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引用地史及水文气象资料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指出全球气候一直在变化;气候变化的动力主要在天在地而不在人;当今的气候变化可能只是气候变化总过程中的一个波动阶段而非永远的趋势,且其变幅并未超出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范畴。因此,不能断言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为排放CO2所致。所以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气候变化应当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进而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7日透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即将制定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国角"举行的一场边会上,解振华说,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迈入新的阶段。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他介绍说,这些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化与中国沿线投资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一带一路"已有投资防范气候变化风险,以及未来投资策略选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梳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气候事件的空间分布和中国已有"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不同气候变化事件影响的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额、投资领域,以及投资额的区域分布和国别分布,并侧重分析研究了涉及港口和工业园的投资项目。研究发现:(1)中亚、东欧和东南亚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区,几乎所有中国沿线投资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影响;(2)面临气候变化影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东欧和非洲西部地区,主要为交通类、工业类、电力类和能源类项目;(3)所有涉及港口和工业园区的投资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约占总投资额的25%;(4)平均降水增加、极端高温、极端强降水和干旱或极少降水4种气候事件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影响范围最大,面临影响的投资额均大于或等于总投资的50%。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8日,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比预期闭幕时间推迟一天。经过各方艰苦谈判,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本次大会中发展中国家展现了空前团结,发达国家也表现出很大灵活性和建设性。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平衡反映了各方关切,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支持力度奠定了良好基础。资金是较难达成一致的问题,但  相似文献   

5.
《创新科技》2008,(5):5
“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4月25日下午在北京闭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从减缓和适应2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政策与行动,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总体策略和路径,以及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思路和建议,以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重庆大学和加拿大布鲁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本科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探索两国大学生如何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及其认知程度;利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两国学生对于气候变化认知的相似点和差异点,通过对两组受访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尝试解释导致差异原因。结果显示:两国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看法和认知是一致的,均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未来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应对;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观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大学生关于气候变化认知多是与中国目前发展中的现状和国情一致,而加拿大学生多是基于全球层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重庆大学和加拿大布鲁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本科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探索两国大学生如何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及其认知程度;利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两国学生对于气候变化认知的相似点和差异点,通过对两组受访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尝试解释导致差异原因。结果显示:两国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看法和认知是一致的,均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未来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应对;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观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大学生关于气候变化认知多是与中国目前发展中的现状和国情一致,而加拿大学生多是基于全球层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气候冲击波     
对于只知道7天局部天气变化的中国公民来说,发生在遥远哥本哈根的一场基于未来4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谈判,似乎只能作为一部新的《安徒生童话》看待。 但是,当众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挑灯夜战,亲自趴在谈判桌前为协议条文而争吵不休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并不是一个“好玩”的故事,它的冲击波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0.
杨晋 《世界知识》2010,(24):64-64
11月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在各国代表为如何落实《哥本哈根协议》争论不休的时候,在学术界,围绕着一根"曲棍球杆"的大论战也在无止无休地进行着。美国《每日科技》杂志不无担忧地说:“这些天来有关气候变化的学术争论越来越不像知识分子间的探讨,而像是肮脏的政治了。”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知识》2010,(1):8-8
经过13天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2009年12月19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达哈根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自12月7日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18日结束,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现今全球中最大、最急迫的环境挑战。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子,不论是从国际义务的承担还是国内环境的改善上,都理应在法律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回应。但我国现行《环境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无能为力,主要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没有反映到《环境法》立法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还不属于环境法的规范对象、对气候变化应对缺乏执行力。为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应当在环境法中对气候变化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要闻点击     
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开幕4月24日上午,"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国家的政府代表、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论坛为期两天,除全体大会外,还进行了"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政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重大技术及国际科技合作""资金与市场机制"5个分论坛,以及"碳平衡与绿色奥运"主题会议。  相似文献   

14.
<正>11月12日,中美两国在北京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首先,中国同意设立明确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最晚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努力提前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是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年来美国未能在自身减排上采取果断措施,对此美国参议院的辩护理由一直是:只有中国采取了行动,美国才会采  相似文献   

15.
 为理清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变化历程,梳理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的建设过程,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层面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脆弱领域农业农村地区适应政策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从农业、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人体健康等不同角度总结了国内所开展的具体适应行动及其成效,并重点分析了农业农村地区适应行动;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发展特征,提出了适应政策行动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冰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冰期是全新世期间距今最近的寒冷气候事件,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对于研究世纪尺度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中国不同区域小冰期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地区小冰期起始时间为15世纪,结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在新疆、东北地区小冰期起始时间明显要比其它区域延后近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小冰期气候变化特征可能主要受到...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博览》2009,(14):7-7
法新社2009年6月17日的一篇报道说,激进团体绿色和平组织和乐施会最近称,气候变化对中国贫困人口伤害最大,甚至会使部分脱贫者再次致贫。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的一份报告说,上述两个组织敦促中国政府,制定扶贫政策时将气候变化因素考虑在内。清华大学经济学家胡鞍钢说,“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气候变化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话题,民族生态学也在研究少数民族地方社区如何利用传统知识应对气候变化.本文通过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民族生态学田野调查方法,在乌蒙山特困区对一个苗族自然村进行了逐户访谈,分析这一传统的苗族社区对于气候变化的主观感知情况,比较对照当地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调查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传统知识.调查结果表明:(1)乌蒙山气候变化显著,当地苗族村民的气候感知与科学的气候数据资料基本吻合,可见该苗族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准确,故此其公众感知可以作为理解社会回应行动的出发点,这为阐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适应过程提供了一个传统知识的新视角;(2)中国西南气候敏感区的苗族社区,是通过其长期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的传统知识,来应对气候变化对社区生存与发展的干扰.乌蒙山苗族社区形成了一套有效应对当地气候变化的粗放农业模式和生物多样性机制,继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表明传统知识在传统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面最低温度≤0.0℃(以下用T_D≤0.0℃表示)作为霜冻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德州地区近40年霜冻日期变化规律分析得出:该地区初霜冻推迟,气候变化率为0.467d/10a;终霜冻提前,气候变化率为2.06d/10a;霜冻期缩短,气候变化率为3.567d/10a.从年代际变化情况来看:20世纪70-90年代变化不太显著,2000年后变化更为明显,初霜冻推迟2天,终霜冻提前7天,霜冻期缩短11天;研究得出:上年度终霜冻推迟且造成灾害的年份,当年初冬遭受低温冻害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博览》2009,(16):14-14
2009年7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北京表示,通过投资绿色增长及优先发展清洁能源,中国在抗击气候变化方面不仅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也可成为全世界的榜样。潘基文是在今天举行的由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共同发起的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使用节能灯的项目签字仪式上发表如上讲话的。他在本次为期四天的访华期间强调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并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