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于体内最重要的两类生物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科学家们已经了解到:核酸有遗传信息而无催化作用;而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反而没有遗传信息.核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在不同状态下,可产生有信息和无信息的变化,这就激起了科学家们研制生物电子元件的灵感--生物计算机.……  相似文献   

2.
曹来发 《甘肃科技》2002,18(6):76-76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有机构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 ,核酸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即DNA ,由腺嘌呤 (A)、鸟嘌呤 (G)、胞嘧啶(C)、胸腺嘧啶 (T)四种核苷酸组成。处在不同状态下 ,它们可产生有信息和无信息的变化 ,这激起了科学家们研制生物电子元件的灵感———生物计算机 (生物电脑 ) ,有可能在 2 1世纪被推向世界科技舞台。核糖核酸即RNA ,由腺嘌呤 (A)、鸟嘌呤 (G)、胞嘧啶 (C)、尿嘧啶 (U)四种核苷酸组成。它们有不同的排列顺序 ,构成了不同的生…  相似文献   

3.
颜洁薛 《科技资讯》2007,(14):190-191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4.
从密码学的观点研究了遗传信息从核酸流各氨基酸和从蛋白质一级结构流向三级结构的信息传输问题,引入了信息传输效率的概念,其对数负正丝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导出了信息传输效率与序列长度的关系。发现了信息从核酸流向氨基酸(第一遗传密码)的传输效率和从氨基酸序列流向蛋白质三级结构(第二遗传密码)的传输效率大体相等,这说明了遗传信息的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在以上两步传输过程中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谱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生物质谱是为解决生命科学中有关生物物质分析问题,主要借助软电离质谱技术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进行结构分析.生物质谱已成为质谱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推动了质谱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笔者简要介绍了生物质谱的发展,重点讨论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金一半的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教授(John B.Fenn)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工程师(Koichi Tanaka)分别研发的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特别阐述它们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糖结构分析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等生物组学和化学组学中.  相似文献   

6.
核酸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无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毫不例外地含有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正常生命活动中,核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与生命的异常情况,如肿瘤发生、放射损伤、遗传疾病等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科学家们绘出了人类基因图谱,甚至给出了蕴藏人类遗传信息的所有碱基序列.但是,这些碱基对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什么,它们有何功能等等问题,还是一个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内容,列举了主要核酸、蛋白质数据库及其查询软件并说明如何利用查询工具对生物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和对核酸蛋白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5,(1):58-58
2004年12月8日,欧盟科学家最近的研究结果证实,手机辐射能够破坏细胞和带有人类遗传信息的DNA。专家们测定.如果手机对于每公斤人体组织的辐射值大于1.3瓦,那就会对人的遗传信息造成破坏,而现在辐射的极限值则是每公斤人体组织2瓦。此外,电磁场还会使人体产生一种有害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从花草鱼虫到飞禽走兽,大自然物种的丰富多样令人惊叹。虽然外表和形态千变万化,但是组成这些生命体的最基本单元--细胞有着最基本的共性:遗传和代谢。生命的延续本质是遗传信息的代代相传。基因表达保证了这些信息被翻译成千变万化的细胞活动,从而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图1)。执行细胞活动最主要的物质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就是把储存在DNA 中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化为执行生物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这是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因此被称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相似文献   

11.
高等生物追溯其根源也是一个细胞,是由受精卵分化的.生物的复杂活动是由功能不同的细胞分别承担的,而这些细胞在本质上有哪些区别呢?另一方面,蛋白质是基于DNA的遗传信息而合成的这一观点又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12.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历来人们喜欢争论的有趣话题。因为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反复,似乎没有源头。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人们才知道生命就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大分子物质的相互运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是制造蛋白  相似文献   

13.
《少儿科技》2014,(12):17-17
对生命体来说,遗传信息至关重要,科学家发现某些植物竟然会互换遗传信息。 比如,菟丝子等寄生植物向甜菜等寄主植物"借宿"时,有成千上万的携带遗传信息的m RNA分子在双方之间转移,使得两个物种进行了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14.
生物酶经过科学家一个多世纪的研究,通常认为已知的酶达3000多种。生物酶是具有活性和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它本身也是蛋白质,可被生物降解,酶催化作用的条件相当温和,所以,从环保和节能方面来说,它是极具潜力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基因与健康     
基因是生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能把信息编码从细胞传到细胞,从机体传到机体。基因可以表达产生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物物种,基因组的大小不同。一般来说,进化程度越高,DNA(脱氧核糖核酸)含量越高。人类体细胞具有23对染色体,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就包含在这些染色体卜,任何一条染色体异常都将影响到个体的健康乃至生命。 任何生物之所以能幸存、维持机体各部分结构功能的正常首先在于它们的DNA能被忠实的复制(复制后的DNA携带遗传信息进入新的细胞或机体)并且保护DNA免受各种因素的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回顾病毒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病毒学的新发现对分子生物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①噬菌体感染实验和植物病毒重建实验证明了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②逆转录病毒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遗传信息的流动不是单向的;③逆转录酶已经成为基因克隆中重要的工具酶;④朊病毒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蛋白质很有可能成为核酸之外遗传信息的载体,扩展了人们对中心法则的认识;⑤各种野生型病毒被改造成为基因工程载体,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17.
中亚人群之起源——来自丝绸之路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是如何产生的,各民族是怎样迁移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的,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一系列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格外引人关注。过去,科学家们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主要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探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D N A内的遗传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也为澄清这些有趣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D N A由A、T、C及G四种碱基组成,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其内保存着丰富的生物遗传信息。在机体繁衍过程中,D N A会发生一些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结构上的改变——即D N A突变,而突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金属和生命重要分子核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的相互作用,讨论了金属离子对遗传信息传递的影响及其致癌性,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金属配合物抗癌机制。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组学是近几年出现的生物学者研究的热点和新领域.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完成,标志着后基 因组时代的来临,在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中心将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整体水平上对功能的研究,主 要以蛋白质组为中心阐述了一些与其相关的概念、研究内容、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这其中,蛋白质组学 的相关概念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而研究技术主要有2-DE技术、生物质谱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以及 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作为石墨烯的一类重要衍生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家们发现GO具有吸附单链核酸并保护其不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该特性引发GO在生物分析领域一系列新的应用:一方面,基于GO能够保护RNA免受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核酸酶攻击,发展了稳定RNA探针分子的方法并用于特定目标物的检测、富集及分离;另一方面,基于单链核酸的吸附使其具有抗酶切能力,而形成双链核酸后脱吸附使其失去抗酶切能力,发展了循环酶切放大方法,并用于一系列分析物的高灵敏检测中.此外,功能核酸分子吸附于GO表面后,将具有较高的细胞转染效率、较低的细胞毒性以及较强的生物稳定性,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内特定基因及代谢物的检测、成像等.在本篇综述中,首先介绍了GO对单链核酸的保护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受保护的单链核酸在生物分析领域的一系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