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200万枚铜钱,专家大致推断为汉武帝、昭帝和宣帝时期之物。这批铜钱的来源应该包括昌邑哀王刘髆的遗物、昌邑王父子私铸的货币和封地的结余,还有可能包括刘贺为帝时调用的国库钱物。这批铜钱是刘贺为谋求恢复昌邑王地位准备的资金,后因刘贺死后无人继承海昏侯爵位、国除而彻底随葬。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二年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的完整女尸和精美丰富的文物,吸引了国内外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医学界人士等密切的注意和热烈的讨论。这个墓,发掘时现存封土高二十多米,底径五、六十米,巨大的椁室,万多斤防潮木炭,随葬品达千余件,丝织品很多等等,都表明这是一个很豪富的人的墓葬。根据出土文物研究,这墓是西汉初年轪侯家属的坟墓。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二年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的完整女尸和精美丰富的文物,吸引了国内外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医学界人士等密切的注意和热烈的讨论。这个墓,发掘时现存封土高二十多米,底径五、六十米,巨大的椁室,万多斤防潮木炭,随葬品达千余件,丝织品很多等等,都表明这是一个很豪富的人的墓葬。根据出土文物研究,这墓是西汉初年轪侯家属的坟墓。 轪侯利仓初封仅仅七百户,其家属墓葬竟如此豪奢,足见轪侯平日的财富是很多  相似文献   

4.
正长沙马王堆墓与南昌海昏侯墓同属西汉大墓,两者在时代和级别上也很相似,同在王侯封国体系内,墓地都在南方,纬度和自然环境基本相同。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各有千秋。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1972年1月,经国务院发文批准,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  相似文献   

5.
<正>1979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高邮县神居山发掘汉墓两座,前后经历四年时间。根据发掘资料初步考证,一号墓墓主人可能为西汉广陵国第一代历王胥,二号墓墓主人当为历王胥的夫人。刘胥为汉武帝之子,掌广陵王国,辖今扬州、高邮、宝应等地。神居山汉墓为大型“题凑”木椁墓。“题凑”木椁墓迄今全国已发掘出六座,但保存都不完好,唯高邮神居山汉墓保存较好。二号汉墓有三椁两棺,该墓木结构部分经推算约由500多立方米木材组成,用材种类很多。关于汉代墓葬结构所用木材,历史文献有所记载,为弄清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为研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及中国古代建筑史,我们对二号汉墓结构用材进行了鉴定。 一、材料和方法 送检木材分外棺木、内棺木、内椁木、“棺柩架”、中椁木、外藏椁盖木、“棺柩架”木栓、“题凑”木、“题凑”上盖木、“题凑”下盖木、木牍、地龙、底木、御马俑、木马等部分(附示意图),内木马因压缩变形,基本组织已无法分辨。棺椁由于埋入地下达两千余年之久,木材变色、腐朽,并压缩变形,有些已面目全非。鉴定工作主要以显微构造为依据,辅以肉眼和扩大镜下的宏观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雷  ;程国全 《科技资讯》2014,(15):243-244
本文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简帛文献,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已公布的一号汉墓木牍医方词语进行解释,进一步揭示了老官山汉简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句町王墓主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广南县黑支果乡发现木椁墓葬出土的简牍,通过与马王堆汉墓、居延汉简等汉代隶书文字的比较,可辨识出木椁墓筒牍残缺不全的文字与王莽对句町王的贬职有关,漆木耳杯底部的"王成"就是<汉书>中的王"承",因而广南县黑支果乡发掘的木椁墓葬亦即<汉书>中的句町王"承"的墓葬.  相似文献   

8.
曾出土"马踏飞燕"的武威雷台汉墓里的一口汉代古井,长期以来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此井居然"见钱眼开":能将扔进井里的钱币神奇地放大。古人为什么要在墓中修井?1 000多年前的古井究竟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神奇的放大作用呢?这些究竟是跨越千年的意外巧合,还是古代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近日,记者带着众多疑问  相似文献   

9.
洛阳30·14号汉墓画像中的龙、鱼图像是祥瑞标志,也是汉代升仙思想的反映;墓门所饰凤凰(朱雀)、铺首且画虎,寓意安宁、吉祥、辟邪和守护,龙与飞廉、龙与虎的组合象征上天;土伯后土神兽形象置于墓中有辟邪镇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滇池区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其年代约当战国至西汉时期,数量达五千余件,皆为墓葬出土。这些青铜器连同出土它们的墓葬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展示了当时滇池区域人民的社会面貌,劳动生息状况和民族特征。晋宁石寨山六号墓出土的汉文印章,其上有“滇王之印。字样。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与滇王墓文物有共同特征的古文物命名为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简称为“滇文化”。  相似文献   

11.
1986年,荆州博物馆发掘了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有<朝律>一种.张家山336号汉墓<朝律>经历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时三十余年的变化,<朝律>及其所定朝位与现实政治有密切关联.对了解儒生参与汉初政治建设及汉初政治走向极有裨益,还对了解汉初律的性质及篇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南县牡宜木椁墓与句町古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广南县汉墓的考古发掘出发,结合我国古代文献,解读牡宜汉代木椁墓,进一步探索汉代句町国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云南祥云县红土坡石棺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制作精美,类型丰富,堪称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为进一步研究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对20世纪80年代两次发掘祥云红土坡石棺墓所出土各类铜器(包括剑、矛、钺、斧、锄、动物模型、杖首)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的铜器材质主要是红铜或低锡青铜,含锡量很低是该墓葬群出土铜器的一大特点。这些铜器主要用作随葬明器,少数兵器为实用器。个别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已经出现了在合金中加铅的技术。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数器物表面镀锡。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探索洱海区域青铜时代金属技术及其文化面貌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洛阳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的发现概况,墓葬形式,丧葬习俗,随葬品情况都有其特征.而且这两种文化墓葬存在一些异同.研究者尤其对墓葬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如二次葬、屈肢葬、俯身葬,涂朱习俗、墓向等诸多问题结合其他地区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洛阳曹魏墓见于发表资料的目前只有3座,其中1座为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墓,另2座为无纪年基.这3座墓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不仅对于我们了解、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基本特征,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的组合、葬俗葬式都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直接资料;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与洛阳东汉晚期墓葬及洛阳西晋早期墓葬的异同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不仅如此,洛阳曹魏墓在中国墓葬史上处于一个转轨的时期,它完成了我国墓葬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给死者随葬买墓地券之风始于汉代。到六朝,此风渐盛。地券的质料比较复杂,有铅制的、铁制的、石制的、砖制的和木制的。券文根据各种不同质料,或刀刻凿錾,或墨写朱书。券文内容详略不一,一般都包括墓主人姓名、地址、丧葬时间、地价、地亩面积或四至、证人姓名等。作为随葬品,地券是迷信之物,是死者对于茔地所有权的凭证。同时,它也是人世间土地所有关系在丧葬制度上的反映,地券的出现,对判明该墓的年代、墓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织绣品看,我国古代织绣品上用动物纹饰作为装饰图案,有悠久的历史。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织绣品,到北京故宫收藏的明清两代宫廷御用的生活用品,织绣品上的动物纹饰不仅工艺造型精美绝伦,而且品种数量也不胜枚举。织绣品上  相似文献   

18.
营城子汉代墓内壁画的升天图生动反映了汉代“羽化升仙”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该墓出现的历史地理背景、壁画反映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略加探析,认为汉代中原的先进文化已经扩及大连地区。营城子汉墓考古成果证明,大连地区的汉墓群与中原地区密不可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就目前所能了解到的墓葬情况分析,初步确定六安双墩汉墓为西汉六安国王陵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墓主人身份的确定,不宜取铜壶"共府"铭文为核心证据,因为环绕双墩墓"共府"铭文的证据链基本上并不指向刘庆. 事实上,"六安飤丞"封泥等物件在确定墓主身份时更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杨杰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27-31
目前年代可考的出土端砚均在中、晚唐及其之后。结合文献记载和古人诗文考察,端砚始于唐代前期的观点比较接近事实。端砚多出土于砖室墓,且相当一部分有墓志,可确知墓主及纪年,说明当时使用端砚者一般为中、上层人士。出土端砚的地点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出土端砚显现出样式由少到多、由实用到用赏结合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