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也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依据。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即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自然选择是通过积累微小的有利变异而促进生物进化。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将群体遗传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进化理论,重申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物进化中的主导地位,并用选择的新概念解释了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许多难点。他们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突变,自然选择淘汰对生存有害突变,而一些对生存有利的突变则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得到扩散,增加了基因频率,促进了物种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出并论证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方法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吸收非达尔文主义及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的思想,提出了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结果生物系统的混沌性为优化选择创造了条件,适应性为优化选择确定了方向。在适应环境中,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不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沉默”状态,闽值共振可使活动基因和“沉默”基因相互转化。适应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和谐机制。优化选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生命进化的机制是优化选择。在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模式不同;生命的进化,是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3.
由进化速率引发了理论碰撞和争论达尔文认为适应进化的基本形式是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而积累,不利的或有害变异被选择剔除,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生物学基于种群的进化研究所观察到的小进化过程基本上证实了达尔文的论点。达尔文之所以强调渐变进化有其历史原因,因为他的主要论敌是特创论,如果完善的、高度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生物类型是突然出现的,则有利于特创论,所以达尔文强调进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倘使能证明有任何复杂器官不是经过无数的、连续的、轻微的变异而形成的,那末…  相似文献   

4.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的竞争进化,却无法解释个体间的利他与合作行为.20世纪下半叶,随着生物学家对动物利他与合作行为的研究,逐渐揭示了生物有机体利己与利他、竞争进化与合作进化的关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自然选择学说,推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技术系统进化论是TRIZ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阿奇舒勒认为,技术系统的进化并非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遵循事物进化的客观规律和模式,所有系统都必然向着"最终理想化"的方向进化。所以,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自然科学中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相比肩,被称为"三大进化论"。TRIZ的技术系统八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的进化伦理思想徐少锦达尔文(1809—1882)是英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他把自己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创建了进化伦理学说;揭示了道德产生的自然前提,给宗教道德以毁灭性的打击,肯定了道德前进上升的总趋势。其进化伦理思...  相似文献   

7.
 当代对达尔文进化 论的争论几乎是全方位的,尽管当今达尔文主义者的立场和论调与原先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已有很大出入,比如:现代综合进化论对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的突出强调、间断平衡论对达尔文随机渐变理论的重新解释,等等,但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对作为达尔文进化论核心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般都是坚持的。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对这一理论做出再反思。一、人工类比之误与“创造性”虚设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第一步是随机的遗传变异。即进化根源于个体中随机的遗传性变异(突变)的积累。这些随机突变被看作是左右生物存在的生命的物理决定因素,也被看作是所有进化新特性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刘深 《科技导报(北京)》2010,28(18):124-124
真实的色彩、泾渭分明的血管、生动的眼神,还有骨骼、肌肉、器官,甚至器官上细小的"回"、"沟",都是触摸般的清晰--拜读<达尔文的证据>,在惊叹于现代生物塑化技术的同时,也为这些将达尔文进化理论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证据"拍案叫绝.要知道,很多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都曾经为没有一个系统的生物比较解剖学图谱而苦恼,而采用生物塑化技术保存下来的标本图片,把不可能的留存变成了现实的还原,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1在基因水平上的研究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生机勃勃。基因水平的研究仍是前沿热点。1·1基因层次上的进化研究取得进展自从1859年达尔文将进化论首次引入科学界以来,该理论一直是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达尔文可能不会想到,140年后的今天,研究人员仍然会发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生物进化论的发生及其随着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相继兴起而在细胞水平、群体的基因水平及分子水平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历程。并提及在分子水平上出现的“中性突变漂变学说”和化石真正应用于进化研究后提出的“间断平衡学说”对达尔文式进化所构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水平基因转移对细菌遗传物质进化的影响是存在争议的.本文着重从水平基因转移的进化思想和水平基因转移在进化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原核细胞进化方面作一综述.首先,阐述水平基因转移在细菌物种进化中的进程;其次,阐述水平基因在不同的进化阶段的范围或广度,此外,讨论重建(或改造)旧的系统发育树关系在面临水平基因转移的可行性;最后,讨论水平基因转移是如何适应新的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而且需要一种新的进化论去诠释细菌物种的进化机制,水平基因转移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自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了他的《物种起源》一书后,人们在物种起源的论战上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即物种的形成,在起源上有其统一性,在形成过程中,有着进化的历程.这样一来,传统的"特创论",就不得不让位于"进化论"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非常重视生物的生殖——尤其是杂交繁育问题.原因不外有二:  相似文献   

13.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马克思誉为与能量守恒定律和细胞学说并驾齐驱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该学说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利的变异,保存有利的变异,由此产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1]。尔后,随着生物学  相似文献   

14.
殷业 《前沿科学》2014,(4):56-62
人类过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已经充分说明人类作为生物的一分子,同样遵循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进化在未来的人类进化中还会起作用吗?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否适用于未来的人类?本文将通过详细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的人类已经知晓设计人类自身生命的蓝图:DNA,并必然会在未来的几百万年中充分利用基因技术服务和改造人类自身,所以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进化还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进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中分析了自然进化和人为进化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在人类未来进化中的作用,同时给出了一种未来文明分类标准,提出了智慧文明的局域同步发展说,用这样的学说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至今还没有发现外星人。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理论基础上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被认为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语言模因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进步、发展多元文化和吸纳外国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达尔文的物种选择说,我们都学过。其实,在生物学界,"红皇后假说"也是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解释遗传结构进化的学说。"红皇后假说"描述了物种之间持续的演化竞争。它由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利·范·瓦伦提出,用以解释他所总结的物种恒定灭绝风险定律,即一个分类群的灭绝可能性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没有关系。但它与迄今已发现的许多化石记录不符,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刘斌 《天津科技》2011,38(2):43-45
生物进化研究处于生物科学体系的核心和前沿。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随机突变一直被认为是进化的动力,基因横向转移在进化中的作用和发生机制是近年来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难点。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创新研究方法,探索极端环境细菌重要功能和细菌表面多糖抗原的进化规律,研究基因横向转移的作用和发生机制。项目完成对认识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微生物遗传育种、新发病原体防控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物有机界中的损他利己与损己利他行为同样普遍,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了生物有机体尤其是"超个体"的亲缘识别和亲缘利他及其进化的基因机制,揭示了个体利己与利他以及基因指令与个体行为的一致性,进一步发展了自然选择学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遗传作用、行为适应等角度阐述了基因、文化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指出了生态平衡的维持、生物的发展依靠的是“基因、文化和生态的协同进化。”只有“基因、文化和生态的协同进化”,生物种群才能进化,人类必须尊重其它生物种群文化,并促使人类基因、人类文化同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定义了动物知识、动物文化等概念。又通过分析当某种生态位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动物种群的反应过程,指出动物文化、动物行为.动物躯体因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有着多条正反馈促进环路,因此动物文化-动物行为-动物躯体因素的同步进化是可能的。文中据此提出了有脑动物的同步进化(CBASE)假说及多态进化观。与达尔文式进化相比较,CBASE是一种在效率上要高得多的定向进化,它很可能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