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做"与"作"病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与“作”二字在报刊等文章中经常出现互用,该用“做”的地方用了“作”,该用“作”的地方用了“做”。其实“做”与“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语法有很多有争论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对几个问题的肤浅看法,不成系统,故谓之散论。写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一、“所”字的用法代词“所”字位于动词前,目前通行的说法是“所”与动词组成所字词组。这个词组是  相似文献   

4.
範、笵和范在古代为3个音近形似的字,现今则统一简化为范字。从这3个字的本义着手,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梳理,分析3个字在做姓氏时的用法.并从简化字范的简化谈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中对甲骨,金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作《甲骨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此对西周金“于”的用法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后面没有动词同它结合,但又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自汉代以来讫至当代有关“古今字”的研究加以综述,就各家见解之异同进行了简明而允当的比较分析,认为对“古今字”名称的沿用及概念的内涵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和贯彻历史的承继性,主张将现今较流行的“古今字”名称改为“区别字”或“区别字”。  相似文献   

9.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上海、天津等四省市教材编写组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会摇尾巴的狼》这篇课文中说,狼在陷阱里和陷阱外边的老山羊说。“只要你伸下一条腿来,我就得救了。”又说:“我一出来马上就报答你……。”这句话里的“来”字用错了。“来”在这里是作为趋向动词使用的,与“去”相对。一般地说,趋向动词“来”和“去”有两种用法。第一,单独使用,以说话的人为基准,走近叫“来”,离开叫“去”。例如,“有个老农扛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的“是”作判断词,“我是学生”,“他是工人”。然而,古汉语中的“是”,它的词性、词义以及用法都大不相同。现就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教学范围,谈谈“是”字的常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常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相当于“这”,“那”,或者将所指代的对象译出。例如:  相似文献   

11.
李雪梅 《科技信息》2012,(3):417-417
语文教学要通过字、词、句、篇的训练,提高说、读、写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此作了明确的阐释:“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重视读写能力.轻视或忽略听说能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贷す”和“借リる”两个词语,中国人使用上很容易与汉语的“贷す”字和“借リる”字混淆,本文将它们作了比较,指出中日文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异同,“贷”和“借リる”在日语中的基本用法及“贷す”和“借リる”后续表示授受关系的补助动词“贷す”、“借リる”等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3.
“说话”和“会说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会说话”是把说话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既然是一门艺术就有许多学问包含在其中。做为一名教师,在做学生工作尤其是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与学生谈话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想要使你的谈话达到预期的目的,更有效率更加圆满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谈话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人们说阿Q,那就意味着是在讥诮自轻自贱的“精神胜利法”,很少会有人想到阿Q对革命的热烈和执着上去。当《阿Q正传》发表不久,就有人怀疑写了阿Q要革命,是否在人格上是两个。鲁迅坚决地回答道:“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可见鲁迅是决心把阿Q要革命作为其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写的。然而一般  相似文献   

15.
<正>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骑车带我路过一个兔子养殖户的家,他家外墙上贴着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卖兔子"三个字。我让妈妈停下来买一只兔子回家养,可是妈妈骑车一点没有减速,也没有说话。我觉得她是装作没听见。  相似文献   

16.
英语同义词的教学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区别其在词义上的差异,二是区别其在用法上的差异。教师在同义词讲解中往往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本文就英语同义词在用法上的差异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潘艳 《奇闻怪事》2007,(5):16-16
在教学“已”时我估计学生会与“己”混淆,就做了反复强调。可是在作业中仍有许多同学把“己”写成了“已”,把“已”写成了“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这两字区分开来呢?我暗自思索。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辞书研究》上,刊登了朱方同志写的《“嵌”与“赤嵌”》的文章。文章对台湾的地名“赤崁”还是“赤嵌”的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摆出了很多确凿的资料,指出台湾无“赤崁”而只有“赤嵌”,其说甚是。文章又说:“‘墈’、‘坎’都是实有的汉字,字典里都查得到。以‘赤坎’为地名的,广东、福建沿海就有几个。‘崁’,却是个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统治时五十年(1895—1945)中造出来的字,我怀疑这是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形声字构字法,自造的汉字。”  相似文献   

19.
说“笑”     
《广韵》去声三十五笑韵释“笑”是:“笑,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叨。” 这是“笑”字由古至今普遍的音读与义解。但这个意义与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于竹部“笑”字下注“此字本缺,臣铉等按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私妙切。”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话剧史上,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是两颗不可多得的明珠,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这两个剧本下过种种“注脚”,可是就戏剧结构而言,大多数褒扬《雷雨》,贬责《日出》;更有甚者,有人主张用笔斧将《日出》的第三幕砍掉。对于这种“不肯多体贴作者执笔的苦心”的作法,曹禺曾一再声明:“比较说,我是喜欢《日出》,因为它最令我痛苦”,况且又是“试探一次新路,哪怕仅仅是一次呢。”然而作者的这种表白,真正能体贴领会者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