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以工业企业为对象,从绿色发展视域考察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异质性企业环境责任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政府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力度越大则企业绿色创新动力越强;相较于反应型环境责任,政府环境规制对前瞻型环境责任履行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的影响通过前瞻型企业环境责任的中介来发挥作用,而反应型企业环境责任在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之间不具有中介作用.该研究结论为绿色发展视域下企业绿色实践与环境治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2.
PPG绿色行动:积极承担企业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婕 《天津科技》2010,37(3):41-43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环保理念、环境管理体系、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公益活动几个方面阐述企业为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企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绿色营销以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指导,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点,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本文以湘莲企业为例,从探讨绿色营销体现两型社会的内涵开始,进而分析湘莲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是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出湘莲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主要策略,倡导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共同关注绿色营销,通过实施绿色营销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绿色金融由于自身公益性特征及其对环境责任标准的要求,使得企业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其发展的市场动力不足,但只有基于市场主体自主选择发展的绿色金融才能实现自循环自增长的健康发展.研究以社会责任为中介,构建两家竞争性企业的博弈模型,讨论企业的绿色金融参与度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企业的最优绿色金融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研究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动力.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敏感系数或降低企业参与绿色金融的成本系数来增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动力.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已经与经济贸易紧密相联,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促进了国际环境贸易-“绿色营销”的发展。本文就“绿色营销”的意义的及实施对策提出一些观点,以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营销”新观念。  相似文献   

6.
以2010—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绿色发展,并且融资约束能够在两者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社会责任履行对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不仅能够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发展提供实证证据,也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新的监管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源的不断开采,中国环境问题重重,绝大多数污染与资源浪费都是以无数的商业活动进行的,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下,探究企业的绿色环保营销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攀枝花市现有工业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从环保、绿色营销的角度,对攀枝花市企业实行环保营销进行探讨和研究。在调查攀枝花市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工业企业环保营销模式,从而将环境保护与工业企业发展相结合,从损害环境的经济形态转化到对环境友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婕 《科技信息》2009,(14):53-54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日益尖锐,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获取盈利、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绿色财务管理则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和环境的保护性统一起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路径。本文在论述了绿色财务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绿色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现阶段中国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校绿色教育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教育是为适应全球环境保护形势需要以及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来的重要举措之一。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可以通过建立“绿色”教师队伍,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包括课堂与课外的全方位绿色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绿色意识”、具备“绿色”素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色”人才。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人类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绿色国家”。本文揭示了“绿色国家”的本质内涵,在计算国家绿色发展指数(GDI)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绿色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指出人类最终要进入生产、生活与生态互动和谐、共生共赢,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发展阶段,并设计了一组绿色发展目标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顺应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基本趋势,2012年联合国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了探索“绿色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主导适应这种绿色转型。为此,要以绿色为导向确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专业课程开发,探索绿色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核心能力课程、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由绿色照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实现绿色照明工产、绿色照明和废物污染防止的绿色照明工程全过程中.深入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就能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努力把绿色照明推进到一个更高层次,使照明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使之成为有利于人类、社会和环境健康发展的一种照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SWOT分析,阐明了企业的行为逻辑与绿色营销之间存在的内在冲突,认为只有在政府部门、社会研究部门以及消费者群体优先行动之后,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动机的企业才会自觉、自动地肩负起企业营销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并提出了构建四大动力系统推动绿色营销开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袁帅 《创新科技》2015,(4):46-48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环保社团相继开展了“绿色银行”活动。在高校开展“绿色银行”活动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绿色银行”活动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为使“绿色银行”活动真正成为高校学生的环保微平台,使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并焕发勃勃生机,就要在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空间拓展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成为考验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疫情对社会和高等教育本身产生哪些重要影响?高等教育界应对的态势如何?“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有效性怎样?在线教育缺少了哪些教学要件?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但疫情的发生更加提醒我们要从全社会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教育”。在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关注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强教育危机的风险研判,提升教育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大学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人才培养,要培养具有理性认知的人,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和人格完善;要扎根中国的现实办大学,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又要促进重大战略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将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定义为绿色素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我国东西部3省5个县市的中小学生的绿色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我国青少年绿色素质的整体情况及其年龄、性别、城乡等差异,分析了原因,提出干预路径如下:学校重视第一课堂渗透绿色素质教育,注意营造绿色校园文化;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公民的绿色素质并采取行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绿色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各类先进技术高速发展和有力推动下,建筑业智能化和信息化随之快速发展,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超智能建筑以及智慧建筑等概念层出不穷.结合实际,首先针对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智慧建筑内涵及其人工云脑等内容进行介绍,随后开展了针对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的AIoT在实际绿色智能建筑楼宇自控中的融合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基于AIoT的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总体层级架构、智能自动照明系统的节能优化控制及其故障诊断与预测等研究,积极构建“AIoT+智慧建筑”的理想组合,从而掌握应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理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工程设计思路和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为真正实现建筑的“绿色化”和“智能化”打下基础,为智能建筑向超智能建筑以及智慧建筑的进一步转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企业的国际贸易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角度论述了绿色营销是21世纪企业兴衰的根本,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城市产生时就与产业密切相关,在进一步发展中却出现了城市与产业的隔离与分离,解决不好可能再现城市破产,因此,“产城融合”是“城市社会”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与大问题。“产城融合”发展是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产业与城市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现代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认为,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应当从“城市新区与新区产业”、“城市整体与城市产业体系”、“城市与区域产业”等3个层面渐次展开;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以人为本”和“系统经营”观念,在更宽的市场背景中去寻求和选择城市产业发展内容。如此,才能实现城市产业体系优化,推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