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瞬时谱分析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方法的优劣取决于时频分析的好坏。常规的线性时频分析方法均是基于傅里叶方法发展起来的,因此受测不准原理限制,使之不能同时具有较高的时间和频率分辨率,且针对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效果较差。将基于改进的CEEMD算法的HHT方法应用于致密砂岩气地震资料的瞬时谱分析中,分别从一维地震道,二维地震剖面以及三维地震数据体三个方面进行了实际地震资料含气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维地震道时频谱上能够区分含气区;在二维地震剖面的瞬时谱剖面上能发现明显的低频阴影现象;在三维瞬时谱数据体切片中能大致划分含气区域的范围。含气检测结果与测井综合解释结果相吻合,因此方法可以在致密砂岩气地震资料的解释性处理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尝试用双相介质BISQ理论,在叠后地震数据上计算以频率为自变量的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用瞬时谱的频散和衰减信息检测页岩裂缝及油气。用迭代优化方法设计频宽为2Hz的25个分频算子,用分频算子对地震数据分频,用复数道分析技术对所有分频道进行"三瞬"计算,集合成瞬时振幅谱、瞬时频率谱、瞬时相位谱,用这3个瞬时谱计算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计算结果表明:在瞬时吸收谱的低频段可见到强吸收被弱吸收封闭的异常特征,在瞬时频散谱上伴有频散突变异常特征,两种异常共同构成检测页岩裂缝及油气的标志。用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的衰减和频散的异常特征对8口已知井页岩储层的检测结果与钻井吻合。基于双相介质BISQ理论的瞬时频散谱和瞬时吸收谱可预测油气分布范围,提供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红霞  王永奎 《甘肃科技》2014,30(18):28-30
三维地震数据体中蕴含丰富的地层地震地质信息,常规解释方法主要利用地震时间剖面成像资料,进行层位解释、断层解释以及地层岩性特征分析等,但对于地震剖面成像效果差且特征不明显的地质异常体或是小断层采用常规解释方法就难于既得好的地质效果.地震属性相干数据体解释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取得升级,特别是对于识别断距小的断煤断层、煤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的解释精度明显提高.通过实例论述了地震属性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在解释断层及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煤矿安全构成威胁,对生产布局产生影响的陷落柱一直是煤田地质勘探的难题,本文利用地震资料的再处理,成功解译出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陷落柱,为生产布局和防治水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据。在研究中本文还总结出了“人工解释与微机解释相结合、垂直剖面和沿层切片解释相结合和人机交互解释”数据和解译的方法,本方法对华北煤田陷落柱的解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信号属于非平稳信号,利用短时傅立叶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时会受窗口大小的影响,利用Wigner-Ville分布的方法时会产生交叉项。基于这些原因,提出了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计算时频分布,并且利用时频剖面得到信号的瞬时频率。从理论数据出发,分别计算利用短时傅立叶变换、Wigner-Ville及二者结合得到的时频剖面。通过比较得出:2类方法联合后获取的瞬时频率与原始的瞬时频率最接近,说明二者结合的方法对获取瞬时频率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赵会胜  刘小平 《甘肃科技》2010,26(15):38-39
陷落柱为严重危害煤矿生产的重大地质灾害,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发现并解释陷落柱的存在,为矿方提供了精确的地质资料。三维地震数据体可以提供剖面、平面,立体的地下地质构造图像,大大地提高了解释地质异常的精度。陷落柱解释中充分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中的水平切片、层拉平切片等进行综合解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解决了矿方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煤田陷落柱波场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常见的煤田陷落柱为基础,建构陷落柱模型,采用声波方程及相应的边界条件对陷落柱的地震纵波响应进行模拟。并对模拟地震记录进行了详细分析,绘制了陷落柱时距曲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陷落柱柱壁绕射是陷落柱地震响应的重要特征;陷落柱底面强干涉波是其底面的重要标识;并对地震观测系统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华北煤田陷落柱发育的几何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平面形状、剖面形状、发育高度及中心轴变化方面,总结了华北煤田陷落柱的几何特征。在平面形状特征方面,以椭圆形为主;在剖面形状方面,以上小下大的圆锥状柱体为主。陷落柱的发育高度大小差别十分悬殊,几乎所有的陷落柱中心轴都会随地层深度的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偏移。  相似文献   

9.
地震波的瞬时信号,如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等都是研究地球介质的重要参数。本文根据地震信号的特点,选用谐波小波对地震信号进行处理,求出地震信号的奇异点的位置,作出了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的图形,实例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小波变换在时域以及频域具有良好的局域化特征,可用来实现对地震信号瞬时振幅、相位、频率等瞬时参数的提取.由于小波变换具有去噪的功能和分频处理的特点,在小波域提取的瞬时特征具有很好的抗噪性和可靠性.对小波变换提取地震信号瞬时参数的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对地震信号求导来增加其主频,对求导后的地震信号进行小波变换,从而得到高分辨率地震信号的瞬时参数.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地质构造的变化特点和地震数据的时间-尺度特性,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瞬时相位的多分辨率局部结构熵算法.首先在小波域的多尺度瞬时相位体上,利用局部结构熵检测不同分辨率下的局部不连续性结构,然后利用图像融合中的像素灰度极大值法,将不同分辨率下的局部结构熵值进行融合,得到一个最终的不连续性检测结果.在具体的算法实现中,利用螺旋坐标系对分析单元内的地震道进行排列组合,构建 4 阶协方差矩阵,减少了计算量.模型和实际资料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与基于特征结构的相干算法相比,该方法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大的结构突变,又能加强微弱、缓变的岩性变化,计算效率提高了近4倍.  相似文献   

12.
文章深入分析了非平稳信号瞬时特征的结构特点。应用Gram-Schmidt正交基对非平稳信号的瞬时频率和瞬时幅值进行近似,提出了瞬时频率和瞬时幅值的正交多项式估计模型。应用极大似然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参数的估计值。估计参数带入多项模型,提取出非平稳信号的瞬时特征。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ANSYS在冷却塔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在双曲线冷却塔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计算分析表明:风荷载是冷却塔结构设计中的控制荷载;人字柱截面设计一般由拉弯工况控制;设计地震7度时冷却塔一般可以不作抗震验算仅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为一喀斯特流域,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特征:双重含水介质,不闭合流域边界,二元结构的水系。根据地貌瞬时单位线的概念和方法,划分河系为3级河网,用瞬时单位线法模拟喀斯特水文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高分辨地震资料瞬时频率估计的精度,更精细地刻画地下岩性变化和油气空间展布,提出一种基于极平坦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的地震资料瞬时频率计算新方法,在基于解析信号计算瞬时频率时,用极平坦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来代替传统的有限中心差分方法(CFDM)中的二阶中心差商.新方法和CFDM相比:在用于主频为30Hz的高斯包络调制信号的瞬时频率估计时,中心点处的绝对误差减小了98.4%;在薄互层地震资料分析中,能更好地刻画薄互层内部结构的细节;在实际资料处理时,能清晰地显示出薄层的空间展布及空间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瞬时无功功率的理论,将瞬时有功功率界定为瞬时有功功率、准瞬时有功功率、非线性瞬时有功功率,按照原始无功功率定义,将电场与磁场性瞬时功率界定为瞬时无功功率,从而解决了瞬时无功功率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地层中震积岩识别标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陆相湖盆中,地震引起的各种作用力可以对各种先成沉积物进行改造而形成震积岩,建立准确可信的识别标志是震积岩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应用大量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分析资料,对济阳坳陷古近纪沙河街组砂泥质沉积中地震灾变事件的:典型识别标志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构造标志(层内阶梯状微断层、震裂缝、混合层构造等)、沉积和成岩标志(液化砂、泥岩岩脉和泄水构造、串珠状构造、震积砂枕及砂球构造、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等)及特殊的岩石类型(震褶岩、震裂岩、震塌岩及液化角砾岩等)。研究区未固结富含孔隙水的软沉积物以地震液化序列为主,半固结或固结的沉积物以断裂和破碎变形的震积序列为主,序列的完整性取决于剖面位置、地震震级及地震持续时间,特别是发生地震处的岩性。此研究可识别陆相湖盆地震事件沉积,提供判断储集砂体成因的对比标准,为正确判断储集砂体的“多元”性提供地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弦功率探讨和非线性阻抗下瞬时正弦分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电工理论中关于非正弦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其不足,介绍了非正弦电流、功率的瞬时分析法,对正弦电压在非线性阻抗情况下的非正弦电流提出了瞬时正弦分解法,并借助于abc-αβ坐标变换对三相对称系统中的瞬时有功、无功 电流和肯时有功、无功功率进行分析计算,同时将该分析方法在非正弦电压下的分解作了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