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流动和户籍人口双向融合过程的视角,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探究流动和户籍人口群际间居住融合对心理维度上社会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时, 流动和户籍人口的居住融合对两群体心理融合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状况优于户籍人口; 自有住房以及增加群体间居住邻近性的居住融合策略能显著地提升流动人口心理融合水平, 但对户籍人口无显著影响; 群际间交往能进一步提升居住邻近性对两群体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 验证了“群际接触”理论。未来的融合政策应包括提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自有住房产权, 促进两群体的居住邻近性和群际交往, 消除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的偏见和排斥, 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有恒产者有恒心”。  相似文献   

2.
选取上海与眼京两个大型城市的典型河流,应用意愿价值评估法,考察两地非本地户籍居民对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支付意愿.通过对842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与户籍居民相比,非本地户籍居民支付意愿较低,收入与教育程度较低,与河流的关系不密切.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变量、环境意识变量和居民水体之问的关系等变量情况下,应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户籍因素是显著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此外,与户籍样本相比,非本地户籍居民对河流等城市公共环境的状况了解较少,并且"经常看到河流"和"居住在河边步行区域内"等因素显著增加非本地户籍居民的对河流生态修复的支付意愿.显示出非本地户籍居民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城市公共环境较为关注.这一研究结论将有助于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环境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2—2014年西安市主城6区54街道常住人口居住条件的大型社会调查,结合社会经济指标及居住条件指标,运用生态因子法、聚类分析法等对西安市居住贫困空间分异及原因进行定量和定性探究。结果显示:西安市居住贫困可被解释为4个居住贫困主因子,其空间分布主要呈圈层及圈层结合扇形的结构。根据4个主因子、各指标及居住贫困综合指数可划分出5个居住贫困类型:社会网络剥夺贫困区、居住产权剥夺贫困区、设施剥夺贫困区、人均面积剥夺贫困区、住房类型剥夺贫困区,其空间分异总体呈圈层与扇形结构的综合;除三环外圈居住贫困类型较为单一外,三环以内分异相对破碎。造成居住贫困的原因是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提出完善保障房建设、改善贫困聚居区的环境、综合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融合在内的反居住贫困建议及居住贫困的动态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重庆市涪陵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的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探讨其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认为旅游发展的正面示范效应明显,旅游发展利大于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居民其影响感知和态度不同,特别是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其感知差异明显;少部分家庭环境发生变化的居民,对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不适应.建议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并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贫困群体即特困生和贫困生的平均月体育消费最大承受能力在10元以下,和有生活保障学生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反映出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身投入明显低于有生活保障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日常通勤行为的影响,考虑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在建模时扰动项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从宏观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同时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的影响,并基于2014年中国通勤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似不相关回归模型比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城市化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GDP、是否有地铁对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影响都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利用混合度对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有显著的负效应,而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仅对通勤时间呈显著的正效应,空间聚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分别对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事件旅游举办城市的旅游影响感知居民分类及影响因素在文献中讨论较少.以常州2013年中国花卉博览会为例,首先对事件旅游影响感知测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然后以5个事件旅游影响因子作为分类依据,利用快速聚类法对居民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采用多项名义变量逻辑斯回归模型分析居民事件旅游影响感知群体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可以将被调查居民分为淡漠支持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和热情支持者;居民分类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和居住时间、与旅游业的相关程度、居住区域,同时结合深度访谈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机制.识别旅游地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最小化潜在的消极影响,可以最大化居民的支持程度,对事件旅游的成功举办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在寻求解决居住环境的生理、生活所需物质功能的同时,还期望创造出满足人们心理意向、文化行为和人格行为所需精神功能要求的居住环境。针对当前社区中居住文化消失的现象,力求从文化的作用点出发,寻找一条脉络,将居住模式发展的自然、正常的轨道找回,应用于社区居住环境设计中,为社区居住环境设计寻找新的思路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郑州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居民通勤和用地布局对交通拥堵的影响.土地数据来自于《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2008年郑州编制的全覆盖控制规划以及后续的更新调整,通勤数据来自于部分单位员工的考勤记录与问卷调查,所以交通拥堵可以表现为3个指标,即通勤时间、迟到时间和早到时间.本文将郑州划分为713个面积为1km2的交通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显示,居住、办公和商业用地的密度,道路长度和路网密度等指标,均对交通拥堵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迅速向都市圈范围内扩展。该文研究薪资水平、交通拥挤等要素对都市圈居民工作、居住地选择和通勤行为的影响,构建双城(都市圈)系统居民职住选址与通勤的社会最优模型,以反映城市集聚效应(正外部性)和拥挤效应(负外部性)之间的取舍关系。双城系统包括1个大城市和1个小城市,通过解析拥挤条件下的通勤成本,获得城际通勤者空间分布的边界曲线,据此测算市内、城际通勤者共同作用下的系统社会净收入。该社会净收入取决于工资、通勤成本和农业租金等,进而将社会最优写成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得到双城系统中的最优职住分布与通勤人口。上海—嘉兴双城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的现状居住、就业人口均偏多,未来应鼓励在上海工作的上班族居住在周边城镇并通过城际铁路通勤,可提高社会净收入。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市地铁乘客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地铁票价调整政策实施是否使其产生迁居意愿,通过logit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迁居意愿与通勤成本及自身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通勤成本对居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地铁调价造成的通勤成本变化与居民迁居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通勤费用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考虑迁居.此外,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住房位置、是否为自有住房,以及对地铁票价调整政策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2.
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是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研究长盛不衰的主题之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梳理出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体系,该研究体系主要由居民感知维度与内容、感知差异及其判别指标分析、居民群体和类型划分、居民感知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居民社区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感知、居民感知与旅游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等构成.针对古村落旅游地分析认为,社区旅游是促进古村落社区发展能力和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古村落旅游社区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社区居民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中具有关键作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古村落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  相似文献   

13.
黄进锋 《科技资讯》2010,(20):79-7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及自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已成为人们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假山叠石与园林建筑绿化、溪流水池等结合,可组成不同的园景,为住户营造更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本文就常见的假山叠石施工技术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了居住方式、消费能力对中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养老保障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支出水平较高的中老年人群体,他们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概率低于中低支出水平的中老年人群体;相较于与配偶、子女共同居住的中老年人群体,独自居住的中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反而不高;以及拥有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的老人更愿意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因此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的现状,为促进医养结合养老保障模式的更好发展,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需要管理部门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寻求解决办法,最大化发挥政府、社区和市场的作用,以及积极引导家庭成员之间人文关怀的提升,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多的选择以满足社会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徼州传统村落作为村落文化的一个代表,其区域环境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良好结合.为对徽州村落居住环境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以及各环境之间构成的特点全面了解,在针对徽州传统村落居住环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徽州村落居住环境形成的3要素: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精神条件、设施条件.认为进一步延续村落传统居住文化,是一项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为古村落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鏊.  相似文献   

16.
鲁梅 《科技资讯》2014,12(20):216-216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重压力下,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弱势使得他们比其他人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往往造成很多校园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和引导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修养已成为各大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选择西安市"统计性弱势群体"和"实际性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角度审视西安市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空间结构特征和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西安市弱势群体单程通勤时间为36 min,其中通勤时间小于30 min的人群比例为69%,可见西安市弱势群体存在轻微的职住分离;(2)西安市弱势群体直线通勤距离的中值为4.1km,说明西安市弱势群体总体通勤距离相对较长,存在职住分离现象;(3)对弱势群体的通勤流向分析表明,西安市存在明显的居住和就业中心地,市中心还是主体通勤方向,部分区域存在一定比例的逆向通勤;(4)从居住-就业地空间匹配角度分析发现,西安市存在明显的居住和就业集聚区,且两者职住较为平衡,只有部分区域存在职住分离.运用Logitech模型分析西安市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发现,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类型和交通工具等因素对其职住分离存在影响.整个研究表明西安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空间结构特征正在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逐渐演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发一个涵盖个人、组织与社区3个层面,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心理、文化和环境增权及其去权的12个维度、37个测项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权能感知测度量表,对贵州省西江苗寨政府主导模式和天龙屯堡企业主导模式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权能感知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政府主导模式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经济去权感知、政治去权感知、心理增权感知、社会去权感知、文化去权感知和环境增权感知测度值较大,而企业主导模式的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社区经济增权感知、政治增权感知、心理增权感知、社会增权感知、文化增权感知和环境增权感知测度值较各去权维度感知测度值更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我国在实行分级诊疗政策中出现的患者分布不合理问题,运用实证调查方法,探讨感知质量、感知体验、感知风险和感知价值与患者社区首诊意愿的关系以及信任的中介作用与价格敏感度在患者分布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感知质量是患者社区首诊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并且患者信任对患者社区首诊意愿起到显著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社区医院发展策略方面的误区,并提出社区医院应当在强化自己的医疗业务范围前提高诊疗质量,形成良好的"治疗小病和慢性病的口碑",从而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感知质量,有效地增加患者的首诊意愿。  相似文献   

20.
了解高校教师生活质量的特点和规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自制生活质量问卷,对河北省高校教师进行生活质量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在1-5分的调查中,男女教师在生理和社会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男教师在生理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女教师(p<0.01);社会维度得分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p<0.01);高校教师生活质量总分主要受总体健康水平、压力等级、生活能力、工作类型、住房条件、性别、职称等因素的影响。男女高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特点,应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