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学生人口统计特征与“学生评教”误差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教”的测量误差会显著影响到教师课堂工作质量的评定。本文主要从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生源地”和“学生干部”这六个人口统计变量出发研究了“学生评教”误差问题。研究发现,“学生年级”和“学生干部”这两个变量显著影响了“学生评教”误差。  相似文献   

2.
选择了重庆地区的5所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构成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情况。重庆地区独立学院学生满意度的基本构成为:“学生管理机制”、“教师素质”、“后勤服务”、“教学基础设施”、“课外活动”、“校园风气”、“个人发展”、“职工服务意识”、“个人关怀”、“学校环境”、“医疗服务”。最满意的是“教学基础设施”,最不满意的是“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传话”与“对话”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对话”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张扬了个性,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一个发展、挑战、竞争并存的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教学,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教师作为指导的主体能动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他们将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现象比比皆是。“满堂灌”、“注入式”、机械训练等,都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学生提不出数学问题,不能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原因就是问题意识的波薄.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激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提、“敢”提、“爱”提、“善”提.本文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作了详尽的分析。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关于阅读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珍视”二字分量很重,即珍惜重视;“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新课标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精神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周智才 《科技信息》2008,(17):285-285
化学新教材设置了“实验”、“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等众多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增大了信息容量,并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想办法教好这些栏目。  相似文献   

9.
钟春和 《科技信息》2010,(33):I0303-I0303
针对“哑巴英语”的现象,笔者进行了“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探究。当务之急是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老师的鼓励、教法,改错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因此,基于课堂,开展口语,最终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上张开嘴说“English”。  相似文献   

10.
贺心锐 《科技信息》2010,(13):264-264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行为的转变,新教学模式的形成,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为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住,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平等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问者”“论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中,课堂变大了,学生变有活力了,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本文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应用新课标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使学习在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冯会侠 《科技信息》2009,(9):258-258
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愈发显得重要。尊重学生,倡导个性、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似乎成为每个教师的头等大事。所以不少新课程改革的专家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论。此理论一出,立即引来了教育界的大讨论,即:教师应怎样看待“教不好的学生”,怎样相信并在自身意识中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怎样在教育生涯中实现这个信念.这个意识的树立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关系到孩子成长环境的优劣。为此,本文在结合为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的教育理论,从“怎样看待教不好的学生”、对“教不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教师素养三个方面来谈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以往的“情绪”一节的教学实践中,受惯性的教学价值观、目标、内容、模式及评价的支配,并未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改革了的“情绪”教学中,围绕“唯知”转向“人格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与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5.
“我不想学英语了”,“英语老师又来了”,在我们周围常常会听到这些话。尽管只是来自部分学生,但却典型地代表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无奈与厌恶。众所周知,普通高中往往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对学生统得过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师生间很难谈得上在求知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专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晋 《太原科技》2005,(4):84-86
针对目前中专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分析了影响中专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中专学生只有改变观念,克服“厌学”情绪,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盲目地把“教书”放在了主导地位,认为“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知识”,教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越好,说明老师水平就越高,学校也片面地以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的好坏来直接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成绩的好坏,这样一味地强调了“教学”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出现了个别学生学习成绩突出,而道德品质败坏等现象。笔者认为“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在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良好的品德培养,而只是各个学习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就“教书育人”笔者在多年的育人教学生活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一同商榷。  相似文献   

18.
体育游戏寓教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在“学”中“得”。  相似文献   

19.
张合伦 《科技信息》2012,(7):437-437,463
新课程在实施要求上,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关键词。其中,“参与”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这种“参与”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随众的,人云亦云的。本人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参考同仁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朱雅萍 《科技信息》2010,(9):320-320,42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插嘴现象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越来越普遍。学生的插嘴,为课堂生成了许多鲜活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前提:平等对话,尊重学生思考,放下教师架子——使学生“敢于插嘴”,改革课堂常规——使学生“便于插嘴”,尊重学生思考——使学生“乐于插嘴”;关键:关注插嘴,生成鲜活资源,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倾听——使学生插嘴“有章可做”,点拔——为学生插嘴“拨开云雾”。激发——使学生插嘴“添砖加瓦”;归宿:眷注多元评价,构建有效课堂,喝彩——使学生插嘴“其乐无穷”,批评——为学生插嘴“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