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湿法硝解法对黄芩样品进行预处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河南及甘肃2个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中的28种人体必需或有害的金属元素,结果表明黄芩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不同产地黄芩中金属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不同金属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0.1μg.g-1(Se)~5 277μg.g-1(Mg)(河南产黄芩).进一步以溶出率为指标对黄芩样品中金属元素初级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金属元素的溶出率不同,多数在30%以下,但多种金属元素的可溶态在85%以上,说明金属元素在黄芩中可能与其他有机化合物成分形成配合物,其与有机配体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决定了其溶出率的大小,其中可溶态较大的金属元素则可能以自由离子的形式或与某种低分子量配体结合的形式存在由于颗粒小,易通过滤膜而较易被人体吸收.黄芩中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初级形态分析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多种中成药制成冲剂、汤剂提供金属元素含量与形态方面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稠油致黏机理,提高稠油采收率,选取塔河、胜利、辽河油田3种不同稠油研究黏度等性质,通过测定油品黏度及组分分散状态,确定稠油的致黏关键组分是沥青质;通过分析油品及沥青质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含量,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扫描电镜分析沥青质微观形态。结果表明:稠油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沥青质中;稠油黏度随沥青质芳香性增加而增大,但不严格线性相关;沥青质基本结构单元为片层结构,片层厚度与黏度密切相关,层间距越小,原油黏度越大。可见,稠油中沥青质的含量、结构对稠油黏度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致黏关键因素沥青质的片层结构、层间距与稠油黏度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沥青质结构的深入认识,为探索稠油高效降黏与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同时测定厚朴药材中多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经硝酸-高氯酸消解样品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其中Mn,Fe,Ni,Cu,Zn等10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各元素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0.9998~1.0000),加标回收率在90.57%~114.56%;不同产地厚朴样品中金属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部分药材重金属含量超标.该方法简单、准确、检出限低,适合对药材样品金属含量的分析测定,结果可对厚朴的药理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又名鲮鲤、麒麟,是一种珍稀药用动物。其体长一般为40—55厘米,体和尾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主食蚁类及其他昆虫。麟片性微寒味喊,具有消肿排浓、活血、通经络、下乳汁等功效,其肉细嫩鲜美,是宴席佳肴。野生主要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栖居在丘陵山地的树林、灌丛、草莽等处,在我国列为三类保护动物。我国野生穿山甲近年被大量捕杀,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又造成了甲片逐年改少,人工驯养已成为当务之急。现将穿山甲饲养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穿山甲又名石鲮、龙鲤、鲮鲤等,属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地处长江北岸的南通市过去从未有过穿山甲的记录。笔者查阅现存的南通旧志书,如明《嘉靖通州志》、《万历通州志》、清《康熙通州志》等,均未见有穿山甲的记载。 1996年7月31日,南通市海安县造纸厂职工王兴华捉到一只穿山甲。当他得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时,冒着酷暑,将这只珍兽送交南通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这只珍贵的穿山甲现寄养于南通人民公园内。公园专门砌了一个面贴瓷砖的饲养池,池底配以山石和沙土并留有空隙,以适合其穴居生活,喂以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16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胚胎背部皮肤及鳞甲的形态和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20天,来自胚胎中胚层生皮节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向有皮下迁移,表皮仅具周皮层与生发层两层细胞,第28天背部鳞片开始明显,左右鳞片之间出现很浅的鳞间沟,前后鳞片交界处的原始表皮,真皮层开始向外突出形成鳞甲原基,第34天鳞甲原基突出伸长,第40天背鳞的纵嵴明显,第34-50天中,鳞甲后级基  相似文献   

7.
大气降尘中痕量金属元素铜、铅、锌、铬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Tessler形态分类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土壤和大气降尘中痕量金属元素Cu、Pb、Zn、Cr不同存在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Cu、Pb、Cr在降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Cu、Ph、Zn、Cr在土壤和降尘中的形态分布规律有所不同.讨论了不同存在形态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采集了长江中下游8个样点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1992年8月)。用连续提取方法提取了金属元素的五种化学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用ICP-AES分析了所有样品中锂、钠、钾、镁、钙、锶、钛、钒、铬、锰、钴、镍、铝、钇和锆共15种元素的各化学形态的含量,并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这些元素在形态上的分类特点。结果表明:在沉积物和悬浮物中,碱金属元素(锂、钠和钾)主要以残渣态和可交换态存在;碱土金属元素(镁、钙和锶)各形态含量较为均匀,但钙的碳酸盐态含量很高;锰和钴的铁锰氧化物态含量较高;铁族元素除锰和钴以外(钛、钒、铬、镍)、铝和锆残渣态含量很高、其它形态含量很低。其中,碱金属元素中锂的铁锰氧化物态和有机质-硫化物态占有一定比例;所研究元素中钙的残渣态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紫苏叶中金属元素含量及抗氧化能力。采用浓硝酸-高氯酸(4:1)溶解消化方法进行样品处理,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其中K、Mg、Ca、Na、Fe、Zn、Mn和Cu8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测定;采用邻二氮菲-Fe^2+-H2O2氧化法和普鲁士蓝法对紫苏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苏叶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金属元素。紫苏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能力与黄酮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离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分离方式,检测方式,仪器结构和在环境科学过渡金属元素及锢系元素分析等主要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钙,镁锌,鳃铜5种金属元素在鲫鱼的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和含量。在鲫鱼体内,从头到尾,同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各部分的含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的有机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金顶铅锌矿床中碳沥青的分布特征及可溶解有机质中饱和烃和芳烃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有机质与金顶铅锌矿床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看,甚至是矿床内部有机质的分布特征来看,均与成矿元素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为了进一步探讨有机质在金顶铅锌矿床中的作用,对碳沥青作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不论胶结状碳沥青、鳞片状碳沥青还是后期充填的眼球-囊状碳沥青均含有大量的成矿元素,这些成矿元素的组分和它们所形成的矿石矿物类型,与该类碳沥青所在矿段的矿体的成矿元素组分和类型相一致.由于这些碳沥青产出的形态不同,因此在矿床形成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矿床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肉眼下能够见到的胶结状碳沥青、脉状碳沥青、部分鳞片状碳沥青,这些碳沥青对成矿元素起着活化、迁移的作用,也起着沉淀成矿的作用;眼球状-囊状碳沥青是后期充填的产物,对矿床的形成起一定的改造作用;浸染状碳沥青多属于原生沉积碳沥青,对矿床的形成仅起一定的还原沉淀的作用.而有机质的还原作用对金顶铅锌矿床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壤-玉米重金属富集迁移特征及秸秆还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受污染的土壤区域,对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选取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域,研究区是典型的平原村落,区域内无地表水系,以种植玉米、小麦、胡萝卜等农产品为主,远离城区与工业园区,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场所.通过采集南张楼村根系土-玉米系统(根、下茎、中茎、上茎、叶、籽实)配套样品32套,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测定配套样品各部分中的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Zn、Cu、Ni的含量,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生物系数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玉米中的富集与迁移特征.分析研究发现,重金属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籽实;Cu、Zn、Cd在玉米茎中的富集表现出了明显的顶端聚集,而Pb、Cr、Ni、As的富集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底端聚集;玉米植株根中Pb、Cr、Ni、As聚集明显,茎中Cu、Cd聚集明显,叶中Hg的聚集明显,籽实中Zn聚集明显,说明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成长过程中的迁移存在差异;由于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富集程度不同,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可以考虑部分还田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我国物资流通体制的现状和制约物资流通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就如何改革我国流通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理顺工、商关系,促进我国国有物资流通企业向集团化、集约型转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植物微量元素的提取常用微波消解联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植物挥发油的提取常用传统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压榨法、吸附法等,现代提取方法有同时蒸馏萃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亚临界水萃取、酶解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联合萃取法等.为研究湖北产樟树皮、茎、干、叶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及挥发油的成分并对其进行比较,采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樟树中各部位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时采用石油醚为溶剂用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樟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测定的14种微量元素在樟树不同部位含量有所差异,但其中Al、Zn和Fe的含量偏高,Co、V、Se、Cd的含量偏低;从樟树树皮、茎、干、叶中分别检测出29、21、27、9种不同成分,共46种成分,均为含氧、烯烃类化合物.树皮中主要成分是黄樟素(36.23%),特征成分是4-isopropyl-1,6-dimethyl-1,2,3,4,4a,7-hexahydro-onaphthalene(1.71%);树干的主要成分是黄樟素(22.45%),特征成分是1-isopropyl-4,7-dimethyl-1,2,4a,5,8,8a-hexahydronaphthalene(1.55%);树茎的主要成分是黄樟素(69.98%),特征成分是(1R,8aR)-1-isopropyl-4,7-dimethyl-1,2,3,5,6,8a-hexahydronaphthalene(2.25%);树叶的主要成α-松油醇(40.73%)和桉树醇(31.96%),特征成分是(1R,4S)-7,7-dimethyl-2-methylenebicyclo[2.2.1]heptane(4.71%).湖北宜昌樟树中不同部位所测微量元素有差异;而樟树树皮、干、茎中所测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树叶中除Cu外所测得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限量标准;樟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成分差别较大,该实验结果为以后的樟树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芩苷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抗氧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黄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均有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实现的。黄芩苷是黄芩中的主要成分,但不论在药材中还是在人体内,黄芩苷并不完全以游离态存在,而是与金属元素形成金属配合物的形式存在的,为此,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黄芩苷以及黄芩苷与7种金属离子分别作用下其抗氧性的变化情况,发现不同金属离子对黄芩苷抗氧性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影响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杉木林下普遍存在的芒萁群落进行了N、P、K、Ca、Mg、Al、Mn七种元素动态、分布和循环研究。结果显示了各元素含量变化和贮量分布的特点,最后以各元素的周转期、利用系数、吸收系数和循环系数表示了芒萁群落的生物循环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热力学条件,生态系统有序结构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生态系统中流的分解与能量的高效低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四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别测定不同比重段的青山烟煤煤粉中部分重金属元素Cd,Co,Pb ,Cu和Ni以及三态硫的含量 ,采用回归分析法经交互验证建立了这些重金属元素与三态硫关系的模型 .该模型对青山烟煤不同比重段煤粉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预报结果令人满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