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通过电子邮件途径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探讨了邮件病毒传播模型.在不同的感染率和恢复率条件下,通过变更感染源,分别采用不同的阻断策略.在中国教育网中对病毒的传播和控制进行了演化模拟,提出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复杂网络控制病毒传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中存在超强传染者的前提下,传统的病毒传播模型在无限规模的无标度网络上不存在病毒传播阈值,许多真实的无标度网络中并不存在这种超强传染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无标度网络中基于反馈机制的最大传染能力限定的病毒传播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证明了该模型中病毒传播阈值是存在的,最后通过数据仿真分析了反馈机制、最大传染能力值对网络感染率、控制病毒扩散以及传播阈值的影响.这为控制真实网络中的病毒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病毒传播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病毒存在且正在蔓延"的信息传播,而且信息传播机制不同于病毒传播机制。文中利用连续时间马尔科夫过程,描述多重网络中病毒传播和信息传播相互关联动力学,研究信息传播动力学对病毒传播的影响,推导多重网络中的病毒传播阈值。文中方法不仅能够描述社会接触网络中的病毒传播过程,而且能够描述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过程。研究表明,病毒传播阈值不仅与社交网络结构相关,而且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动力学相关。  相似文献   

4.
文中论述近年来复杂网络结构对病毒传播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病毒传播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评述在病毒传播和其他网络行为中网络结构所表现出来的鲁棒性和脆弱性,分析并提出在病毒传播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开放问题,包括:复杂网络病毒传播的网络结构度量、针对病毒传播的网络结构鲁棒性评价和病毒传播中的网络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自适应网络中疾病传播的研究往往关注于稳态动力学特性及其控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暂态动力学特性对于疾病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及时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爆发,本文提出了一种局部控制策略——熟人隔离策略.该策略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效果非常接近基于全局信息的最佳隔离策略.另外,我们通过分析不同隔离策略对各参数的敏感性来验证熟人隔离策略在控制效果方面的鲁棒性,并揭示了不同参数下隔离策略的控制效果对暂态过程中形成的社区结构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实际网络的复杂性、重复感染和动态人为因素对病毒传播的影响,研究了BA无标度网络拓扑结构中SIRH模型,用仿真软件Netlogo动态地描绘了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考虑重复感染和动态人为因素,有效地减弱了网络病毒的传播强度,大大缩减了病毒的生命周期,从而减低了病毒对整个网络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无线网络上病毒传播的实际特点,以蓝牙网络为载体,通过在SIS传播模型上引入移动的网络节点,分析和研究节点的移动速率对病毒传播的影响.数值仿真采用类似于蜂窝网络的拓扑结构,使网络中的节点按照指定的角度和速度在指定的网络区域内朝任意方向移动以建模实际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节点移动越活跃,网络病毒感染速率越快,网络中被感染的节点数就越多.因此,通过控制网络中节点的移动速度来抑制无线网络中病毒的传播,进而为网络管理部门部署病毒的预警和控制措施等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手机病毒传播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智能手机不断发展和普及,基于智能手机平台传播的病毒也随即产生并迅速发展.研究手机病毒传播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控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复杂网络理论,对智能手机病毒传播网络建模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免疫策略, 先从免疫效率、 代价和鲁棒性三方面分析各免疫策略在同构网络中的免疫特性, 再构建异构耦合网络模型, 并分析了各类免疫策略在异构耦合网络中对病毒传播的抑制力. 实验结果表明, 已有免疫策略可有效抑制病毒在同构网络中的传播, 但对异构耦合网络的保护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无标度网络的3种病毒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定义网络的安全系数S,研究了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度优先免疫、节点介数优先免疫和边介数优先免疫这3种不同的节点优先免疫病毒控制策略.计算结果表明,节点介数优先免疫的病毒控制策略只需对最少的节点进行保护,就能够提供最大的网络安全系数,具有最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免疫技术是抑制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针对当前网络病毒免疫策略未考虑的网络节点异质性,以及现实网络中免疫策略流行度问题。提出一种带有免疫策略流行度的策略研究方法,并将网络节点异质性考虑在内。通过建立无标度网络的病毒传播模型,研究网络节点异质性和免疫策略流行度,在控制网络病毒传播所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计算机网络中节点感染和防御病毒的实际过程出发,提出了一种带有修复状态的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将感染后经过处理的节点划分为修复状态和免疫状态,通过微分方程组求解模型的稳态解,然后通过MATLAB仿真模拟分析理论值与仿真值的差别,校正所提出的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中感染率存在一个阈值,感染率小于阈值时,所有网络节点最终将被治愈,病毒消亡;反之病毒爆发.因此,控制感染率小于临界值将有利于抑制病毒的爆发.论文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加有利于抵制病毒传播的策略,维护网络的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3.
从计算机网络中节点感染和防御病毒的实际过程出发,提出了一种带有修复状态的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模型,将感染后经过处理的节点划分为修复状态和免疫状态,通过微分方程组求解模型的稳态解,然后通过MATLAB仿真模拟分析理论值与仿真值的差别,校正所提出的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中感染率存在一个阈值,感染率小于阈值时,所有网络节点最终将被治愈,病毒消亡;反之病毒爆发.因此,控制感染率小于临界值将有利于抑制病毒的爆发.论文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加有利于抵制病毒传播的策略,维护网络的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4.
带有预防接种的手机蓝牙病毒传播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手机蓝牙病毒的传播规律,以便更好地为制定病毒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给出了移动环境下手机节点平均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带有预防接种的手机蓝牙病毒传播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手机蓝牙信号覆盖半径、节点分布密度、节点移动速度、比例因子和病毒复制时间等5个参数,讨论了各参数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手机蓝牙病毒的传播过程,符合手机蓝牙病毒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层异步社会网络研究口碑病毒式传播的影响最大化问题,通过扩展经典的独立级联模型,构建相应的影响最大化模型,设计多种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病毒式营销策略选取种子节点。针对所提算法,从网络传播概率、网络结构和传播异步性等3个方面进行仿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随机规则和出度规则,但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传播概率和网络结构;随着双层网络传播异步性的增加,各算法营销结果均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的范围扩大了,速度大大加快,网络已成为近年来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针对病毒在网络上传播的新特点,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的主要模式,包括E-mail传播、主动扫描传播、通过服务器传播等,介绍了业界的一些对策,并给出了一般用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理论推导,得到复杂网络参数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网络容量的关系式.在关系式指导下,运用删减冗余边、添加长程边等方法,对WSN拓扑控制以提高网络容量.针对经过拓扑控制后具有小世界特性的WSN,提出一种考虑节点病毒传播强度的病毒传播局域控制方法.研究表明,拓扑控制可以有效提高WSN网络容量,通过对少量的重要节点免疫,可以节省免疫成本,提高WSN抗病毒攻击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迅速扩大,网络成为病毒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病毒随之产生。与传统的基于主机的病毒相比,网络病毒有更强的繁殖能力,传播能力和破坏能力。防范网络病毒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病毒传染模型和网络病毒检测方法。文中分析了病毒传播机制后,提出一种新颖的网络病毒的检测方法———基于诱骗的中心控制病毒防卫模型。在该模型中利用监测器检测网络是否发生异常,利用诱骗技术来捕获病毒的样本并把该样本提交给管理中心进行处理,并研制出相应的疫苗发放给组织内的所有主机,达到防护的目的。最后给出了一旦检测器发生错误判断后病毒在该检测模型中的传染模型。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总结和探讨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征以及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技术特征、传播模型以及仿真结果,进而提出了计算机网络病毒自动化防御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对等计算(P2P)网络中越来越严重的病毒传播和感染问题,结合生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P2P网络自身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P2P网络主动免疫联防模型.该模型将Peer节点局部免疫系统和以反病毒中心节点(ACP)主导的整体免疫防御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对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意代码、病毒进行有效的、主动的控制和防御.详细的描述了P2P网络主动免疫联防模型的组成和运作流程,分析了模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研究了ACP对病毒报告的应答机制和相应策略,并构建实验系统对此研究结果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