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农村的主要问题。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核心是发展教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是走城镇化道路。本文以盐边县的情况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农业普查资料按从业人员主要从事行业、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及其复合分组等多种分组分析,揭示农村劳动力剩余实况,反映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情况,经实际概算,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48.20万人,农村劳动力剩余率26.995,采用CD生产函数模糊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理论的测试值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率31.38%,农村剩余劳动力753.64万人,同时探讨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结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少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出来,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如何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急需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急需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对贵州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目前转移的情况、转移中的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继续转移的对策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分析目前在二元城乡结构的制约下,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农民工进城后就业难、土地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缺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低等困难。认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可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以促进城乡同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我国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了缓解,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整个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因素,主要表现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没有形成、劳动力市场服务发展落后、市场监管不够等。因此,文章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供求因素进行分析,并为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进行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且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出的增长,但是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暂时收入比较低,消费滞后,这是我国目前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它与我国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了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能否切实有效的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巨大困难,如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农业内部吸纳能力有限。之所以面临这“三难”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发展小城镇来解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此外应加强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维权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正在兴起另一场意义同样深远的变革,即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与此相随的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我国,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必须解决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是使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1983年,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1%,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为70.7%。①农业劳动力潜在过剩的问题异常突出,究竟有多少劳动力是过剩的并无精确统计,如果按三分之一估计,就有大约一亿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是过剩的。②如此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非但农业的现代化不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也不能实现,要想大大提高农民以至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能是一种奢想。出路何在?在城市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使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个途径。但在农村人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要做到这一步,根据预测我国大约需要55年的时间。作者在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信息交流     
我国农业富余劳力乡镇企业吸纳过半我国有2.5亿农业富余劳力,目前乡镇企业已将其中大半吸收就业。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只需要2亿劳动力,农村有2.5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转移出来。到1995年末,全国乡镇企业已安置了1.2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眼下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平均不到4人就有1人是乡镇企业职工。按照农业部的规划,今后5年每年新增乡镇企业职工500万人,"九五"末使乡镇企业从业职工达到1.5亿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除近年来已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了1.l亿人外,目前仍还有剩余劳动力1.2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从而每年约有7千万人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人口大流动,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  相似文献   

14.
农业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呈迅猛增长趋势 ,同时城市工业部门由于效益约束机制的强化 ,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被大大削弱 ,于是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迫滞留于有限的土地上 .本文从理论上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本质和就业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能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是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如何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的内容。本文基于比较利益这一微观角度,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从其视角出发,对其流动收益与流动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其流动决策。认为,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成本是促进其流动的根本,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查进丰 《科技信息》2010,(18):I0178-I0179
我国在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农村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力素质低下,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着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就业,更影响着劳动力在城镇就业。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更要靠其自身的调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促进城镇化建设发展,而城市化是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河北省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成本较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应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坚持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本国转移与国外转移并重的原则,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转移方向,消除不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的高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术缺失等人力资本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不断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增加政府投入与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为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郭霞 《华东科技》2011,(4):68-69
众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告诉我们,产品的开发必须来自于目标市场,换句话说就是要迎合市场的胃口、抓住市场的需求。科技是潜在的生产力,科技成果只有抓住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上海复旦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而言,正是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把握了科研方向,加之对发展战略的运筹帷幄,才使其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