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中国“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对于加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有义务承担环境责任。通过对绿色发展和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政府-社会”协同治理的路径。认为通过三方的联动机制,最终能够实现企业、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政府回应机制,建设回应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应型政府坚持以民为本,以公正、服务、效能、责任、法治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政府责任可以划分为两个具有逻辑关联的层次。切实承担起政府责任既是构建责任政府的基本前提,又是构建责任政府的有效保障。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攻坚阶段,国内各层面的矛盾较为集中且相互交错影响,客观上对政府责任的承担与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政府责任的策略主要有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政府责任制度以及切实追究政府责任;而扩大公众政治参与则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4.
胡斌 《科技信息》2009,(24):59-60
新公共服务理论日益成为一种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并驾齐驱或替代式的公共行政改革新模式。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和民主参与的行为方式。根据“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涵及我国国情,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政府服务理念;二要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角色定位;三要构建“顾客导向型”的服务模式;四要完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5.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重要议题,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和每个公民齐心协力。要认真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经济、医疗、服务设施、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待遇。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山西,要求政府在指导思想上从重视监管转向重视服务,从建设目标上突出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府从权力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使电子政务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得以体现.山西省电子政务建设应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山西这一主题,在实现和谐山西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去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发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对社会弱势群体“包容”的基础之上,更注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共生”。实现包容性发展需要着力完善基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关怀。其中,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是政策关怀的前提,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制度倾斜是政策关怀的关键,“适中”与“适度”相结合的政府责任是政策关怀的根本。社会只有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关怀,才能有计划地推动社会各阶层尊严的不断提升,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和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8.
浅谈网络经济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政府建立在“金字塔”式的原有权力结构和权力赖以存在的地域界限。提出了“以民为本”,创建“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新模式。以及重塑政府管理业务处理流程的措施,指出对于任何政府而言,在网络经济形势下有效地管理与利用信息资源,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服务,已日益成为政府主要的、日常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的报告中,紧扣“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突出强调要关注民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权益。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全面把握了求真务实,以民为本的时代要求,为基层工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水平。文章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出发,提出了要构建责任政府。责任政府的构建体现了法治、德治和民治的必然要求,其构建的路径是包括从职责明确到责任考评、再到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人是社会存在的主体、根本,即人是社会之本。这从而决定了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群体发展为本、以实现人民至上为原则的全体社会成员为本、以维护人的生存性利益为基础的发展性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必然形式;以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为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其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三条扩张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缔造了新的行政诉讼类型——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但由于《行政诉讼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衔接上的空白,导致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中诸多事实的证明陷入法规范的“空白地带”。其中申请人与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相关性、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属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不存在等事实的证明都需要在现有证明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政府行政改革认为政府应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政府应当以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其宗旨,是一个"公民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特别是基于公共管理的"效率与公平"的理念,从思想上树立"满足公民所需"、"尊重公民意愿"和"重视公民参与"的政府行政观念。然而,无论政府承担何种职能,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杆秤"。  相似文献   

14.
解开国家优势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悖论应从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入手,在这一过程中不应一味强调政府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而应当提倡政府“以服务为业”,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培育有效竞争、融合民众参与式投资等途径,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解决公共服务供求失衡问题,以开创公共服务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7.
自1951年5月23日与中央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以来,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西藏已由一个政教合一的、落后封闭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步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章以1989年、2008年为时间节点,分三个阶段,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视角出发,就西藏和平解放60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历史梳理与学理分析,以深化认识西藏经济社会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发展规律.进而助推西藏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狠抓各项任务落实,"民生八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财政民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拓展,打造民生财政、加快民生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已成为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主要结合陕西省周至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民生八大工程"基本形成、"民生八大工程"形势、"民生八大工程"基本路径、"民生八大工程"基本思考等方面对当前和未来民生财政与民生建设取向及有效措施做出较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反思我国的政府改革为何始终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的时候,提出了应该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模式,但是"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根源于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是西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适合于各个国家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笔者从"小政府、大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不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并提出中国应建立"适中"的政府规模。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视域内解读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和发展理念。认为"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与物"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又好又快地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搞清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探寻实现以人为本的现实路径是必要的,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