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百年的发展变化决定性的阵地还是在农村。而如今的中国,占了五分之四以上比例的人口在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不了,中国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然而,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远远落后其数量的增长,而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的控制其实是主要矛盾。面对城市生活的压力和环境,城市人口数量的控制已经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问题是当下中国农村最实在、最重大的一个民生问题,也是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最忧心、最费心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回应广大农民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疑虑与关切?如何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系列举措乃至深层的理论背景转达给农民,让农民知晓与掌握呢?湖南省青年学者刘峰同志撰写的《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研究》一书,对此做了深邃的理论探索和精准的回答。该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贫困农民最低生活的一种制度保障,还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2007年7月,黔西南州开始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7%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中共中央从2004年起,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体,这充分显示了中央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心。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伟大正确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将有利于我国建立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现状出发,对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了一个简单的设想,并据此提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富强,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就是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该文就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可以说,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现状出发,对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作了一个简单的设想,并据此提出了现今的工作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5%,农民的经济收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农民增收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农民增收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不仅是传统农业大省,更是人口近亿的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目前,河南劳务收入占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不利用当地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了通过农村信息化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选择合适的乡村进行试点,树立典型,大力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的“进村入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化及社会结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民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群体,在世界农业人口中也占很大比重(40%)。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分化,到1996年,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35亿[2],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另外还有6000万~7000万跨地区的农民工,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总数约2亿左右。这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是空前的,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是对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突破,是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由传统文明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1.
浅谈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全国13.7亿人口中有74471万是乡村人口,占57.01%,城镇人口只有56157万,占的42.99%,还有五六千万农民至今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面积广阔,群众居住十分分散,广播电视覆盖难度大,无线方式覆盖仍为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村村通建设任务的同时,中央决定在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本文围绕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重大意义,着重介绍户户通的意义和优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户户通工程技术创新及优点,并展望了户户通工程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婧 《科技信息》2009,(30):I0034-I003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文章分析总结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从政府责任、制度选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建立与发展的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获得社会保障是中国农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农民养老问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的具体国情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往后推,但是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村养老已经没有被回避了的理由了。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法律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农村人口占80%,因此,扶贫工作,说到底是一个农业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5.
祁昌贤 《甘肃科技》2009,25(24):1-5
随着全国各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空间和机会增大,农村劳务产业的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劳务经济的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一些地方劳务收入在农民年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甘肃农村贫困面大,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着力研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动问题,为劳务经济的深入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全省劳务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对甘肃农村经济的影响日益深远,因此,研究劳务经济就显得更加必要。  相似文献   

16.
见闻 《临沧科技》2004,(4):19-20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面对新时期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围绕土地这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东家”,相应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不断适当新的生产发展要求,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从发展体育产业的角度看,人口平均寿命和长寿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所谓的"银发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全省3000万人口有2300万是农民的山西省来说,了解农村人口的健身状况,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健身现状,引导各类体育市场主体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开发适合农村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娱乐项目将有利于山西省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以及山西省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求与突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落后,农村的立法、执法及司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民平等权益得不到有力保护,因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农村立法,加大执法和司法大度,培养农民现代法律意识,解决农村突出现实问题,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贫困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大力进行扶贫开发,努力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促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落后,农村的立法,执法及司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民平等权益得不到有力保护,因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农村立法,加大执法和司法大度,培养农民现代法律意识,解决农村突出现实问题,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