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图为红耳鹎。红耳鹎,善鸣叫,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如今,红耳鹎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应受到保护。一一、飞来横祸陈"我快坚持不住了!""救超群救我们!"……我和哥哥姐姐蜷在巢里,拼尽全力呼救。我是一只刚孵出的红耳鹎,有勤劳的爸爸妈妈和三个可爱的哥哥姐姐,原先住在公园里路边的一棵松树上。未来有一天,我会长得  相似文献   

2.
1988年3—8月在陕西省勉县铜钱坝乡陈家湾村对苍鹭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苍鹭营巢期3~7天,交尾后5~7天产第一枚卵,窝卵数4.27±1.44(n=15)枚,孵化期25~27天,卵的重量损失率为16.6±4.4%(n=23)。雏留巢期约40天,育雏期60天。营巢、孵化、育雏均由双亲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3.
1996年乌鸫开始栖息于新乡地区,成为当地留鸟,但其繁殖状况并不清楚.为了弄清该地区乌鸫的繁殖生态,2017年3~7月,采用定位观察法,对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鸫的繁殖生态及巢址选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新乡乌鸫3月初进入发情期,3月中旬可见到乌鸫配对,具有明显的占区行为.3月下旬开始营巢,营巢任务由雌鸟承担,营巢需时4~10d.最早产卵是3月28日,最晚产卵是5月16日,窝卵数为(5.09±0.70)(n=11)枚,产卵期为一周.卵长径(31.16±2.06)mm,卵短径(23.11±0.68)mm,卵质量(6.73±0.85)g.孵化期为13~14d,由雌鸟承担,孵化率为85.71%.育雏期为13~15d,成活率为54.17%.  相似文献   

4.
2002~2004年,在蟒河自然保护区对北红尾鸲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每年3月上旬迁入该区。10月下旬迁离.3月下旬营巢.4月中旬产卵,窝卵数3~6枚.孵化期12~13天。孵化率为90%.巢内育雏期12天.巢外育幼期约10天.在该区全年的种群密度为4.41只/km^2.  相似文献   

5.
1990年2月——1991年7月在牌坊鸟岛观察了26窝87只雏夜鹭。该鸟三月下旬迁来营巢,产卵3——5枚(平均3.35),卵均重31.77g,k_w=0.500。孵化期21——26天(平均23.2),孵化率高达92.68%,孵化期卵失水率24.27%,育雏期30——35天。25日令雏鸟体重达成鸟的88.14%,其体重生长模型为w_t=516.8481/(1 e~(2.7555-0.2389t))。恒温发育分三期:①1——4天为迅速发育期,②4——19天为缓慢上升期,③19天后为恒温建立期,雏鸟食性为蛙(48%)、泥鳅(35%)和鱼(17%)。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红耳龟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促进红耳龟人工养殖的开展。方法:在本校爬行动物养殖场对红耳龟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红耳龟的产卵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上旬,每只雌龟每年产1-2窝卵,窝卵量平均为12枚,卵的受精率为91.67%,卵化率为86.71%,常见的疾病有背腹甲畸形、腐皮病、疖疮病和水霉病。结论:红耳龟是适合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了1996年4-7月安徽紫蓬山区的金腰燕繁殖生态.结果表明,金腰燕4月初开始繁殖,巢营在室内檐下,窝卵数5.5枚,孵化期18天,育雏期28天,雏鸟体重增长的方程为  相似文献   

8.
昆明地区的蛇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57—1981年对昆明地区的蛇类作了查调,共得标本160号16种,加上原有记录,昆明共有三科11属19种。该地区蛇类区系的主要特点是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19种中有18种,占种数94.7%,仅黑眉锦蛇1种广布于我国古北和东洋两界,占5.3%;另一特点是西南区的特有种类(或主要产于西南区的种类)较多,有4种,占东洋界种类的22.2%。八线游蛇和紫灰锦蛇是皆地区蛇类的优势种。昆明蛇类冬眠期为11月—翌年3月底4月初。对133号标本作了胃的食物分析,八线游蛇、紫灰锦蛇、斜鳞蛇、草游蛇和乌游蛇五种72号标本中胃内有食物。蛙是它们共同的食物,也是昆明蛇类主要食物之一。八线游蛇的性比为38(?):34(?)=100(?):89.5(?);斜鳞蛇为7(?):9(?)=100(?):128.6(?);紫灰锦蛇为25(?):6(?)=100(?):24(?)。昆明地区蛇的繁殖多在5—9月。八线游蛇怀卵数为7—16枚,斜鳞蛇为8—15枚,竹叶青每胎3仔。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2011年1月,先后在海口多个地点观察到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的群体,确认为海南岛的鸟类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北坡土壤螨类调查及其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白山北坡四种林型中土壤螨类的类群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就螨类的分布型,样地间数量差异、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优势类群等进行统计分析,对四种林型中螨类的数量分布与生境间的关系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7月对南充市金翅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翅雀3月开始繁殖;雌雄共同筑巢,营巢期4-5d;窝卵数:3.67±0.58(n=3),孵化率63.64%;雌孵卵,孵卵期12-13d,孵卵期间食物由雄鸟提供;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d.雏鸟生长曲线呈“S”型.  相似文献   

12.
松梢螟天敌—长距茧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长距茧蜂(Macrocontrus resinellae Lin.)在南京每年发生4代,以卵在寄主体内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成虫出现,寿命5~7天,每头雌虫产卵30粒左右,卵期6天,幼虫期15天左右,蛹期20~30天。本文还报道了各虫期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保护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79-1984年对非洲蝼蛄进行了生物学习性研究.在河南每年发生面积1500-2000万亩.危害作物与杂草9科30种,其中对小麦的苗期危害率平均达4.1%,最高达46.1%.以成、若虫在20-82厘米深的地下穴洞内越冬;春、秋活动深度为20及22.2厘米;夏季最浅为15.2厘米.雌虫4-10月间产卵,产卵前期61-235天.单雌可产卵1-6次,8-182粒,平均2.2次63粒.卵期12-59天平均22.4天.若虫分7-8龄,少数6或9龄个别10龄,历期130-335天.完成一个世代需经历387-418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6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云斑天牛成虫和子代卵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灭幼脲1号、卡死克、灭幼脲3号、抑太保对成虫产卵量及子代卵孵化有明显抑制效果。其中灭幼脲1号和卡死克效果最佳,综合抑制率分别为87.0%和81.7%;灭幼脲3号和抑太保活性也较高,综合抑制率分别为75.7%和65.3%;虫死净和优乐得活性较低,综合抑制率为31.5%和22.5%。  相似文献   

15.
《武夷科学》2020,(1):29-36
为深入了解褐圆蚧纯黄蚜小蜂(Aphytis holoxanthus DeBach)个体生长发育状况,采用跟踪观察,应用透射光和直射光拍摄,描述了该蜂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温度(25±1) ℃、相对湿度70%±5%条件下,纯黄蚜小蜂卵期2~3 d。产卵后0~8 h为卵裂和胚盘形成阶段;16~18 h后,形成胚带和胚膜;50~52 h后,胚胎雏形形成;54 h后,胚胎形成,卵壳表面出现裂缝,卵壳从卵端部开始脱至卵柄,1~2 min完成孵化。纯黄蚜小蜂幼虫期约为7 d,蛹期7~8 d,预蛹浅黄色,老熟蛹复眼浅灰色,胸部腹板和腹部腹板大部分暗褐色。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两种食物及混合食物对草间钻头蛛生长发育及耐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间钻头蛛幼蛛在喂混合食物时,其成活率最高,5个龄期发育历期总和最短,二龄幼蛛历期比单喂果蝇和摇蚊的明显缩短.在喂混合食物时,雌蛛繁殖力最强,产卵袋数、卵粒数、单雌产卵量最高;同时,成蛛对杀虫剂氰戊菊酯耐药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将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红色斑马鱼配对放入缸底铺小卵石的繁殖缸中,为其提供一定的条件,促使亲鱼繁殖产卵。一对亲鱼产下约200~300粒淡黄色鱼卵,约48小时后受精卵孵化出无色透明的仔鱼。以灰水和蛋黄水投喂仔鱼,2个月后培育出48尾体长2-3cm的红色斑马鱼幼鱼。  相似文献   

18.
樟缀叶虫是樟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叶苞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羽化。卵期3—4天,幼虫共5龄,幼虫期18~36天,蛹期8~16天,越冬蛹期148~166天。成虫寿命3~7天。每雌产卵量96~274粒。3~4月期间施放白僵菌粉炮以及喷洒80%敌敌畏、90%氰戊菊酯或90%敌百虫对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蟒河自然保护区金翅雀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上4月至8月在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对金翅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考察,并应用回归分析研究了体重,体长,嘴峰,尾长,翼长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翅雀主要栖息在松柏和以路两侧的杨树林。每窝卵数3枚-5枚,7月以前每窝卵数可达4枚-5枚,7月以后每窝卵数以3枚居多。  相似文献   

20.
Lyon BE 《Nature》2003,422(6931):495-499
Birds parasitized by interspecific brood parasites often adopt defences based on egg recognition but such behaviours are puzzlingly rare in species parasitized by members of the same species. Here I show that conspecific egg recognition is frequent, accurate and used in three defences that reduce the high costs of conspecific brood parasitism in American coots. Hosts recognized and rejected many parasitic eggs, reducing the fitness costs of parasitism by half. Recognition without rejection also occurred and some hosts banished parasitic eggs to inferior outer incubation positions. Clutch size comparisons revealed that females combine egg recognition and counting to make clutch size decisions--by counting their own eggs, while ignoring distinctive parasitic eggs, females avoid a maladaptive clutch size reduction. This is clear evidence that female birds use visual rather than tactile cues to regulate their clutch sizes, and provides a rare example of the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context of counting in anim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