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北”缺水地区水土保持的植树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采用混凝土外加剂喷涂树坑表面,既能提高集雨场抗渗能力,又能抗旱保墒,增加水分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变无效净雨为有效降雨,施工简易,造价低,一次性投资,多年收益。  相似文献   

2.
玉米地膜全覆盖垄沟栽培技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为垄沟种植。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一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10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早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二是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3.
降雨径流的调控利用是缓解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为例,研究了水分富集和输移通道等流域和淤地坝系的水文连通特征,淤地坝减少地表径流,存贮了大量水资源.提出以淤地坝系、截渗系统、调蓄窖池等组成的微观到宏观的水资源挖潜调控利用体系.该体系将时空分布不连续、不稳定且无效损失较大的雨水土壤水资源实现收集储存,把有间歇性和离散型特征的降水径流转变为具有相对持续供水能力的稳定系统,来弥补供水不足.该体系通过降雨径流入渗等过程转化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3部分,形成一套完整水资源挖潜调控利用体系,经工程实际运行计算,可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生产生活提供水源保障.  相似文献   

4.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能反映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或重建过程,也能为评价人类利用土地及其管理方式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长期以来,有关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土壤动物群落变化及其演变机理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通过综述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和土壤因子及地上植被之间的互动效应和演变机理,分析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以及土壤动物对植被演替的响应特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议今后从土壤动物的生态过程与环境效应方面开展研究,可丰富和完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退化及生态恢复的研究方法,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工作日前结束,我校有8项面上项目获得资助,资助经费总额为164万元.本次获得资助的8个项目分别为:化学化工学院曾明华副教授主持的“微孔配位聚合物晶体结构转换与物化性能的效应关系”,邓必阳教授主持的“细胞及体液中重要元素的形态分析研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吴佃华教授主持的“两类组合设计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生态建设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王茂沟典型流域5种不同生态建设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生态建设条件下,坡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灌木地及梯田对0~6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坡耕地实施水土保持林草、工程措施后,大团聚体破碎化降低,土壤结构稳定性增加,微团聚体向中间团聚体和大团聚体转化,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坡耕地和灌木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微团聚体内,草地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内,梯田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最低,林地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对坡耕地进行生态建设恢复,可以有效促进0~2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和保护,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截存.该研究可为合理规划区域生态建设和促进土壤碳库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的大规模退耕还林极大改变了浅层土壤物理性质,在减水减蚀的同时,也影响了山坡-河谷坡体稳定性的水文过程。为阐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背景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纵向异质性对降雨诱发型浅层滑坡的影响,该文采用耦合综合水文模型(integrated hydrology model, InHM)和无限边坡稳定分析(infinite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ISA)模型的方法,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背景下,土壤饱和导水率纵向异质性对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纵向异质性特征,对黄土高原佘家沟小流域进行基于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草地、灌木覆盖的坡体失稳风险比无植被恢复的坡体更大,且植被恢复期越长,失稳风险越大,水分累积层最先失稳,深度与土壤纵向异质性有关;林地覆盖的坡体因高饱和导水率,表层土壤失稳持续时间较短,稳定性恢复较快,较草地和灌木覆盖的坡体更稳定;由连续暴雨和入渗造成的前期高含水率可显著增大坡体失稳的风险,而林地会放大这种影响,增加入渗深度并增大下一次降雨引发滑坡的风险;饱和导水率层间纵向异质性越大,越有利于层间水分积累,...  相似文献   

8.
植被与土壤、水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模型和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研究的重点.虽然陆面植被指数等动态变化对流域截留、蒸散发等水量、能量平衡项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植被地下生物量变化如何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进而影响入渗和径流等水文过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综述国内外植被变化对土壤、水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植被变化水文响应的阈值效应和尺度效应、植被变化下的土壤水力参数时变特征定量表述及其与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关系.在生态水文模型中,考虑植被因子对土壤水力参数影响的动态表达可以提高植被变化下水文效应模拟和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机床颤振的基础理论及在线监控”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机械加工过程动态稳定性的在线监控”共同组成的,研究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充分高效利用西部大有潜力的雨水资源,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发展有限灌溉,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不但是当地政府和群众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水战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80年代以来,各地集雨节灌发展方兴未艾,“121”雨水节流工程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 发展集雨节灌的途径 1.1利用庭院、场院和屋面集雨,发展庭院经济。农民的庭院、场院一般经碾压,屋面多为机瓦和混凝土,集水效率较高,根据当地有效降雨量,集流效率、集雨场面积的大小,采用“以场定窖”的原则在庭院内…  相似文献   

11.
环科所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灰钙土环境容量研究”,在有关单位合作下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带以土壤生态为核心,研究了重金属的植物效应,微生物效应,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效应,并拟定了土壤重金属基准.由于在这项多学科多层次多体系的综合研究中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使该项工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获.环科所的另一个获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是“开县可更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移民  相似文献   

12.
我校资环学院姜福兴教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煤矿覆岩破裂灾变机理、监测与控制研究”获得批准 ,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批准此类项目。该项目资助由四部分组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80万元、企业资助 75万元、澳大利亚资助部分软件和技术、学校资助部分仪器设备和人员费用。该项目设立“采动应力、岩体破裂与微震的动态关系及可预测机理”、“采动岩体中微震传播与解析”和“井下微震监测系统设计与试制”三个子课题。该项目旨在研究岩体破裂过程中微震发生、传播、监测、定位、灾害诊断及预报的机理和仪器 ,…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我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0项 ,比 2 0 0 2年增加 3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项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项。这也是我校近年来获得此项资助数量最多的一年。获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是 ,杨朝合等参加的化学科学部重大项目“化工过程中的时空多尺度结构及其效应”中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资助金额 4 0万元 ,这是我校近年来在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一个突破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获准的 2个项目是李世春申报的“相界扩散溶解的TFDC模型” ,资助金额 30万元 ;徐明海申报的“…  相似文献   

14.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长武塬为研究区,选取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冠层截留量、土壤含水量和估算蒸散量等水量平衡的各个组分,分析土壤水分、蒸散与降水量的关系,评估玉米农田的水量平衡状况,正确认识和评价黄土塬区农地系统的生态水文效应。结果表明:2012—2014年研究区降雨量均低于多年降雨平均值,降水距平均百分率为—17.7%、—10%和—5%,属于正常年,雨季降雨量所占比例均高于多年平均雨季降雨量所占比例;作物生长期农田生态系统平衡项均较大,说明研究样地水分收支闭合程度较低,尽管雨季降雨能够使土壤水分得到暂时的补充,但水量平衡状况较差,原因可能在于研究时间尺度的局限性、大暴雨的出现以及测量误差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日降雨-径流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西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集成SCS模型和Clark方法,就区域尺度日降水-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SCS模型参数空间化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和前期水文条件等实现,Clark单位线的计算基于最大汇流时间和流域滞时两个关键参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SCS模型能够实现黄土高原净雨的分布式模拟,产流总量误差为2.61%;净雨经Clark方法调蓄后,模拟的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精度在0.80以上(Nash系数和复相关系数).较好的模拟精度表明两种方法结合应用于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日降雨-径流过程的分布式模拟是可行的.研究可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文循环时空动态量化工作提供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定西地区集雨灌溉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干旱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定西地区,面临生态恶劣和经济贫困的双重危机.在长期实践中,定西地区将集雨节灌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结合点,大力发展雨水集蓄节灌高效农业,为解决旱地农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本文着重研究了定西地区集雨节灌生态农业模式的组成内容、空间布局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类似地区推广应用集雨灌溉农业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199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已结束,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评审,我校两项科研项目获得资助,批准资助总金额9.00万元。获资助项目是: 蒋守规教授主研的“重金属铅汞在微环境中烷基化可能性之研究”课题。该课题主要对重金属铅汞此类典型污染物在大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规律和生态效应机理进行研究,为控制污染、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治理决策和科学依据。 李天柱副教授主研的“非第一范式(NF~2)关系模型理论研究”课题。本项目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18.
推广雨水集蓄利用灌溉技术,规模化发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是解决干平地区铁水问题、改各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对山西省祁县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水土资源、降雨、集流条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推广、发展集雨灌溉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折了集雨灌溉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提出了推广和发展集雨灌溉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温度效应对非饱和土壤中湿分迁移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种条件下,对非饱和多孔土壤中温度和湿分分布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效应对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土壤持水性降低,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在周期性变化的土壤温度的作用下,土壤水分含量则呈周期性变化;土壤润湿度与温度变化幅度共同决定温度效应对土壤湿分迁移的影响程度,由温度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湿分迁移在含水量中等程度的土壤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和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养分循环、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土壤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多样性与植被多样性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同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及其多样性受到环境因子温度和水分的影响,但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地貌区域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和多样性与植被、温度和水分关系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总结阐述土壤微生物与植被以及温度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土壤微生物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性,旨在为土壤生态恢复提供基础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