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朱亚宗先生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及军事技术史领域知名专家.在科学思想史领域有诸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首次构建了科技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和出版了第一部《中国科技批评史》专著.这些学术成就的取得与其治学的精品意识密不可分.诚惶诚恐的坚守中长期不懈的敬业精神、观点取胜的学术战略中形成的博学功底和扬长避短的考量中自成一格的教学风格,又使其成为一名同时攀登学术高峰和师德高峰的良师.  相似文献   

2.
周瀚光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就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他与袁运开合作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科学思想史》于2000年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见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力作".李约瑟在世的时候曾读到过那部著作的写作提纲.他在给作者的信中,盛赞该书的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进展之一".周先生早年钻研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年转攻古代儒家与科技发展,在学术界较早提出肯定儒家对古代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观点,最近又推出新著《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对李约瑟否定佛教对科技促进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商榷和批评.此外,他在中国数学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中医逻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关增建,男,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侧重物理学史、计量史、科学思想史领域,兼顾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和通识教育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兼任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编委.其计量史研究获国际好评,日本计量史学会前任会长岩田重雄曾在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上评价说,关增建教授的"研究范围极广,仅其部分研究内容就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理论、制定计量单位的科学过程、天文计量史、中国计量与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古代计量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计量交流史等多个分支.此外,他自1998年以来,还得到财团法人松下国际财团的研究资助.其业绩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因此,他和丘光明成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自述有云:在已有的成果中,对中国古代物理思想和计量史的研究,偶得风气之先;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阐释,树碑与毁庙并存,唯以取得合理解释为追求.治学取向向往兼容并包,对科学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亦感兴趣.希望在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能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思政部侯强老师申报的项目"中国共产党科技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获批一般项目。侯强,历史学博士(中国近现代史)、法学博士后(法律史)、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为近年我校新引进人才。目前,本课题己开展了部分前期研究,课题负责人独立发表前期研究成果论文12篇。其中,《新中国科技政策与科技法制建设的冲突与融合》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作为封面文章介绍。  相似文献   

5.
余靖以严谨、客观之治学态度刊校"三史";以实地勘测所得数据为基础,著《〈海潮图〉序》;以开放的观念,学习、接纳和传播外来文化,著《契丹官仪》;以唯物主义之思想批评和揭露"舍利"等虚妄迷信,表现出伟大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林 《今日科技》2008,(6):17-18
6月13日,由浙江省科协主办的新世纪科技讲坛举行“科学与癌症研究”专题报告会。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谢克平教授、张玉蛟教授等7位专家,给现场的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二中学的200多名同学们讲了一堂生动活泼的“科学与癌症研究”英文课。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第二届中国当代科学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廖育群研究员接受了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的采访.访谈中,廖育群研究员从如何走上科学史之路,述及成功之"秘笈",学术研究之评价,"执政"之得失,科普工作,人文精神以及"另类"的自我.从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廖育群研究员的为人与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8.
5月20日上午.2006年湖南省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9点整,科学报告会如期在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三楼报告厅举行,由省安监局组织的首场演讲拉开了此次科普专题讲座的序幕.安全生产专家、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后徐志胜进行了题为《公共安全与灾害应急科技进展研究》的演讲报告,该报告分“公共安全科技进展研究”和“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上下篇,论述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我省的表现形式及成因,阐述建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及今后加强灾害应急管理的科技方向。  相似文献   

9.
唐莉  潘虹  杨寓涵  李寅 《创新科技》2022,22(1):21-29
科技评价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的反馈机制,其建设与完善不仅事关国内学科发展、学术导向与学术生态,而且深远地影响着未来我国在全球科创体系中的地位.从制度建设和科学研究两个视角对我国科技评价制度的演变历程、历史经验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思考.研究发现,我国在科技评价制度建设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的几十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取向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为科学辩护,为中国文化辩护,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等,向多元化取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应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梁光华教授在三十多年的莫友芝研究历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治学精神。以莫友芝研究为线索来梳理梁光华教授的治学精神,既是对莫友芝先生的高度景仰和隆重纪念,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梁光华教授治学精神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董川 《太原科技》2005,(3):9-11
省城科技顾问、山西大学科技处处长董川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光敏水解褪色材料研究及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项目,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005年4月8日太原市科学技术局专门举办了科技讲座,邀请董川教授为全市有关方面的科技工作者作了“自主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报告,受到与会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强烈反响。应读者要求,我们将董川教授的报告整理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2):249-249
2011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8会议室举行(图1)。会议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北京大学理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许院士说,“北大理科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北大理科史不仅是北大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整个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研究员,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北大物理学院赵凯华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分享了自己对北大理科史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早在五六十年代,干福熹有机会见到了著名的玻璃科学家Besbrodov教授和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教授,在他们的影响下,干福熹对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他认为,科技考古的目的是历史文物的保护和文明探源.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干福熹院士成果丰硕,并多次主持了关于古玻璃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为中国古玻璃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干福熹院士强调,科技考古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要做无损分析,要不断改进研究方法,中国考古的成果要拿到世界的环境下对比.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关注发表到关注引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论文在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论文绝不仅仅是为发表而写作.发表的目的是公布科研成果,传播科技信息,展开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有些论文发表后,除了作者本人外再无人关注,或被斥为"垃圾":而有些则被学术界广为引用,对促进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同是发表,效果截然不同.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突飞猛进,但引证影响却一直在较低水平停滞不前,这已引起国内外科学计量界朱大明总参谋部工程兵科研三所<防护工程>编辑部,高级工程师.栏目主持人关增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8会议室举行(图1)。会议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北京大学理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7.
史保平:地震预测和防震的美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美国内华达大学地震实验室获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从事地震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师从世界著名地震学家James N.Brune教授;2001-2005年任职于美国肯塔基大学地质调查所,从事工程地震与地震危险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吴福祥教授长期潜心语言研究,在汉语历史语法、汉语方言语法史、语法化、语言类型学、接触语言学和南方民族语言语法演变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论著发表,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丰富的研究经验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学界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事"古新星新表"研究的这段实践,使席泽宗院士走向了天文学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50年,一辈子.席泽宗认为,这50年,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科研队伍比西方大得多,有了很多成果,成绩很大.席泽宗对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成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席泽宗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革命是由科学理论与方法以及重大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科学技术的飞跃性质变,通过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的面貌与发展方向,而且有力推动了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革新和生产组织创新,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革.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但科技革命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双重的作用.本文在介绍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由其带来的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影响,探讨了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地促进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