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航空遥感技术用于研究土地资源利用与农村生态环境及其变化动态效果显著。本文论述了用航空遥感技术在詹店镇应用中解决的几个问题,介绍了利用黑白和彩色红外航片解译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与农村生态环境要素的经验和方法,指出了航空遥感技术在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在河南6个典型地区开展土地资源与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当今社会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别从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来保护生态环境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何安华 《科技资讯》2013,(1):148-148,150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或容量是有限的,当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环境容量时,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土地整理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土地整理的一般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丰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最终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南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1988年河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对比,并以海南西部部分地区为例,进行了海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土地退化研究,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土地沙化/土地退化在向着恢复逆转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全面开发和石油化工等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满足新兴石油化工城市生活物资的急需,而进行的大规模农业垦殖,给大庆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土地污染、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原退化,耕作土壤肥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大庆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因此,开展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对大庆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大庆市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爱青  周国富  董浩 《科技信息》2010,(9):135-135,95
分析了罗甸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论述了罗句县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8.
曹文会  张敬红 《科技资讯》2014,12(17):118-11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以及水资源利用紧张度等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与居住人群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应寻求一条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并处理好土地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目的,并注重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安全,最终实现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揭示民族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和分析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出发,阐明了违背土地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就当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发展,提出了较为现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Excel及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的现状与潜力.研究表明:全省今后土地开发整理虽还具有很大潜力,但近年来土地开发的强度较大,几乎都在当年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一半以上,而整理、复垦的比重则较小,势必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不断凸现,本文试图构建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友好型区域模式:无差异曲线模式、点-轴模式和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模式,以期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论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土地生态规划设计是土地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理论、方法及应用亟待深入探索和研究.辨析了土地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规划 3个基本概念,讨论了土地生态规划的本质特征、研究内容和基本原则,介绍了国外土地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模型或模式),提出了我国近期内土地生态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对促进土地生态规划设计领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推进土地生态学的发展和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耕地和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转化关系,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耕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变矩阵量化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是耕地转化为生态用地的3.11倍,生态用地中主要是林地和草地与耕地转化相对活跃,水域与耕地间的转化面积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均使得生态用地逐期减少,仍需加强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张迅速,耕地流向生态用地变少;生态用地流向耕地和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土地流动格局使东北地区生态用地面临巨大的压力;严格控制草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严禁毁林开荒是未来东北地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北省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北省2007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该年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为0.90665gha,人均生态承栽力为0.74367gha,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不可持续性,人均生态赤字为0.16298gha.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消费结构不合理和养殖业的产出效率低下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耕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征地过程中对生态价值补偿的缺失,低估了耕地价值,是导致耕地快速非农化的原因之一.以机会成本作为度量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质量差异,将水库淹没耕地划分为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和退耕还林地3种类型,界定建设占用耕地的机会成本为建设用地价格,耕地的为种植粮食的最高收益,退耕还林地的为我国退耕还林的补助额度.利用贵州省1995年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截面数据,通过非农化率预测,分别得到3种地类的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六枝县水库淹没耕地的机会成本为339 579元/hm2,水城县为352 127元/hm2,织金为171 274元/hm2,纳雍为310 676元/hm2,除织金县外,其他县份均略高于现行标准,以机会成本作为水库淹没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在综述已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为立足点,建立了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包括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3个一级类型;针对不同的用地部门,划分了65个二级类型.  相似文献   

16.
从土地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在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8年间海淀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生产功能承载力增幅最大;土地生产功能承载力占海淀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45.67%,可见它是海淀区土地资源最主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测试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状况,诊断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隐患,为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借鉴,采用实地考察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基础数据库,运用压力(P)—状态(S)—响应(R)概念模型构建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结果显示:潼南县22个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压力大,生态安全状态较差,生态响应微弱,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低.提出了加强小城镇用地规划选址生态安全评价、开展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治理、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提高小城镇用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 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 选取14 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 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 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 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 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基于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 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 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 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荒漠化地区县级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荒漠化、土地利用冲突典型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 采用改进的LUCIS冲突识别模型, 构建基于建设、农业和生态用地倾向的3层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指标体系, 借助冲突判别矩阵, 识别出4种潜在冲突类型区: 用地优势区、冲突微弱区、冲突一般区和冲突激烈区; 在此基础上, 又依据用地倾向强度级别组合, 细分为12种冲突类型。结果表明, 盐池县有58.90%的土地存在潜在土地利用冲突, 冲突等级以一般为主,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冲突和三类用地的相互冲突; 有6.82%的区域发生冲突的风险性高,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间的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间的冲突; 另有40.88%的土地属于用地优势区。结合野外实际调研及近十年政策和制度研读, 对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各类土地利用冲突的权衡策略。在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农业和生态3种类型用地潜在冲突识别及利益权衡方面进行了探索, 研究结果对维护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信息熵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对2009-2012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年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对增加,牧草地和林地的面积相对减少,信息熵值呈波浪型的变化过程.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增加,需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