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与新征程,如何创建与"中国梦"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彰显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课题。鉴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于传统儒文化的客观需要,以及"中国梦"的儒文化意蕴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出了以方法与德性的统一来会通马克思主义与儒文化的新理路,期于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和”或“和谐”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熔铸和造就的精华和首要文化理念。“仁”或“仁爱”是儒家理想中的人格美和社会美的集中表现。唐君毅作为港台新儒彖代表人物之一,毕生以弘扬儒学及中国文化为使命。其人道主义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利用传统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调适人际关系,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价值,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日娜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77-1480
自汉代以来,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先秦文化的诸家中只有儒、道两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存在差异,而其思想又都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是以儒、道互补为其基本格局,而这种儒、道互补在魏晋时期的玄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儒、释、道”的鼎立对峙及其互动发展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的主流倾向。早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宗教就孕育了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基本主题和思维模式;三代以来神道观念逐渐向世俗社会和人文理性过渡,宗法性国家宗教的建立更深刻影响了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的发展演化。中国思想史上宗教与哲学的互动,源远流长,合流归一,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修·阿诺德作为文化研究的先辈。将文化视为美好的事物和心灵的反应,超越了传统上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他非常强调文化的和谐性、教育性和为社会所共享性,同时也强调要将通俗文化放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研究。“痞子文学”、“贺岁片”、“新写实主义”、“超女”、“选秀”、“学术超男”等名词描绘了中国近二三十年的大众文化发展的轨迹。本文将结合阿诺德的文化理论来探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表象和本质。  相似文献   

6.
徽州,产生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500年的徽商,也产生了影响中国思想千余年的理学,因而徽商具有“左儒右贾”“贾而好儒”的特征。儒家倡导的“礼”,理学宣扬的“三纲五常”是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的。宗法制度是贯穿中国社会的重要制度,它左右人们的行为准则,在徽商的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教派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之所以有着丰富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本文从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角度,来谈谈中国园林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特有的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分水岭。中国古代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亲”政策推行后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农业社会夫权的高度膨胀与扩张。中国古代妇女在“和亲”政策前后社会地位发展轨迹说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动因。她们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三教的宗教文化是我国宗教文化的主体。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都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而宗教又与名山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儒佛道与中国名山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月5日上午,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裁周伟火昆到访科技智囊杂志社,他饶有兴趣地观看墙壁上的“西方管理百年”展板,如数家珍地指点着其中的管理大师和他们的贡献,他有些不太满足地说:“要谈管理,应该把中国的孙子加进去。”周先生的一席话引出的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这一大话题。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管理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企业家并不知所谓的现代管理为何物,他们自然地倾向于本土文化中挖掘管理智慧。儒、佛、法、道,孙子兵法,乃至毛泽东思想,一律来者不拒地为我所用。应该说,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植于人们的脑海,既有其封闭落后的一面,又有其精华所在,是一种能够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的雄厚资源;开掘这笔社会财富的价值在于企业能否将小生产社会所遵循的和谐升华到社会大生产的新伦理之中。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作为大清王朝坚贞不二的儒臣,曾国藩能抛弃“天朝上国”盲目虚骄之情,从理学家藩篱中冲出来,放眼世界,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接纳近代西方先进文化,徐图自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两国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基础,“对西方挑战回应”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结构与文化观念嬗变的差别,使中国现代化道路具有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根本不同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在文化上不能以儒滨复兴为前提,只能以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以民族形式为形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根据,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根据。  相似文献   

13.
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领域内经常存在着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斗争,一条是革新、进步的,对科学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另一条是保守、倒退的,对科学发展则起着阻碍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就是这两条路线斗争的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西汉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法两家的斗争则是反动势力与进步势力之间的斗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儒法斗争也反映在古代天文学与气象学的发展上。一些在天文气象上有成就的著名人物,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政治上都同法家有着密切联系;那些站在儒家行列的顽固派,除了鼓吹“天命”的谬论外,有的敌视科学技术,有的盗窃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为他们的反动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内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5.
原儒墨     
(一)本篇所时论之问题 (二)论儒不必与殷民族有关 (三)殷周文化共同问题 (四)论儒之“古言服” (五)论儒与“商祝”。 (六)论周易 (七)论三年之长 (八)论殷民族有无“县记” (九)论孔子是否“舆殷商有一种密切之关系” (十)论儒之起原 (十一)论儒侠 (十二)墨家之起原 (十三)论儒侠之共同道德 (十四)论墨家与普通侠士不同之处 (十五)论儒家墨家之教义之社会的背景 一本篇所讨论之问题 民国十六年,我在燕京学报发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燕京学报第二期)在那篇论文里,我说:“本篇的主要意思,在於证明孔子果然未会制作成删正六经。即今…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史的悠久与丰富,在世界各国文化史中是罕见的.正因为它悠久、丰富,构成了中国文化史的复杂性;使古今一些学者对这一复杂体中的复杂关系缕析不清.如儒、释、道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然而,把儒当成一个宗教,与佛教、道教并列,不仅降格了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不伦不类.儒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始终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使用色彩的年代很早,色彩的种类也很丰富。但中国绘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走以色彩造型这条路,色彩在画面上更多的是表达社会文化观念。儒家的伦理象征色影响了中国人物的色彩发挥(主要是对人物服饰的影响),佛教与隋唐之际金碧辉煌的“院画”风格的形成有关系;到了宋元,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水墨渲淡为主的文人画风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并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从儒、佛、道的思想根源来探求中国传统绘画色彩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以“法治文化”劝其主要特征,东方社会则以“政治文化”为特征,中国的“政治文化”特征尤其突出。这两种文化各有其优缺点。当前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应在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性前提下,正视“政治文化”存在的缺陷,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设计潮流中的“中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把人类带入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当前中国的艺术设计领域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随着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艺术设计领域也逐步走向“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笔者认为,在现代设计潮流中,优秀的艺术设计创作者必须具备随潮流而动的“现代意识”以及功力深厚的传统“中国意识”。本文则是对现代设计潮流中的“中国意识”及相关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