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鸣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9):96-98,103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1957年在他的“Meaning”一文中从人的心理意图上探讨了意义的本质,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该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格赖斯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意义的本质,从说话人的意图出发探讨意义,把交际过程看作是交际意图识别和传递的过程。格赖斯在非自然意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描述并分析了藏语的"拒绝"行为,并从社会地位的角度对比了英、汉、藏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认为英、汉、藏语社会地位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说话者对"拒绝"策略的选择,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各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规约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3.
城市最初从自然界抽离出来,经历了传统城市模型,现代主义的长期拼贴式处理方式,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大环境,力图重返森林。文章正视拼贴方法对城市规划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揭示城市演变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和格赖斯理论初步讨论和分析了话语标记的语义语用意义,指出话语标记在语义上没有真值条件意义或概念意义,但具有程序编码意义,其意义是隐含的;话语标记的作用主要是语用的、动态的,以说话人为取向,明示说话人的态度、方式、评价等,是言语中话语单元之间的内在的语义关系明晰化的一种语言机制或手段。  相似文献   

5.
意义问题是人类的中心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意义与语言密切相关,建立汉语言哲学以研究意义问题,不但有理论根据、而且有现实需要;泛逻辑主义的意义观不可取,但意义研完加强逻辑分析无可非议;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规约论的意义观各有得失;意义不是实体,而是内容、关系和价值,具有无限多样的侧面。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不断认识自然以及自我的过程中,语言也随之不断完善。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两大语族的代表),被动句的最初形式都是与主动句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随着人们认识到表达的不便后,被动句式得以不断完善。因此,被动意义先于被动形式,这正如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被动句的出现要晚于主动句。结合了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阐释,利用认知理论,尝试分析了被动句意义的根源以及发展的大体趋势。  相似文献   

7.
塞尚作为"现代艺术之父",他认为画家应该用主体意志改变自然对象,在画面上创造"第二个自然"。其次他主张用色彩表现空间,代替造型。他的这些创新理论,推动了欧洲的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义治疗的主要观点:意义意志、生命意义、意志自由。分析了灾区人民接受意义治疗的必要性及灾害中人的心理特点,并提出了意义治疗在灾区的具体应用。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灾害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生存挫折,所以要让经历灾害的人们明白自己具有意志自由。要尽快投入到生活中,投入到重建家园、恢复原有的工作中;去接受别人的关爱并且将爱心传递给他人;接受自己受灾的事实,不要逃避,通过这些重新使意义具体化,发现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在具体的思想史和艺术史阐释中所运用的方法具有解释学的理论意义,他的解释学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契合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它强调理解作为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主客观融合的意味生成过程,这与伽达默尔解释学建基于逻各斯中心基础上、以文本为中心的哲学解释学不同.它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理解观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以"意义"和"意味"的区分避免了此种解释方法的主观化倾向.在"意义"的指引下,"意味"在作者和文本对读者的理解召唤中生成,化解了"解释学冲突",带来对解释学循环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颜钧"放心体仁"思想主张"制欲非体仁",认为"欲"自然而生,强行制欲只会引发心火,"体仁"则须"放心",积极发用赤子之心,呈现心体之觉悟,随心所欲,率性而行,信任心体的自然功用,"纯任自然,是谓之道"。他既相契于心学,肯定自然人欲,重视个体生命价值,显示了对儒学传统的可能性"反叛",又以孔孟之道"衍教四方",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意图回复人心而拯救天下。  相似文献   

11.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张瑜 《科技信息》2007,(31):140-141
在日语语言学的研究中,动词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日语动词根据场合、时间、立场的不同,既有"时"和"体"的变化,又有"自动"和"他动"的区别。从动词本身所表达的意义来看,日语动词又可大致分为动作动词、变化动词、状态动词等。日语动词的各种状态和分类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此若想研究日语动词的种种状态,必须要在统一的原则下将这些对立关系充分展开,使其系统化条理化。本文以日语动词意义在不同领域的分类为基础,对其各种意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较多,而实践教育较少。为解决高校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环节较弱的问题,本文用事实论证的方法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意义,并得出实践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伯格曼从历史的、人文主义的和哲学的视角将信息区分为自然信息、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本文将"自然信息"视为伯格曼信息理论的出发点,对其自然信息的核心结构进行界定,并从自然符号的视角出发来考察"自然信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尔》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今天对卢梭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与思考,能给予当今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改革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然"概念是柯林武德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和逻辑基础。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念的研究,可以重建科学与哲学的融通关系。为了这一目的,他对历史上三种自然观,即希腊的有机自然观、文艺复兴的机械自然观和现代的进化自然观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并且指出自然的观念必将融入历史,最终走向历史的观念。这种将自然的观念纳入历史的视野,到自然观念的历史去研究自然的做法,不仅为其自然哲学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也为我们重新理解自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加以"为标记词的语句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强调功能的"语用句",是汉语强调句的一种。围绕"强调"这一认知中心,从焦点标记的形式特征、行事行为的表达功能与规约语境的使用条件三个方面对"加以"强调句进行语用分析,研究表明:"加以"作为话语实体中用以标记焦点的一种形式,所体现的是语用主体的显性的施为用意,通常应用于说话者明显具有掌控力或话语权的交际语境当中,这也说明了"加以"句式作为汉语中强调句之一种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斯宾诺莎对"自由"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他从"自然"出发追求"自由"的梦想,"自然"在斯宾诺莎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性是人的本性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以往人们在脱离了自然之后,所追求的"自由"的虚假性、欺骗性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境遇问题,越来越受全球关注。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从众多学术理论中脱颖而出。他对自然价值的论证有三个方面:价值观的变化;价值本体化;自然价值的客观性。本文从哲学角度的三个方面:存在论;本体论;客观性对他这一观点进行解读。并与中国的天人合一观相结合,分析了他这一观点的独到之处,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