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名词的语法特征时,一般都是说它不能受副词修饰,但在语言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程度副词修饰一般名词的形式。本文从词性转变,语言的审美选择,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这种“副+名”结构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根据形容词义项级差性的有无,把形容词义项分为量级和非量级两种.量级义项是指该形容词义项有级差性,不仅具有对称性,而且还能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其主要修饰具有空间义的原型性名词,"大"的意义所指往往是比较实在的,修饰名词具有限制性的语法意义,体现出区别性的交际功能.非量级义项是指该形容词义项没有级差性,一般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也不能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其意义已经虚化,修饰名词具有描写性的语法意义,体现出主观化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3.
关于副词能否修饰副词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与副词之间是否存在修饰关系,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吕叔湘、胡裕树、黄伯荣等先生的语法著作未涉及此问题。黎锦熙、丁声树、张静等先生的语法著作中,都认为副词可以修饰副词。当然也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副词与副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修饰关系,赵元任先生就持这样的观点。可见,语法学界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副词能否修饰副词?副词与副词间究竟是什么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加以数据检索的佐证,试阐明副词“永远”不能修饰名词或名词词组并对词语的搭配作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副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作用较为单纯的一种,它一般只修饰和限制动词、形容词。但副词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定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在近年来大量出现。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内部关系和表达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初步了解该结构中名词功能的游离以及在表达效果上的利弊。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度副词如“很”、“非常”一般的用法是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来加强程度,但是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我们把它统称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这是一种很有意思,但是又颇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许多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我们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因为在特定的语言使用场合下,此结构中的名词转指该名词所涵盖的世界知识意象或意象组合。但这一结构的使用并非没有限制,其存在的语义基础就是名词丰富的内涵意义。某些名词能够进入这一结构是由于在特定的语言发展历史中获得了特定的性状意义或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转喻、凸显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7.
程度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形容询,动词一般不能与程度副词结合使用,只有心理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等少数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是心理动词的一个主要的语法特征。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程度副词修饰心理动词的情况相当复杂。与先秦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修饰心理动词的程度副词在数量上和使用频率上都增加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分析现代汉语副词“索性”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以揭示其基本面貌。 1.“索性”的语法特点 1.1 “索性”不能修饰形容词,只能修饰动词性短语(VP)。试比较 (1)索性悲伤 索性站一站 1.2 “索性”修饰动词性结构(VP),其VP不能是光杆动词,必是一个复杂成分.有三点值得指出,其一,可以修饰重叠式动词。如: (2)索性跳 索性跳一跳 (3)索性研究 索性研究研究其二,VP可以是“不+V”,如: (4)索性不走 索性不讨论  相似文献   

9.
学报1979年第一期发表了米景沅同志的《定冠词“the”的基本用法》一文。该论文叙述的语法基本规则及例句,多半取材于当前在我国外语教育界最流行的一些语法著作及有关辞书和材料。该文行文较长,谈得较细,并且列举了不少搜集来的例句进行说明解释,费了一定的功夫,是值得称许的。但读后觉得存在一些问题,特提出来和作者研讨。(1) 论文(54页)有这样一个句子:“He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German language.”我们查问了张道真的《实用英语语法》,该书39页上写着:He mad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German languages.论文作者把German之前的定冠词“the”去掉,似乎欠妥;张道真在同一页上说:“当并列两个名词前都应有定冠词时,一般不能省略。”language一词如用单数,那么并列的English和German前一般应有各自的定冠词,因为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同义副词辨析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义副词的辨析,是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传统的辨析方法,一般是沿引《词典》上现存的注文加以解说,而注文本身存在着辗转解说、界线不清的现象,因而给同义副词的辨析带来较大困难。例如,《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在“从来”条下说:“……‘向来’也是‘从来’的意思,只是语意比较轻些”,这样的注文就很容易叫人误认为这组同义副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我认为,辨析同义副词只有从研究它们在各种语言形式中的具体用法入手,才能揭示其不同的语法意义,达到辨析目的。同义副词在用法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姚晓红 《科技信息》2009,(24):I0133-I0134
关于副词“都”有着几种不同的解释和定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它的意义分为三类:(1)表示总括全部;(2)甚至;(3)已经。本文认为,根据现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原则以及副词“都”的语法特征,应把“都”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即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2.
语言有继承性,也有发展性.现代汉语及其语法构造,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和古代汉语中的名词,二者的基本特征和用法是相同的,都可以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可以受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的修饰,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但是.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有其特殊的用法;所谓特殊用法.就是同现代汉语名词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语法演变中的“扩展”和“重新分析”理论对文献语料加以分析,可以揭示副词“顾”的产生过程。副词“顾”由动词演变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副词“反”的影响。“顾”所在格式的名词次类变换也是“顾”语法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王静在《“很”的词性再议》中提出修饰带有数量成分VP的“很”应被看作语气副词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很”应看作程度副词,并从高量级程度副词本身的语气因素、程度副词和语气副词的区别、以及语气副词的归属等几个角度对修饰带有数量成分VP的“很”的词性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副词+名词”的结构形式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超常规搭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副词+名词”结构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可以在旬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语法成分。副词和名词结合以后名词的表义功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指称意义丧失,语义抽象和泛化,细节意义显现。同时这种搭配格式之所以会有如此旺盛的发展能力,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超常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论衡》中的助动词“能”在穷尽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法和语义特点。“能”的语法特点是:前面受副词修饰;后面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构成“不-不”双重否定格式;单独做谓语等。“能”在句法结构中表示三种语义:条件或情理上的许可;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肯愿。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史上“果”既是副词也是连词。副词“果”历经了“树木所结的果实(名词)——实行、实现(动词)——果真、果然,最后、终于,究竟、到底(副词)”的演变轨迹。连词“果”则沿着“果真、果然(语气副词)——如果真的(连词)”的轨迹虚化演变。句法位置的改变、语境的影响等是“果”语法化的主要动因,重新分析等是“果”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的题材,不外乎鬼狐仙怪,畸人异行,但又做到了“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读聊斋杂说》),绝不雷同、重复;篇幅一般都是比较短小的,却又能以咫尺之幅,而尽龙腾虎跃之势,不给人一览无余之感。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固然源于内容的丰富多彩,但也与作者巧妙地组织安排作品的情节结构大有关系。对此,清代人的评点已屡有涉及。他们虽然多是在作品的某些局部冥会幽探,往往不能放眼于作品与形象的整体,而许多见解诚如他们自许的那样是“皆从书缝中看出”(《读聊斋杂说》),深得作者构思运笔之妙。本文即结合他们的评点,探索《聊斋志异》情节结构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20.
沈颖 《科技信息》2011,(35):3-3,30
副词+形容词结构是言语交际中最频繁出现的语言结构,笔者分析了芜湖方言中副词+形容词结构的规律,发现芜湖方言名词能呈现副词功能,并修饰形容词。笔者力求说明这一现象的本质是认知的非范畴化的过程,语言本身的隐喻性和语言的语法化过程是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