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创新科技》2010,(1):56-56
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了藏在人类体内的“变性基因”,这个基因可以让人类保持住性别特征,但是如果它出现异常,女性身体则有可能长出男性的睾丸及胡子。  相似文献   

2.
白点状视网膜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的进行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多在幼年时期发病.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眼底白点状改变,夜盲症和视野缩小.白点状视网膜变性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证实与RHO基因、RLBP1基因、RDS基因的异常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本文就白点状视网膜变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变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气旋中的一部分在进入中纬度地区后会发生变性.变性过程通常会产生暴雨和强风,对人类在海区和陆地上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变性过程的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经对此过程的理解逐步深化.基于对相关研究的综述,介绍了变性的定义和以"相空间"为代表的一些定量的分类方法.对冷空气、锋生过程以及西风带高空槽和地面斜压区等系统与热带气旋相互作用在气旋变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对变性过程中的降水分布规律、风场特征的演变和中纬度环流受到的影响也作了专门分析.最后,初步给出了未来研究该区域热带气旋变性问题的方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因淘金"热引出专利权"圈地运动"蔓延基因研究 2001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已经绘制完毕的消息公布于世.这一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参加、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工作,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基因淘金"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正从基因数量的角度说,我们99%是微生物,只有1%才是"人"。仅仅关注人体,关注人类基因组,并不能完全掌握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在人们体内和体表生存和繁衍的微生物,数量达1000亿个,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我们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以及含有的全部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组中基因数量的100倍。所以,从基因数量的角度说,我们99%是微生物,1%是"人"。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仅仅关注人体,关注人类基因组,并不  相似文献   

6.
科技事件     
黑龙江首次发现人类新基因黑龙江省血液中心首次发现两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DRB1*1216"和"B*5621"。  相似文献   

7.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揭示了人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致癌基因依赖"现象的基因机制,该项研究成果有望带来一种快速根除该癌细胞的新疗法。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出版的《基因与发展》杂志上。  相似文献   

8.
孙刚 《安徽科技》2006,(6):52-54
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多少年来,人类对生命领域的探索,无一不与遗传基因DNA的研究息息相关.正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一步一步揭示那美妙的双螺旋,生命科学才得以飞速发展,为人类深入了解生命并进而改造生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角膜基质变性小鼠及其突变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ENU诱导C57BL/6小鼠获得的角膜浑浊突变系小鼠(B6-Cd)为研究对象,遗传试验及病理切片证实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的角膜基质变性;采用连锁分析法,用39个微卫星对角膜基质变性小鼠的150只F2代个体[(B6×D2)F1×D2]进行基因组扫描,发现突变基因与D13M it262(距着丝粒42.6 cM)的LOD值为40.54,与D13M it76(距着丝粒47 cM)的LOD值为38.77,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13号染色体距着丝粒45.24 cM处.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人类遗传性角膜基质变性的极好模型,为该病发生机制、药物开发及突变基因的克隆提供了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0.
赵宏 《厦门科技》2001,(4):57-57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人们对基因的了解也逐步加深,21世纪甚至被称为"基因经济"时代,到底基因技术有什么样的魅力呢?基因技术又能给人类带来哪些福音呢?基因专利已经给一些人带来了巨额利润;基因诊断、基因治病、基因制药也给病人减少了痛苦;基因育种、转基因动物使畜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11.
徐雁 《安徽科技》2003,(5):44-46
对于基因的科学研究,是从发现基因的传递规律开始的,1965年,一位奥地利神父--孟德尔--发现并发表了有关基因传递的规律.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了基因--遗传物质的基本结构,并提出了模型,即我们在中学教科书里读过的"DNA双螺旋模型".20世纪70年代,人类破天荒第一次真正能够拿出基因来做试验,即建立了可以称之为"遗传工程"或"分子克隆"的技术,并第一次用拼凑基因的方法建立了人为的生物,尽管还不完全,还很简单,科学家却用一些基因生产出了"遗传工程"的产品--基因产品.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 0月2日的《自然》新闻以"Chinese scientists fix genetic disorder in cloned human embryos"为标题报道了一支中国研究团队采取一种新的方法来修正人类胚胎中的致病基因。这项发表于9月23日ProteinCell杂志上的研究是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系列实验中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不同个体的智力水平确实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可能分布于不同的地域或人种中。本质上,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个体之间基因的相似度达99.999%,远远高于0.001%的差异。所谓"基因决定论""种族决定论"或"生物决定论",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的分析,不如说更多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文化的保守和价值的预设。近日,享有"DNA之父"美名的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就因言论涉嫌"种族主义",被其所属的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荣  相似文献   

14.
老年痴呆病的基因治疗编号:J990872老年痴呆病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急聚增加的。由于这种以中枢神经元变性为主的进行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治疗办法。因此,是长期以来困扰人类自身的最大难题之一。基因治疗技术的兴起,给老年痴呆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中国医科大学目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基因治疗重大项目——一老年痴呆病的基因治疗,是应用生物高技术在不施行开颅手术的情况下,进行自体外向老年痴呆病病变中枢特定部位定位导人治疗基因,导人基因的病变神经元可以在导人治疗基因后恢复神经元功能,从而使这种病获得治…  相似文献   

15.
张瑞 《创新科技》2012,(2):38-39
<正>音乐家使用音符组成美妙的音乐;诗人凭借字句的安排咏出千古绝唱;基因测序研究者,则利用基因解读生命的密码,向人类探索生命本源的终极梦想不断迈进。杨焕明院士无疑是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全基因组"霰弹法"策略对大型植物基因组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体因子H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相关性.方法:检索分析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病因在基因方面的研究与新进展.结果:补体因子H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原因有显著相关,但存在种族差异.结论:补体因子H多态性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为今后采取新的早期干预措施、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您愿意花上5美元把自己的基因保存起来吗?因为未来的人类可以为这些基因"重塑"你——更精确地说,一个有你的染色体并和你相像的人,这人会有一些跟你相似的生理特征。在美国西雅图有一个名为Third Millennium Research的公司提供一项特殊服务——保存基因。该公司会根据客户的的要求,向客户免费提供一个"无痛、安全收  相似文献   

18.
姚智 《天津科技》2001,(4):38-39
在对科学的追求中,人类发现了"基因"(Gene)--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Genos",意为出生或起源,正如字面含义一样,基因虽仅占人体DNA2%~4%的比例,却决定了人体蛋白质的组合,并由此掌管了人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你可能更像母亲,但在基因层面其实你更像父亲。最新研究表明,人类从父母那里遗传了等量的基因,但更多地"使用"了来自父亲的基因。研究结果发表在3月2日的Nature Genetics上。最近,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药学院(UNC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支科研团队,用专门培养的来自不同  相似文献   

20.
尹传红 《科技潮》2012,(10):30-31
两年前,在人类基因组草图公布1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宣布:人类有望在2020年全面实现"100美元基因组测序";到2025年,主要疾病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人类最终将进入医疗保健个体化时代,医疗保健将针对个人基因差异而有目的地实现. 换句话说,有些长期困扰人类的医疗问题从"根儿"上就能解决——成功的基因疗法,有潜力校正导致很多疾病和健康状况产生的根本原因,甚至有可能像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抗生素开发那样,引发一场深刻的医学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