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自然交尾的方式,于2011年同期构建了16个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第3世代选育群体(G3群体)的全同胞家系,利用荧光硅胶体内标记技术进行家系标记后,在室外高位池混养2个月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84%~27.36%,说明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日本囊对虾G3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02 7±0.087 1)~(0.423 3±0.138 5),属中、高度遗传力,统计检验结果显著(p0.01).其中头胸甲长的遗传力最高,为0.423 3±0.138 5;其次是第一腹节宽的遗传力,为0.407 3±0.135 3;第一腹节高的遗传力最低,为0.202 7±0.087 1;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5 2±0.151 7)和(0.390 3±0.197 9).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并且统计检验结果显著(p0.01),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89±0.014,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仅0.775±0.072.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著相关,属中、高度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表型相关性最高,为0.947±0.016;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高的最低,为0.571±0.149.综上:日本囊对虾G3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生长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
随机选取1~4龄的"金蛎1号"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个体各5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肉质量(即软体部质量)5个数量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贝龄群体的体质量和肉质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3龄群体中壳高和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外,其他贝龄群体均是体质量和肉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p0.05).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对体质量和肉质量分别建立了不同贝龄群体的4个多元回归方程.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2龄群体中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壳宽,3~4龄群体中则为壳高;各贝龄群体中影响肉质量的主要因素均为壳宽和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上述结果为福建牡蛎人工选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了北海市底播养殖的钝缀锦蛤的7种常见重金属(Hg、As、Zn、Cd、Pb、Cu、Cr)含量,通过计算其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发现,海水中的Cd极易在钝缀锦蛤体内富集.为了探究重金属Cd对钝缀锦蛤的生理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质量浓度的含Cd(0 mg·L-1、0.025 mg·L-1、0.05 mg·L-1、0.15 mg·L-1、0.3 mg·L-1)海水中,钝缀锦蛤在不同暴露时间(1 d、4 d、7 d、14 d、21 d、28 d)下其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CAT)等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经Cd胁迫后,钝缀锦蛤内脏团的SOD、GPX、CAT酶活力及MDA的含量随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而上升到最高值,此后又逐步下降并趋于正常值;(2) Cd胁迫后,钝缀锦蛤的机体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而且它能通过调节自身酶活力的变化来减少胁...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生长时期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确定适于大菱鲆人工选育的主要测量指标。【方法】应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大菱鲆6月龄幼鱼及14月龄成鱼全长(TL)、体长(BL)、头长(HL)、体高(BD)、尾柄宽(THH)、体厚(BW)和体质量(BM)7个性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曲线拟合分析获得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最佳拟合模型。【结果】不同生长时期,大菱鲆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6月龄阶段,全长(TL)、体高(BD)、体厚(BW)、头长(HL)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14月龄阶段,全长(TL)、体厚(BW)、尾柄宽(THH)的直接通径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并建立2个生长时期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6月龄阶段,进入回归方程的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BM)的最优曲线拟合模型均为线性函数模型;14月龄阶段,进入回归方程的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BM)的最优曲线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结论】不同时期,影响大菱鲆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且各形态性状对大菱鲆体质量的作用效果也不尽相同,适用的最优拟合模型也不同。建议将全长(TL)(6~14月龄)作为幼鱼与成鱼阶段的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同时幼鱼阶段辅以体高(BD)、体厚(BW)和头长(HL)作为参考性状,成鱼阶段辅以体厚(BW)和尾柄宽(THH)为参考性状,从而有效提高大菱鲆的选育效率,为大菱鲆选育提供测量指标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我国沿海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nicus)群体可依据其头胸部侧面斜纹延伸到头部腹面与否分为2种不同形态变异类型.随机选取室内相同养殖环境下2种形态变异类型F1群体对虾各90尾,分别测量体长(X1)、头胸部长(X2)、第1~6腹节长(X3~X8)、尾节长(X9)、头胸部宽(X10)、第1~6腹节宽(X11~X16)、尾节宽(X17)、头胸部高(X18)、第1~6腹节高(X19~X24)等24项形态指标和体质量(Y)性状.比较2种形态变异类型群体各形态性状与体长的比例参数发现,二者在体形上存在一定差异.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群体对虾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形态变异类型Ⅰ群体的体长、第1腹节宽、头胸部宽、第5腹节长、第3腹节长和第6腹节宽对体质量直接影响显著;形态变异类型Ⅱ群体则以体长、头胸部长、第5腹节宽和第1腹节宽对体质量直接影响显著;两群体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经显著性分析,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对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形态变异类型Ⅰ:Y=-23.789+1.525 X1+5.183 X10+10.889 X11+5.671 X7-4.066 X5-4.054 X16,形态变异类型Ⅱ:Y=-20.533+1.476 X1+4.759 X11+1.573 X2+6.864 X15,2个方程的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果可为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相关选育提供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159只8周龄朗德鹅(公鹅78只,母鹅81只)的体尺和体质量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探讨朗德鹅体尺性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朗德鹅的颈长(x1)、胸宽(x2)、背宽(x3)、胫长(x4)、胸深(x5)、体长(x6)和龙骨长(x7)等7个性状与体质量(y)性状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且相关的密切程度有性别差异;龙骨长是影响公鹅体质量的最主要体尺指标,颈长、胸宽是影响母鹅体质量的2个主要体尺指标.公、母鹅体质量与体尺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1 235.952+64.342x1+116.103x2-99.995x3+79.856x5和y=1 568.344+108.661x1-131.012x4+122.937x2.  相似文献   

7.
为了查明三角帆蚌外荡养殖群体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重量性状的因素组成,随机选取30只3龄贝,对其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重量性状(活体重、软体重、珍珠重)等6个数量性状进行测量,换算出体长/体高、体高/壳宽等2个形态比例性状,并应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壳长、壳高、壳宽3个形态性状都与三角帆蚌的活体重有显著相关性,壳长对三角帆蚌活体重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壳长可通过壳宽发挥协同作用;活体重和软体重与珍珠重有显著相关性,活体重对珍珠重的增加具有完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连续选育多代以后泥蚶形态性状对全重和软体部重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330个2龄“乐清湾1号”泥蚶的壳长L、壳高H、壳宽W、全重Y1和软体部重Y2等5个性状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形态性状对全重、软体部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所测5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宽与全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52),壳长与软体部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28)。2)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壳宽对全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479),是影响全重的主要因素;壳长和壳高主要通过壳宽间接影响全重,是影响全重的次要因素;对软体部重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壳长(0.415),其次是壳宽(0.390),两者是影响软体部重的主要因素。3)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壳长、壳高、壳宽估计全重和软体部重的最优回归方程:Y1=-18.798+0.265L+0.294H+0.646W;Y2=-7.194+0.143L+0.088H+0.203W。  相似文献   

9.
以盐城大丰泥螺养成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壳长(X_1)、壳宽(X_2)、壳高(X_3)、AB (X_4)、BC(X_5)、BD(X_6)、BE(X_7)等7项贝壳框架性状和体质量(BW)、净体质量(NW)为生物学测定指标,采用多元分析法定量研究了贝壳框架性状对体质量(BW)和净体质量(NW)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9项测定性状的变异系数排序呈NWX_6BWX_4X_5X_3X_2X_1X_7,其中BW和NW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具较大的选育潜力;(2)经相关分析,BW、NW与本研究所涉7项贝壳框架性状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均以X_1为最大,X_6为最小;(3)经通径分析和复相关分析,BW与被保留的X_1、X_2、X_6的决定系数加和值和复相关指数均为0.851,NW与被保留的X_1、X_6的决定系数加和值和复相关指数均为0.785;(4)经偏回归分析,用于估算BW和NW的最优方程依次为:BW=-2.559+0.16X_1+0.134X_2-0.77X_6和NW=-0.643+0.066X_1-0.036X_6。  相似文献   

10.
对7~12龄黄缘盒龟群体的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黄缘盒龟的生长方程为W=-1284.832+0.859A+43.727LD+46.001WD+2.237LV+17.81WV+77.091H(r=0.915),P<0.001,背甲长与背甲宽的线性方程为LD=1.473+0.974WD(r=0.843),P<0.001.黄缘盒龟的年龄(A)与体质量(W)、背甲长(LD)、背甲宽(WD)、体高(H)、腹甲长(LV)、腹甲宽(WV)呈显著正相关,但是相关系数均小于0.900.不同年龄段黄缘盒龟的生长速度不同.除腹甲宽,10~11龄的黄缘盒龟相对增长率增长较快,其体质量增长率达19.58%,即增长了125.88 g.7~11龄黄缘盒龟存在体质量快速增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估计全州禾花鲤(Cyprinus carpio var.Quanzhouensis)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采用嵌套交配设计和人工授精法构建了23个全州禾花鲤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估计全州禾花鲤体质量、体长、体宽、体长/体宽、日增重的遗传力、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育种值。结果表明:体质量(0.45,P<0.01)、体长(0.42,P<0.01)、体宽(0.36,P<0.01)和日增重(0.39,P<0.05)为高遗传力,体长/体宽(0.12,P>0.05)为低遗传力。体质量、体宽、全长、日增重性状相互之间有较高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0.76-0.99),体质量与体长/体宽、日增重与体长/体宽之间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0.55-0.67)较低。育种值分析显示日增重与体长、日增重与体宽、体长与体宽性状育种值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采用育种值开展个体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全州禾花鲤选育应采用多性状综合选育策略,同时改良生长速度、体型和体色性状,从而获得优质高产禾花鲤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地理群体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各表型性状对活体质量与软体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辽宁丹东、辽宁庄河、河北秦皇岛、山东沙子口、江苏连云港、浙江象山、福建厦门、广东惠州等8个地理群体缢蛏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各群体的壳高、壳长、壳宽、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各表型性状分别对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各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群体缢蛏影响活体质量与软体质量的表型性状有所不同:辽宁丹东、河北秦皇岛和江苏连云港群体直接影响缢蛏活体质量最大的表型性状是壳高,辽宁庄河、山东沙子口和浙江象山群体的是壳宽,福建厦门和广东惠州群体的是壳长;辽宁丹东、辽宁庄河、河北秦皇岛、浙江象山和广东惠州群体直接影响缢蛏软体质量最大的表型性状是壳长,山东沙子口、江苏连云港和福建厦门群体的是壳高。剔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不同地理群体缢蛏表型性状对活体质量与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缢蛏的实际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取16月龄池塘养殖雌性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67只,测量其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腹部宽(X3)、体重(X4)和性腺重(Y),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形态性状对性腺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明确影响拟穴青蟹性腺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为拟穴青蟹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形态性状与性腺重相关性极显著(P<0.01),其中体重对性腺重的直接影响和决定程度最大(0.736,54.2%),腹部宽次之,头胸甲长最小.通过头胸甲长、腹部宽和体重估计性腺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467-1.556X1+1.626X3+0.245X4 (R2=0.499).  相似文献   

14.
在广西北部湾随机抽取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171个,测量壳长(X1)、壳宽(X2)、壳高(X3)、活体重量(X4)和软体部重量(Y)5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各表型性状对软体部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测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活体重量对软体部重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为壳长,壳宽和壳高对软体部重量的直接影响不显著(P>0.05)。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估计软体部重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286+0.133 X1+0.012 X3+0.096 X4(R2=0.758,P<0.01)。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红树林人工湿地生态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形态性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内在联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对其常规形态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鳍鲷体质量(Y)与各形态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体高(X6)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937),头长(X2)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小(0.549)。主成分分析发现黄鳍鲷主要表现为整体结构的协同生长发育。通径分析表明体高(X6)对体质量(Y)的直接作用最大(0.424),其后依次为体长(X8)、尾柄高(X7)和躯干长(X3)。决定系数显示,体高(X6)和体长(X8)对体质量(Y)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23),表明体高和体长可以较好地表征体质量;体高(X6)、体长(X8)、尾柄高(X7)和躯干长(X3)4个性状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为0.954,表明这4个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244.020+22.019X6+6.892X8+35.383X7+5.535X3。以上结果表明,红树林人工湿地生境生长的黄鳍鲷在养殖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高、体长、尾柄高和躯干长作为主要测量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北海城市红树林中的红树蚬属贝类的种类组成、分布密度和分布特征。【方法】在3个样地的高中低潮滩分别设置站位开展样方调查,测定沉积物粒度和盐度;挖掘采集红树蚬属贝类并鉴定物种,计算分布密度;测量所采集贝类个体的壳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到红树蚬属贝类559个,平均分布密度4. 14 ind/m~2;壳长为34.1~76.4 mm,平均为52.1 mm。不同壳长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呈钟形分布,壳长46~50 mm的个体数最多。3个样地间沉积物粉砂含量差异显著,粉砂含量高的样地红树蚬属贝类分布密度低。所采集到的样品分属红树蚬和歪红树蚬2种,平均分布密度分别为2.37 ind/m~2和1.77 ind/m~2,平均壳长分别为52.4 mm和51.6 mm。壳长51~55 mm的红树蚬和壳长46~50 mm的歪红树蚬个体数分别占各自对应物种个体总数的比例最高。随着壳长的增大,壳长/壳高比值无显著变化,壳长/壳宽比值持续降低,红树蚬和歪红树蚬壳长分别达到50 mm和55 mm后,壳长/壳宽比值显著降低。【结论】北海城市红树林中有红树蚬和歪红树蚬2种红树蚬属贝类分布,资源量相对丰富,个体相对较小。红树蚬的生长速度较歪红树蚬快,二者性成熟后壳宽均加速生长。潮流和滩涂高程可能是红树蚬属贝类成贝分布密度的决定性因素,成贝分布密度与沉积物粒度的相关性可能是潮流的影响结果。高程低的潮滩,成贝分布密度低。  相似文献   

17.
Sub 16 is a substitution line with G. hirsutum cv. TM-1 genetic background except that the 16th chromosome (Chr. 16) is replaced by the corresponding homozygous chromosome of G. barbadense cv. 3-79, and T586 is a G. hirsutum multiple gene marker line with 8 dominant mutation genes. The R 1 gene for anthocyanin pigmentation was tagged in Chr. 16 in T586.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creen SSR markers tightly linked with R 1 by using the F2 segregating population containing 1259 plant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Sub 16 and T586 and the backbone genetic linkage map from G. hirsutum×G. barbadense BC1 newly updated by our laboratory. Genetic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red plants in the F2 population fit Mendelian 1:2:1 inheritance, confirming that the red plant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an incomplete dominance gene. Preliminary mapping of R 1 was conducted using 237 randomLy selected F2 individuals and JoinMap v3.0 software. Then, a fine map of R1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F2 segregating population containing 1259 plants, and R 1 was located between NAU4956 and NAU6752, with only 0.49 cM to the nearest maker loci (NAU6752). These results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map-based cloning of R 1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tton cultivars with red fibers by transgenic technolog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0730067) and Programme of Introducing Talents of Discipline to Universities (Grant No. B08025)  相似文献   

18.
An F2 population developed from theXa-4 near isogenic lines, IR24 and IRBB4, was used for fine mapping of the ric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gene,Xa-4. Some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markers on the high-density map constructed by Harushima et al. and the amplified DNA fragments homologous to the conserved domains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R) gene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genetic linkage map around the geneXa-4 by scoring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Xa-4 was mapped between the RFLP marker G181 and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marker M55. The R gene homologous fragment marker RS13 was found co-segregating withXa-4 by analyzing all the plants in the population. This result opened an approach to map-based cloning of this gene, and marker RS13 can be applied to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ofXa-4 in rice 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