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发展”,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学校教学改革向着纵深发展并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不可否认,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产生的严重弊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片面地重视“教”,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一切教学活动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学生只能是如何“适应”或“受训”的问题。这样一来,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强制性地“压”给学生,学生缺乏内驱力,在强大的“压力”下必然就会“怕学”、“厌学”,毫无学…  相似文献   

3.
陈亚娟 《科技信息》2009,(19):249-249
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锻炼良好思维品质,提高语文课堂实效.语文老师应从文本的“动情点”“精彩点”、“关键点”、“探究点”、“思考点”选准切入点,塑造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对话”中升华。“悟说”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选择了重庆地区的5所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构成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情况。重庆地区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构成为:“学生管理机制”、“教师素质”、“后勤服务”、“教学基础设施”、“课外活动”、“校园风气”、“个人发展”、“职工服务意识”、“个人关怀”、“学校环境”、“医疗服务”。最满意的是“教学基础设施”,最不满意的是“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人口统计特征与“学生评教”误差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教”的测量误差会显著影响到教师课堂工作质量的评定。本文主要从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生源地”和“学生干部”这六个人口统计变量出发研究了“学生评教”误差问题。研究发现,“学生年级”和“学生干部”这两个变量显著影响了“学生评教”误差。  相似文献   

7.
绿色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教育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以服务促进学生发展,目标是培养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亟待用绿色教育的理念来引领,这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放弃“保姆式”的角色,减少行政色彩,加强服务意识,关注学生发展,追求“学生管理”向“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古代汉语论文的写作教学问题,从如何启发学生“小题大做”、告诫学生“不必刻意求新”、“指导学生“材料力求精当”、提醒学生“语言贵在朴实”四个方面谈了些个人体会,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师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滋生在双方活动频繁的课堂教学中。其表现为:认真负责的老师因为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作业等诸多顽皮、恶劣表现而大为恼火,大耍“权威”。或者大声怒斥之,或者愤而推之教室之外,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严重现象;受“委屈”的学生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不予配合”,或者“据理力争”等等,使师生之间的一点点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出现“火药味”。究其原因:育人者常常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一心只想着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绝对权威”,却丝毫不去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心智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们内心的承受能力,怎能不落个“不堪回首”的后果?此时,育人者不妨转变身份,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示弱”,让课堂活动中多一些“学生在上”、多一些“学生强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传话”与“对话”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对话”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张扬了个性,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一个发展、挑战、竞争并存的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教学,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通过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教学中激励学生“想学”,指导学生“会学”,帮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成功”,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师生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积蓄·倾吐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作文素质必须找准突破口。我的看法,突破口应是正确引导学生积蓄材料,同时使学生乐于倾吐。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叶先生所言“注重倾吐”与“生活积蓄”就是谈“为炊”与“米”的问题,意在告知语文教育工作者: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实际,了解其生活积蓄,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要唤起、激发学生写作冲动,既在于使学生的“积蓄”可以“倾吐”,…  相似文献   

14.
朱雅萍 《科技信息》2010,(9):320-320,42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插嘴现象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越来越普遍。学生的插嘴,为课堂生成了许多鲜活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前提:平等对话,尊重学生思考,放下教师架子——使学生“敢于插嘴”,改革课堂常规——使学生“便于插嘴”,尊重学生思考——使学生“乐于插嘴”;关键:关注插嘴,生成鲜活资源,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倾听——使学生插嘴“有章可做”,点拔——为学生插嘴“拨开云雾”。激发——使学生插嘴“添砖加瓦”;归宿:眷注多元评价,构建有效课堂,喝彩——使学生插嘴“其乐无穷”,批评——为学生插嘴“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5.
钟春和 《科技信息》2010,(33):I0303-I0303
针对“哑巴英语”的现象,笔者进行了“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探究。当务之急是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老师的鼓励、教法,改错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因此,基于课堂,开展口语,最终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上张开嘴说“English”。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问题”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学生以教师为轴心”的呆板生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此,我尝试从编写教学案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人才成就的起点,人们只要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学习音乐的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新型的心理特点,把其学习动机转化成潜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音乐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不是教师讲,就是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在“听听”、“唱唱”、“画画”、“动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在兴趣中提高。  相似文献   

19.
关于阅读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珍视”二字分量很重,即珍惜重视;“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新课标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精神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冯会侠 《科技信息》2009,(9):258-258
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愈发显得重要。尊重学生,倡导个性、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似乎成为每个教师的头等大事。所以不少新课程改革的专家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论。此理论一出,立即引来了教育界的大讨论,即:教师应怎样看待“教不好的学生”,怎样相信并在自身意识中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怎样在教育生涯中实现这个信念.这个意识的树立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关系到孩子成长环境的优劣。为此,本文在结合为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的教育理论,从“怎样看待教不好的学生”、对“教不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教师素养三个方面来谈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