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我国北方地区养羊业现状、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养羊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发展我国北方地区养羊业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和北方地区的资源优势,提出北方地区养羊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羊生产;重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建立饲草料生产基地;培养和组建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养羊业发展;充分利用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养羊;以草定畜,合理发展养羊业.  相似文献   

2.
自2000年县委、县政府将养羊业确立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以来,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干部、畜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精心工作、不懈努力,我县羊产业开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绩。至2006年底,全县先后建成舍饲养羊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40个、示范户(场)1000多个,基本建成了科技部确定的高效设施养羊示范县,  相似文献   

3.
竹山养羊直接利用生物资源,建立互利共生的生存环境,产生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推广这一模式具有重大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养羊业生产处于稳步上升态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战略调整。镇巴是资源穷县,却是农业大县,因此把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是必然选择,近年来,镇巴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集中联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等工程的实施及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有利政策,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畜牧业。随着对养殖业扶持力度加大和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完善,规模养羊快速发展,镇巴发展养羊业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乌兰察布市是养羊大市,羊的数量约占家畜总数的74%,年饲养量在1000万只左右。因此,羊的接种免疫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越来越被广大养羊场和农牧民养殖户所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对免疫知识和技术缺乏全面了解.往往导致防疫具体工作中发生一些意外的责任事故,从而影响养羊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经济损失。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下面就简要谈一谈羊常用疫苗的保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20世纪后期世界养羊业现状和世界养羊业发展趋势:绵羊饲养量下降,羊毛产量持续减少,但超细型羊毛产量增加,而且市场销售看好:出栏肉羊显著上升,羊肉产量和羊肉人均占有量迅速增加;山羊发展迅速,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更突出:重视畜牧科技,生产方式集约化.  相似文献   

7.
即依托柴达木盆地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生态治理产业或称为沙产业生产的草产品,用先种草、后养羊、再加工的全新理念,引导养羊业走向以生态保护治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支撑,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产业化羊产业,它既促使羊产业链前后延伸,又拉动农牧民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8.
植物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评述目前世界上植物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这个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该领域主要从①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与生长分析;②植物生态位实验研究;③植物遗传生理生态研究;④植物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和⑤大气CO_2增加对植物群落演替影响的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由于该领域研究的复杂性,未来将在目前的工作基础上引入相关学科的手段,继续从植物生长分析、种群相互间的作用、种群生态位和物种适应能力等方面深人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春季气候变化大,是养羊的关键时期,从合理安排放牧与喂给草料的时间和数量;科学补饲;定期给圈舍消毒,保证圈舍干燥整洁等方面加强管理有利于羊只育肥与健康。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五道梁1993年9月~1995年8月的辐射收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秋季地面加热场强度有明显的急增和骤减过程,正是加热场的这种突变引起了季节的明显转换;冬季地面积雪多的年份,地面加热场强度较弱,第二年夏季加热场强度则较强;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强、冬季弱;冬季地面积雪时间较长时,由于地表反射率增大,地中释放的土壤热通量较无雪时减少,可能造成该地区地面出现冷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农业系统思想,对新疆垦区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第二个经营层次——小农场(职工家庭农场)的发展趋势做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建立家庭生态小农场目标模式的新观点,指出了新疆垦区农牧团场的小农场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建立生态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河南省黄楝树林场的生态旅游开发为例,提出了利用"反规划"理念进行规划,打造全景森林的旅游产品,以生态旅游者为市场定位,考虑资源有价、环境成本的门票定价标准,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森林旅游生态开发模式.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实现了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华北农具进行了生态与社会文化的考察。研究指出,农具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同时,农具及其使用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被内化为村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展现并生成着一系列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规划的现状及其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规划环评和生态规划整合的角度,重新阐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定位,认为规划环评是衡量各种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与要求的工具,它可以促进各规划的生态化,使之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规划从实现区域或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基本生态原则和限制性要求,而这些原则和要求可作为规划环评的评价依据或准则;二者的整合对下将有利于指导各项规划的生态化,对上将有利于实现区域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即生态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生态空间科学合理识别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区,借助于RS和GIS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地选取指标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对生态空间识别进行研究,并简要提出了分区分级管控生态空间的思路,最后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阳县生态空间总面积为3 032.2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66%,其中底线型、危机型和缓冲型生态空间面积分别为1 406.79 km2、862.59 km2和762.83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14%、25.22%和22.31%.2)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中,约有17.11%的耕地和0.23%的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位于生态空间内,既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也不利于保持生态空间的稳定性.3)底线型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要求进行管理,危机型生态空间强制性管控,缓冲型生态空间限制性开发.该研究能够为现阶段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与优化调整以及生态空间分类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实现县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高寒草地牧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价值流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玛曲县畜牧业经济为研究对象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 ,提出了以货币为计量标度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的价值流的概念 .定量分析了一个以草地牧业为主的高寒牧区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中单位面积上能量流过程和价值流过程 .建立了价值流的“反金字塔效应”模式 ,并根据样区的调查结果 ,对价值流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 .该结果可用于指导牧业生产实践 .  相似文献   

17.
1990-2004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90—2004年安徽省域尺度上的生态足迹,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由1990年的1.0121 hm2、0.5014 hm2增加到2004年的1.6523 hm2和1.2397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需求则分别由0.5108 hm2、8.5601 hm2减少到0.4125 hm2和2.1270 hm2。说明了近年来安徽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生态价值教育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教育自觉与实践样态,以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生态价值和个体精神生态价值相互融通的整体性价值规范为价值教育的内容取向,通过生态教育情境的创设和以生态体验教学为主导的教育途径的有效运用,实现教育对象在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和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四个方面的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河南登封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的简要过程:中更新世,早期为冷干的冰缘环境,晚期转变为暖湿的森林草原环境,全新世则为小幅度变化的温暖半湿润森林草原环境。人类的区域开发活动加速了环境的全面演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上海市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全市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平均每年增长6.5%;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下降了20.5%;生态赤字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值相对较低并逐年递减,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上海市对自然资源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上海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能源消费主要靠外部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