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为物质流及其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为物质流已成为引起地壳物质运动的一种重要地质营力,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表层系统。分析了人为物质流的含义,并将人为物质流分为一次流、二次流和三次流,讨论了不同层次的人为物质流的产生和流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为物质流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城市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斜坡地质灾害、诱发地震、海平面上升及海水入侵、地下水及岩土污染与人为物质流的关系,并指出规模不断膨大的人为物质流已成为地球和人类社会潜在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新的经济形态。物质经济是以物质资源为主要资源的经济。由于物质生活相对于精神生活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所以迄今为止的经济基本上是物质经济,工业经济是其高级形态。物质经济的主要局限性是物质资源的高消耗、生存环境的高污染和效益递减。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本资源的经济。知识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智力是主要劳动力,知识劳动者是主要劳动者,知识产业是主导性产业,知识财富是主要的财富,知识创新是首要的创新。同物质资源相比,知识资源具有许多优点。知识经济是比物质经济更先进、更合理的经济。从物质经济到知识经济,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高科技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条件。科教兴国就是知识兴国。  相似文献   

3.
物质的本性     
 当前随着物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理解更加纷乱、模糊.本文通过阐述感官的有限性,提出了认识物质的局限性;通过阐述物质认识进展,得出物理学面临重建的结论;最后,在阐述一元二态物质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4.
SBS改性沥青基吸水膨胀防水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性沥青(沥青、SBS、基础油的质量比为100:14:6)为基质,加入吸水物质A或吸水物质B,混合均匀后制成吸水膨胀型防水材料。实验结果表明,以此改性沥青为基质的材料具有好的形状保持能力和耐热能力。当A物质与改性沥青的质量比由0.67增加到1.50时,所研制的材料不具有吸水膨胀性能;当B物质与改性沥青的质量比为0.05—0.11时,所研制的材料的吸水能力适中,具有好的吸水性能;当B物质与改性沥青的质量比为0.05及A物质与改性沥青的质量比为0.15—0.30时,所研制的材料吸水能力适中,性能优良,可用作吸水膨胀材料。材料的吸水膨胀能力随着B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A物质含量的增加,吸水膨胀材料的断裂延伸值、弹性恢复率都有减小的趋势。当B物质与改性沥青的质量比小于0.25时,B物质的加入对改性沥青的断裂延伸值和弹性恢复率影响不大。A物质和B物质复配的效果好于单独使用A物质和B物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雷铭奇 《科技信息》2008,(21):19-19
质与能共同构成物质,永远相伴。宇宙物质演变是静、动态之间的演变,物质在静态时“质显能隐”,只能看到质(粒),在动态时“能显质隐”,只能看到能(波),故物质演变过程被错误地认为是质、能在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6.
采用KOH和不同浓度的两性物质CAPS为混合流动相,在ASl7阴离子交换柱上,抑制电导检测,分离草酸、苯甲酸、水杨酸、柠檬酸、邻苯二甲酸等多种常规的有机酸,以考察两性物质对各有机酸保留时间的影响。从所做实验发现低浓度的两性物质的加入可以缩短各有机酸的保留时间,但是当流动相中的两性物质浓度变大时,有机酸的保留时间反而增加。因此就两性物质对有机酸的保留影响来看,只有当两性离子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才能缩短保留时间,提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7.
张一漫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2):41-41,30
激励一般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应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激励机制就是存在的,但主要是精神激励。如光荣榜、奖章、评标兵等,都极大的激励了一代人。但脱离物质的精神是不存在的,现在市场经济中激励更多的是物质的,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尽管精神激励仍然需要,但在市场经济下物质激励变的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8.
公共工程项目与私人工程项目的不同点决定了其相关评价要素的特殊性.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公共工程项目的物质投入、利用及损耗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得到相应的物质结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物质流管理指标,旨在为公共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磁性物质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但是众所周知,同性相斥时物质不稳定,而物质的抗磁性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抗磁性物质,可以得到常温下的稳定永磁悬浮,而不需要能量的输入和超导物质的辅助。该文介绍了物质的抗磁性和抗磁性磁悬浮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流动,是物质(如铜、铝等)流动和流体流动二者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基于这个论点,简要地回顾了流体力学中研究流体流动的两种方法,即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相应地提出了物质流分析的两种方法,即跟踪观察法和定点观察法。由于前者在文献中未见报道,因此对它进行了重点说明。强调了物质流的跟踪观察法既适用于稳态物质流(产品产量不变),也适用于非稳态物质流(产品产量增长或下降)。以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的铁流图为例,说明了物质流的跟踪模型。在引入了物质流的非稳度后,提出了物质流各项指标的计算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瑞典铅酸电池系统为对象,计算了其中铅流的各项指标,并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本构理论的框架下叙述热力耦合模型物质的谱系及其相应的本构方程。在现代本构理论的谱系中给常用的热传导方程的各类形式,如Gurtin热传导物质、Cattanco物质、Fourier热传导物质和Jeffreys物质予相应的地位并归入相应的谱系.叙述中涉及了变形梯度、高阶变形梯度、温度、温度梯度和温升率描写的应力、偶应力和热流矢量,提出了热梯度物质模型及其特例,给出了本构方程的简化式和与标架无差异性相协调的表示定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常常有教师直接列出几条就匆匆结束。这样既忽略了物理性质在整个物质性质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开发和其创造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类繁多,但是性质各不相同,这都与它们的结构有关。物质的结构的相关理论包括有关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反映元素内在联系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中原子结构中的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显得重要,它是认识、理解、掌握物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厌氧发酵中毒性物质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厌氧发酵中毒性物质反应的研究,表明毒性物质一般对甲烷产生可逆性抑制;驯化能减轻毒性物质对厌氧菌的毒性,营养充足与滞,会减弱或加强有毒物质对甲烷菌的反应,共基质的加入能减弱毒性物质的毒性,甚至能使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降解。  相似文献   

15.
将线性高导数引力场方程分解为3个附方程,利用这睦二阶方程的解求得稳定旋转物质场的高导数引力场度规,研究物质场的旋转对引力场的影响,旋转物质场的引力度规场不同于静态物质场的引力场度规,其差异联系着物质场的转动角动量,但旋转物质场激发的引力势与静态物质场的引力势相同。  相似文献   

16.
阴阳二气及其相互转换的现代科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阴阳二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具有明显的哲学本体论意义,因为古人把“气”看成是构成万物的本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但它与西方人认识的原子、电子、夸克等物质实体不一样。“气”分阴阳,是阴阳二气的相互竞争、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决定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化,而原子、电子、夸克似乎不具备这些特性。就是西方哲学本体论中的物质定义,也与“阴阳二气”迥然不同,西方哲学本体论中的物质只承担构成“物体”的“真身”这一责任。所以,我们的祖先所说的“气”这种物质,既不同于原子、电子、夸克之类具体的物…  相似文献   

17.
渤海现代物质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质量平衡的角度来探讨渤海现代物质通量.其物质输入途径包括;周边河流注入;大气沉降;渤海与北黄海物质交换.物质输出途径包括:海底沉积;二氧化碳排出;渤海与北黄海物质交换.结果表明,渤海年均沉积量在12.3亿吨左右.受周边季节性河流的影响,渤海在夏、秋季汛期有较高的沉积速率,河流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入海物质;而冬季大气沉降和渤黄海交换是渤海不可忽视的物质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人在其一定意识作用下的实行。实践不只是物质活动,实践不只是运用手和足。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都是相对于一定意识的实践。实践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更在于创造了一个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棒状杆菌psl能产生广谱抗真菌活性物质,对其活性物质的抗菌谱、产生条件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棒状杆菌psl产生的活性物质pschl对白色念珠菌、丝核菌、镰刀菌等多种真菌均有强烈抑制作用,并具有良好选择性。活性物质pschl耐热性好,pH改变对其活性影响较明显,酸性环境有利于其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失活。  相似文献   

20.
物质颜色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的颜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数学中也经常接触无机物的颜色。本文对物质颜色的产生、特点,物质颜色与结构的关系以及无机物颜色的规律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