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考虑北极星周日视运动过程中高度和方位随时间变化的对称性,采用临界表的形式减少内差次数,建立一个新的北极星方位和测者纬度改正量表,达到简化计算和优化表册的目的,该表只需一页A4纸大小,从篇幅上看是中文版《航海天文历》中同类表的1/4。是英文版《航海天文历》中同类表的1/3。而且其精度基本不变,满足观测北极星定位和测罗经差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 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的形成、壮大、发展,展示了在天象观测记录、历法编制、仪象制造、民间天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对外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特选公理杂字》作为古代的字书,又属于明代的"讼师秘本",保留了中国古代有关民间诉讼的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迁变,宋元以来江西之讼风以及民间社会中的法律生活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特选公理杂字》一书的出现并非历史上的个案,而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因,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辨析清楚《特选公理杂字》一书的渊源,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文科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在古代,人们靠眼睛观察天空,靠想象去分析.随着光学望远镜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科学也迅速发展.特别是航海事业发展,计算科学的进步,人们能准确地确定方位,计算天体的运动轨道和规律.人造卫星的上天,航天科学技术的成就,使天文科学进入了新的辉煌.对天体的深层认识与研究,使天体物理研究成为天文学的主流.随着航天科技和宇宙探测器的发展和成功研制,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将逐渐走进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王玉民 《科技智囊》2010,(10):80-85
<正>我国古代对"天文"是非常重视的,史书的《志》总是以《天文志》为开篇,类书也经常把"日、月、天文"放在最前面。明末清初时期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实不光"三代",在整个中国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贩夫  相似文献   

6.
北京东城建国门,矗立着一座巍峨的高台,台上陈列八件精致的铜制古天文仪器.这就是驰名世界的北京古观象台.登上高台,细看天文仪器,不禁使人心驰神往.想当年,我们祖先就是利用这些仪器纵览星月、现象授时、修订历法的.随背岁月的推移,这些仪器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史遗珍,而古观象台也成为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  相似文献   

7.
正万安罗盘是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的传统工艺品,因其诞生、生产地为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而得名。其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占卜,以及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据《休宁县志》载:"万安罗盘制作业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目  相似文献   

8.
张子信之前的历法家以五星和太阳的平均运动推算五星始见时刻,从隋代《皇极历》开始,历法家在设计五星定见算法时,逐渐考虑了五星和太阳的不均匀运动,在宋代的《崇天历》中,五星定见算法基本定型.梳理了中国古代五星定见算法的历史沿革,并根据五星定见算法的特征,以《皇极历》、《大衍历》和《崇天历》为关节点,将五星定见算法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古代歌唱艺术的发展、欧洲歌唱艺术的传入以及建国以后我国歌唱艺术的发展三个阶段,论述了我国歌唱艺术的渊源、发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词曲的发生、发展,无不受到民歌的影响,民间歌谣是古代韵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词产生的角度,从古代韵文向民歌学习的四次浪潮、词产生渊源的分类、词和音乐的关系、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等方面,说明民歌对古代词的形成是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11.
从天文三角形的基本公式出发,分析了英版《简明天体高度方位表》的造原原理和查算过程,给出了该表册的精度评定,从中也看出表册的方便程度,供航海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2.
试图从中国传统仪象的含义入手,并与西方古典传统的第谷天文仪器进行比较,探讨北京古观象台清代古天文仪器的来源。通过对《灵台仪象志》及第谷《新建天文仪器》的比较研究,可以肯定古台的清代仪象虽然假以"法象制器"的传统理念,但其确与欧洲第谷式的古典天文仪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清代仪象在引进西方度制的同时,应用中国传统的铸造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科学仪器研究倍受科学界关注。作为连接科研对象和科研工作者桥梁的科学仪器,一直被视为科学革命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1]。古代中国对天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而大型天文仪器对推动天文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天文仪器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管窥天”最早出自《庄子·秋水》篇,后人用“以管窥天,以锥测地”形容一个人见识很少,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早期的古代天学家正是用这样的管子来观测瞬息万变的天象的。“窥管”其实可以说是早期大型天文仪器的雏形。从“管”的演变加以考证和分析将更有利于我们理清古代天文仪器的发展脉络、了解其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宋代涌现出许多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政府制定的较为合理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的.从人事管理角度对这些制度作了初步探讨,并得出结论认为:政府通过采取民间征召、门荫补授、官员推荐、考试录用、临时差遣等较为完善和灵活的人事选拔任用制度,为天文机构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政府在对天文机构人员的考核升迁中比较注重官吏的实际技能,采用技能考核制度、技术成果评定制度等办法来决定官吏的升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吏在其位不谋其政、因循腐败的弊端;优厚的俸禄吸引和鼓励了官吏们投身于天文研究工作;健全的致仕制度保证了天文机构内研究人员队伍的不断更新和天文机构运转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综合性科普期刊的调查和对<天文爱好者>杂志读者调研的分析,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我国天文科普近年的发展.从1996-2003年,我国综合科普期刊中天文科普文章所占的比例从4.3%增加到12.4%.但另一方面,我国对天文感兴趣的群体数量仍然相对较少,大多数(62%)的天文爱好者认为自己身边对天文有兴趣的人很少.我国天文科普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6.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而且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徐霞客把地理研究与人文精神的探索融为一体,在考察中深入民间、不耻下问、抓住典型,根据亲身经历,于书中留下了大量古代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记载,为研究明代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该书的民俗记载,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风情旅游,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逸周书》和《左传》记载,东夷民族已有了以鸟名为官名的天文历法官员,《尚书·尧典》记载了当时的天文历法,能确定二分二至.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文为上述文献记载提供了证据,说明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对遗址的实际测量,发现了陶文的天文意义.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可追溯到5000a前,东夷民族天文学,是当时诸民族中较先进的天文学.  相似文献   

18.
1955年王栋教授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草原管理学教科书《草原管理学》,该书第七章介绍了由王栋教授领导的调查队于1952年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主要牧草的调查结果.其中根据蒙古语语音用汉字拼写的方式,记录了23个植物分类群的当地蒙古名称29个,并介绍了2种植物的民间利用知识.在初步考证和订正植物分类群的基础上,对该书记录的23个蒙古语植物命名词汇或植物民间名还原为传统蒙古文.同时应用植物资源学和民族植物学资料,对本书记录的芨芨草和野韭的民间利用知识进行了分析论证.尽管《草原管理学》所记载的蒙古民族植物学资料不是很丰富,但这是中国科学家通过实地调查最早记录和发表的关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蒙古族命名和利用当地野生植物传统知识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天文学产生较早,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文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历法、天文仪器、天文机构传入日本的情况,说明中日两国的天文学方面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日本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刘次沅著:《诸史天象记录考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月,39.4万字,580页,49元。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上古和三代,就有专门负责观测和记录天象的天文官员。秦汉以后的中央王朝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皇家天文机构,如汉代的太史局、唐代的司天台、清代的钦天监,等等。我国古代对天象观测非常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