省各地级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逐渐增大;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等级上,各年份呈现出总体上升的发展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各年份豫北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而豫南和豫东则相对落后;各年份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并引入倍差因子,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内部协调性及其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大小.在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子系统中,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其他子系统,而且制约着耕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程度和整体水平.在横向研究中,全省各个地级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时期,一些地区耕地集约利用度出现了剧烈下降,主要由于子系统变弱和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关系共同造成的.随着农业收益的相对落后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加,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以便提高农户对耕地的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南省砂土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划分选取八个县乡有代表性的十个自然村进行农田能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砂区农田生态系统投能的共同特征是有机能投入为主,无机能投入为辅,有机能与无机能相结合的农田生态系统。农田能量投入产出的特点是以农业内部能量转化为主,外部能量为辅的半封闭式能量投入产出系统。农田能量投入产出关系呈Logistic曲线。产出能总量与有机和无机能投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二者之比均呈负相关,当有机与无机能之比为1:1.1时,农田产出能最高,有机与无机能之比为1:1.63时,农田能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区位熵、均匀度和优势度基本原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土地利用率、垦殖率、森林覆盖率三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平原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士可  高红莉  张硌 《河南科学》2010,28(8):1034-1039
总结了河南省平原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对该区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传统模式和现代多元复合模式的特点和优劣进行分析,指出河南省平原区域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采用多元复合优化模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多层次利用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河南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社会发展与资源供给间矛盾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健全政策体系、控制人口规模、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这样才能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借鉴农业现代化发展经典理论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合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从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四化”协调发展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针对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是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该方法评价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引入区位熵评价方法,对县域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耕地减少的影响程度进行差异分析,探讨从空间角度统筹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的关系.并以泗阳县为例,分别测算各乡镇的区位熵值.结果表明,泗阳县不同乡镇经济发展对耕地减少的影响程度空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周婷  胡庆国 《科技信息》2013,(3):165-166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研究是土地综合整治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研究很薄弱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对于丰富土地整治理论,规范和指导农用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明了生态经济效益在国土资源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拟定了国土资源生态经济评价的四个基本原则和生态经济效益定量分析计算的方法,并结合本省农田能量投入产出实例、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确定性双层规划的水资源配置及和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供需矛盾正在加剧,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相适应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本文开发了区间模糊可信度约束双层规划(IFCBP)模型,优化分配水资源,并运用和谐评价方法量化计算配置前后(现状年和规划年)的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程度. 该模型使用区间值和模糊集来处理不确定信息,规划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水资源配置,考虑了4种(λ=0.7、0.8、0.9、1.0)不同可信度下的配水方案,评价了2016、2020、2025和2030年的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水平. 结果表明:IFCBP模型中区间-模糊双重不确定性可引起水资源分配、污染物排放和系统效益的变化;双层模型较好地权衡了系统排污量和经济效益的冲突;规划年比现状年的和谐水平更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解决水资源需求、经济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战略与河南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产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产业集群战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结合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产业集群战略可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三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如何培育和发展县域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