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的山水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史缘由东瀛日本是一个多山岛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频繁。从古至今,洪水肆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弥生时代后期(公元100~300年)着手治理水患,在16世纪之前,治水工程得到优先考虑,进入16世纪以后,以熊泽蓄山为代表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的思想萌芽,并开始把目光转向发挥山区森林的水源涵养调控机能上。1689年,日本开始了治山治沙事业。但因封建社会的各种制约,许多治山治沙技术并没有在大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新政府成立,日本的治山治沙事业进入了大发展阶段。明治6  相似文献   

2.
日本实施山地灾害的治理已有100余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山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科学的治山工程技术。通过治山可以减小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的频率,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介绍了日本治山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以期为开展此类山地灾害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在于兴林,这是对建国以来强治水、弱治山政策反思后的认知。兴林治山,山青水秀;治水不治山,恶水穷山。大灾大治,旨在大治大安,但如果没有政策保障,仍将治而不安、安而不久。出路一:治山为本,山水并治,上下分治;重治水、轻治山、重治下、轻治上的旧观念必须更新。出路二:以林综治,农、林、牧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施综合治理。出路三:实施山水计划。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蓄洪区及涝灾地区巨大的淹没损失 ,远远超过了以工程彻底根治洪涝灾害所需的费用。今后 ,彻底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系列工程势在必行。在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中 ,芜(湖)杭(州湾)运河工程是其中主要的工程之一。治江的顺序 ,应先治下游后治中上游 ,因此 ,首先进行的起点工程———芜杭运河工程 ,可以称之为是治理长江中下游的龙头工程。芜杭运河工程直接经济效益很好 ,间接经济效益更好 ,应早日上马。一、长江中下游水患问题和原因分析水灾是我国第一大灾 ,长江中下游平原历来就是重灾区。1950年以来 ,我国对长江中…  相似文献   

5.
长江水患灾害成因及其防治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长江水患灾害发生的主要成因即降水量大而集中、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水利工程设防标准较低等及其有关区域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恢复生态平衡,建立标本兼治的防洪体系的基本思路即改变传统的被动“治水”方式,积极重视“疏导”洪水,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封山育林、限制采伐、退耕还林、涵养水土资源;积极适度退田还湖,加大调蓄干流洪水;加固加高长江干流干堤,建设一批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等主要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6.
开凿两沙,沙谌运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认为开凿从长江沙市港至汉江沙洋港运河,沟通长江和汉江两大河流,开凿沙洋至谌家矶的沙谌运河,既和三峡工程完工后自重庆至上海直通10000t级船队的航运配套,缩短250km航程,又可通过分期过洪,根本解除长江中游平原的水患威胁,还是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向汉江下游补偿水量的工程之一,效益巨大,应尽快实施。  相似文献   

7.
以水患治理为契机,建立“长江生态经济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水患日甚,究其成因,气候变异是首要因素。进入90年代以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频繁交替出现。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转到拉尼娜现象只用了1个月时间,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学术上还有很大的争论,但无论如何,气候的反常还是为  相似文献   

8.
荆江自古以来边界条件复杂,水患频发,是长江黄金水道重点整治河段之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该河段受清水下泄影响,河床将发生更为敏感的冲淤变化,给航道整治带来了新的问题,使治理难度增大。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在全面调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荆江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情况,以及荆江河段各主要航道已建整治工程的损毁、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损毁影响因素及其损毁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稳定性与整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水深、改善航行条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长江建立三峡大坝的计划近年来引起了许多讨论。围绕着大坝对各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大多数观点是关于大坝自身得失的。换言之,这些讨论似乎是以这样一个假设为前提,即建立三峡大坝是解决长江流域问题的唯一办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将掩饰长江流域以及中国其他主要水系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水患和土壤腐蚀问题。为此,本文着重从流域管理的角度探讨三峡大坝工程的计划和评价,希望以此引起人们对今日非常严重的中国大地问题的重视。人们正愈来愈注意到中国主要河流发生的水患和土壤腐蚀的严重程度。只有进行综合的流域  相似文献   

10.
张家港市的自然资源比较缺乏,人均耕地不满一亩,人均水面不满一分,人均山林资源不满一厘。现有工业基本上都两头在外。张家港市面向世界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发长江资源,形成对外大开放的新格局张家港市有98公里长的长江岸线。以前,生活在长江边的老百姓饱受长江水患之苦,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万的资金用来抗洪保坍,花费数以万计的民工修筑江堤,长江在人们看来是条"害河"。然而对外开放的国门打开以后,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觉得原来作为包袱一样背起来的长江,现在应该是个宝。长江水深流急,可以用来修建万吨级码头,发展与世界相通的港口码头建设。江中的无名小岛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事业,广阔的滩涂更吸引外商来成片的开发,形成新兴的工业、三产开发区。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潜在资源开发出来呢?如何去掌握这把变度为宝的金钥匙呢?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长江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主要受灾地区实地考察,认为1998年长江洪灾的根源是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所致。笔者仅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98特大洪水透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除大气环境因素外,其诱发的主要原因是长江生态环境恶化所致。主要表现在森林植被锐减、陡坡开垦严重、中上游水土流失剧烈和中下游湖泊蓄水功能降低等诸方面。要从根本上防止或减轻长江流域的洪水危害,就必须增强环境建设意识,重视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发展,扭转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实现国土安全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运用区域综合观点,分析了鄂东沿江城镇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了防洪排涝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浪护堤、救生保安,对于防洪抗洪具有重要意义。有“洪水走廊”这称的江苏省水患频繁,应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建设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资源保护、增加科技投入建设防洪减灾生态保安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洪灾密切相关的环境特征,揭示了环境对洪灾的影响规律,指出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等是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森林对防洪减灾有巨大作用;水土流失加剧了洪灾发生频率和潜在威胁。最后,对生态环境建设中质量问题、退田还湖、三峡水库的防洪减灾作用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安徽省淮河流域城西湖蓄洪区宋张撤退道路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分析,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各分区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洪渍灾害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武汉市洪水和渍涝灾害的成因,提出了防治对策,认为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普遍小于1954年,由于滥伐森林,围垦通江湖泊,侵占泄洪道上的洲滩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使洪渍灾害加重,应从切实做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加大抗灾工程建设的投入,强化抗灾减灾的法制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作好防治长江流域以及武汉市洪灾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侯堋  王其松  彭石 《广西科学》2021,28(1):37-45
重现期风暴潮灾害评估及最大可能风暴潮预测,对风暴潮灾害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分析实测资料基础上,构建南海潮汐风暴潮耦合模型,对历史上对茅洲河影响较大的风暴潮灾害进行计算分析,在验证准确的基础上对近20 a的106场风暴潮进行计算,得到每年的最大潮位值,采用极值Ⅰ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设计频率风暴潮条件下的茅洲河水位,分析其漫堤风险。同时通过设计8个台风行进方向及5个登陆点进行风暴潮增水数值模拟实验,确定最大可能风暴潮移动参数及路径,分析最大可能风暴潮对茅洲河的漫堤风险影响。计算结果可为茅洲河综合治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应急管理和海洋、水利防灾减灾部门应急减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湿地系统的功能及其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江流域湿地资源及动态的分析,揭示了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流域内水旱灾害频发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合理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能力,改善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应把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各系统的功能,建立流域水资源平衡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沁河流域重大历史洪水灾害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洪灾的成因,提出了以工程措施为主的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