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引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基层民主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成绩。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任务。本文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探索,提出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的政治领导制度和政治运行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行党代会常任制,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和谐社会的状态中实现。  相似文献   

4.
建国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基本方针"、"四项政治制度"。"一个基本方针"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是由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决定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民主政治要通过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四项政治制度",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四项政治制度"是"一个基本方针"的制度载体。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坚持走这条由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开辟出来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法制包含于民主政治之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网络民主是公民通过互联网络针对公共问题,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形式。网络民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必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民主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建设既是促进,也是挑战。作为新时期的执政党,一定要正确面对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让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发展的艰巨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民主政治建设既有的根基不稳固;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使民主政治建设背负的包袱太沉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使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束缚难排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挤压性矛盾,使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任务很紧迫.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如何发扬基层民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如何促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有:把宪政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真正的民权就是要扩大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的权力;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应当也可以确立强政府强社会的格局;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法律、制度和程序,要从细微处入手;中国政治发展应当选择渐进式的发展路径等。结合民主政治发展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对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做了分析。认为孙中山的民主政治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发展的当代世界民主潮流对整个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民主执政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总潮流。在这一世界性民主潮流浩荡前行的过程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样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仍然需要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探索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明、精神明和政治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政治明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人类的政治明成果,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邓小平突破了毛泽东关于民主的理论,将政治民主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对于政治民主的认识和追求,贯穿于他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体现于他对民主建设的论述和实践:政治民主化的提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发展;推动政治权威的转变,促成干部制度的改革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重构各政治主体的权力和权利关系是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以党内民主化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以制度、法律建设作为政治民主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民主政治理论。新中国建立后,党对民主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内民主建设紧紧围绕着国家政权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建设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不断地从理论、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完善和发展党内民主。总结90多年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进路,对于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指出,由于功利化、手段化及利益化导致评估体系偏离公共价值和服务导向,社会稳定存在隐患,并使央地关系失调。认为在我国地方民主发展出现困境之时,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民主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突破口;从公共价值导向重建、多元评估体系构建及民主程序设计三个方面入手,在地方民主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陈云作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领导人,为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历史,研究陈云文化思想,重温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化观:借鉴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推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选举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举制度的发展历史表明,我国选举制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进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政治意识的提高,我国选举还应在下列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适度竞选;改进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缩小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  相似文献   

15.
选举民主是一种以投票方式选择统治者的民主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是以对话与协商的方式,在平等的主体之间沟通交流、达成共识而做出决策的民主治理形式。两种民主形式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与不足,它们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不能互相替代。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关且互补的关系。两者的合作建构与共生发展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日报》(1900—1913)是中国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在中国报刊的发展历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中国日报》发挥了指导革命斗争、进行爱国宣传、抨击保皇思想、改革报刊形式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特点十分鲜明,主要体现为作风优良、民主团结、核心突出、独立自主、素质超凡、旗帜鲜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它的稳固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60年代前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受挫折.造成这一挫折的原因:一是不懂得民主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二是不懂得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不懂得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三是不懂得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不懂得法律制度对民主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努力建构适应新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要的政治文化,倡扬社会主义的人民权力观,并在社会主义本质、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政党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科学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