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在"有记录以来最热"这一刺眼标签的背后,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以及与其相关的自然灾害、环境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等方面的潜力也日益受到重视,国际绿色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国际绿色合作已然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当前,国际绿色合作的发展主要显现出三方面的新动向。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危"中寻"机"  相似文献   

2.
集体行动对温州企业家群体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搭便车利益是集体行动集团形成的诱因,社会网络带来的额外收益是集体行动的内在动力,高密度网络的情感交流是集体行动稳定合作的保证。然而,集体行动也为温州企业家群体带来隐形危机,即集体行动利益创造功能的弱化、集体行动结构分化和集体行动困境难以逾越。当这些隐形危机转化为显性危机时,集体行动又成为传导途径和放大器,将个体层面危机转化为群体危机。  相似文献   

3.
乐波 《孝感学院学报》2005,25(1):112-116
今天,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也给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全球环境问题的兴起.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利益观形成挑战,使科学家团体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上升.要求国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目前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增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作为国际制度促进国际气候合作的实例,揭示了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在国际气候合作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反应出新自由制度主义合作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智囊》2007,(8):92-92
1.7月10日,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国际趋同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呼吁进一步加强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国家在会计准则制定、执行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参与国际趋同,共同建设全球统一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温室气体减排中国际合作的潜力,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两大阵营,根据边际减排成本的差异分析合作的可能性,根据动态优化原理分析合作的潜力。接着以《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为例,分析人均分配排放空间的前提下,全球合作减排的潜力和收益、减排量的价格以及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潜力和收益。分析表明,温室气体稳定浓度650mg/L时,按2000年人口平均分配排放权,两大阵营合作潜力为1.10Gt.a-1,价格为20.7美元.t-1,附件I国家可节约成本285亿美元.a-1;中国转让剩余排放权可得105.4亿美元.a-1,参与减排合作可得48.7亿美元.a-1。因此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减排合作。  相似文献   

7.
盛斌 《世界知识》2022,(12):24-26
<正>全球治理是伴随着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而产生的。全球化是全球治理的前提,如果没有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数据信息的流动,以及没有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关联,也就不会有全球治理。全球性问题是全球治理的对象,诸如贸易投资、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必须依靠全球集体行动与共同规则加以应对与解决。  相似文献   

8.
首先介绍了“全球环境管理”(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理念产生的背景、含义与国际发展态势.全球环境管理是一种多元化、多层面、多视角的理念,包括管理全球环境的制度、法则、规范、标准及其过程与行为.国际上,全球环境管理研究已开始从理念探讨向实践转化.在此基础上,概述了中国参与全球环境管理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最后提出,为了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环境管理,我国应该:重视提炼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原始性创新研究;制定我国参与全球环境管理的发展战略;建立长期有效的高端协调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与体制建设,特别要加强标准制定与环境立法研究;加强我国科技机构和队伍的能力建设,促进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邹骥 《世界知识》2021,(6):22-23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碳排放量居前的国家,中美开展气候合作对全球气候治理、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美国大选之后,国内国际社会对于拜登政府未来的气候政策以及美国在国际议题上重回多边主义进程等问题高度关注。拜登总统将气候议题设为内外政策的重点,欲在2050年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更新和经济绿色复苏等方面提出更具雄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影响创新活动的政策工具多种多样,可分为供给、需求和环境3个维度。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资金供给、需求刺激和技术环境政策对国际创新网络的影响。基于15个国家的出版物和政策工具等多源数据,使用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3种政策工具对国际创新网络中国家合作广度和合作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资金供给、需求刺激和技术环境工具对国际创新网络中国家的合作广度和合作深度存在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围绕着构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着斡旋与博弈。日本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并试图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继续保持环境气候领域的主导权。日本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既有地缘和历史的原因,更有树立环保大国形象,掌握气候外交主导权,为本国环保产业开拓市场等政治、经济方面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中外企业合作创新的收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中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收益水平评价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的企业资料,对国内企业在国际合作创新过程中的收益水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挑战,国际社会围绕着构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进行着斡旋与博弈.日本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与合作,并试图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继续保持环境气候领域的主导权.日本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既有地缘和历史的原因,更有树立环保大国形象,掌握气候外交主导权,为本国环保产业开拓市场等政治、经济方面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相似文献   

14.
<正>全球变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地球上的生命将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当前的第四纪大冰期与全球变暖会产生冲突吗?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那么,气候变迁是否真的会带来毁灭性后果?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非常多,但预测结果相差也很大。2022年,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与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合作的一项成果,  相似文献   

15.
国际机制理论是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论争中成长起来的,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髓,对国际关系提出了强有力的解释。新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对国际机制的内容、强度和脆弱性的影响;而新自由主义强调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及国际机制产生与遵从的动力。建构主义则指出利益的认定和权力能力的意义都依赖于行为体的因果关系和社会的观念。本文试图分析国际机制的三种理论范式,为探求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前景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气候问题让跨国合作变得尤为重要,科技、艺术、教育等各种交流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你关心过气候问题吗?相信大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回答一一是的。那是什么让你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上各国政要声称的责任感,还是科学家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寻找的新方法?不容忽略的是,艺术和教育、媒体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让民众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出发,对新会计准则的显著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目标、企业合并、减值准备、关联方披露、政府补助等方面保留了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而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等方面,虽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却忽视了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研发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何去何从?在8月27日召开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体制改革与全球融合"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研讨会致力于介绍中国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共同探讨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理论及实践,为我国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众多的有益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新兴经济体崛起、开放与保护的较量、美中以科技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多边与单边的对垒4方面梳理了全球经济和科技治理格局的变化;从加强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统筹协调,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4方面提出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推动核心技术原创性突破、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软实力4方面提出建设开放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鸣阳 《科学世界》2007,(11):49-51
如前面所介绍的,近50年来引起地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只要不停止排放温室效应气体,地球的气温就还会继续升高。 那么,展望未来,人类社会捧放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前景究竟如何,这要看全球“是重视发展经济还是重视维护环境”,“是国际社会合作还是各个国家自行其是”,选择不同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