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试论"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期的“乡土小说”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从经济形态之别和基本主题与题材转换,社会关系之别和基本场景与情节转换,价值体系之别和主要人物与主导风格转换这三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向“农村小说”转换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性爱意识、女性意识是“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婚恋小说表现的主要心理内容。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家认识的不同,二者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刚刚起步的“五四”时期的婚恋小说,自然是成功的喜悦中伴随着失误的苦痛;而沿着“五四”时期留下的轨迹,向着纵深方向发展的新时期的婚恋小说,在超越历史的同时,也有偏差与迷失。  相似文献   

3.
乡村世界和城市世界是沈从文小说的两大题材,乡村世界是作家理想中的“希腊小庙”,而与之相对的城市世界,在作家笔下呈现的是一片“灰色”沙漠,是毫无生机和活力的丑恶的生命形式。但执著于生命意义探寻的作家,在感性表层的背后,有着更为理性的清醒的认知。因此,这就使得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极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穆时英“都市体诗化小说”强化了小说的抒情功能,通过诗的意象的组合、色彩的字眼、诗的语言和修辞的技巧,使小说有一种忧郁感伤的色彩,为都市体诗化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风貌活跃在新文学初期的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显示出较为相同的群体风格,表现出共同的审美风范.本文从表现内容、悲剧风貌、地方色彩等方面论述了“乡土小说”的群体风格.同时探讨它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一直披誉为海明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整部小说中,所写的悲剧事件作者都作了预示。最为突出的是“雨”的预示。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刻意地贬抑了“历史时间”对小说动作和人物性格的渗透和介入.这种叙事方式,既不同于无时间性的古典叙事,也不同于将历史时间作为小说动作的本质推动力的现代叙事,他独自发展了一种充满反讽的叙事方式:通过贬低或取消历史时间,来激发人们拉开中国历史时间的热望.  相似文献   

9.
对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迷信”、“糟粕”,而应看到作品运媚超人力因素的写实价值。清代白话公案小说所反映的鬼神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在公案小说中表现鬼神因素,满足了大众的社会需要。作者(说书人)以鬼神世界来拟写人世,从而突出清代白话公案小说这一题材的独特的社会写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出现于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都以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作为表现题材,显示出关注社会人生的姿态.但在创作意图、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力度、美学品格等方面又存在着某些根本性差异,其突出表征便是“新写实小说”批判精神的丧失和启蒙意识的衰落.  相似文献   

11.
1921年《小说月报》以全新的内容和形式向旧文学宣战,它像一道巨大的分水岭将文学的"新"与"旧"截然分开。但是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汇下,新文学创作者不能立刻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并因概念不清而对小说文体产生认识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翻译起来似易实难。结合《名利场》中典型的人物话语成功译例,帮助译者正确认识文学作品中人物话语的前景化现象,并对其翻译策略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自传体小说《"天才"》是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的一部中期作品,其中流露出与他的早期作品如《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相似的自然主义特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的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人在生物本能的控制下无能为力等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和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论是诗学。小说理论发展较晚,主要体现在明清的小说评点中。金圣叹是其集大成者。他的小说理论,集中到一句话便是——“因文生事”,从而使小说从历史中彻底分离出来而独自成为一种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15.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其内容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关于散文,刘知几主张内容要“实录”、风格要简约,模拟古人以“貌异心同”为上;关于小说,刘知几就文言小说的分类、小说与史诗的关系、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小说的社会功能等万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其经历了从隐性显现到狂欢表演,最终走向正常表达的三个阶段。本文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7.
用功能文体学构建出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一个模式和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证明此模式应用于风格翻译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理论上,功能文体学的文体观非常全面(风格是前景化;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突出的功能当中;篇章是风格分析的单位等等),这有利于文学作品翻译者获得对原文风格更为充分的识别和理解,并通过在译文中做到功能对等而达到完美的风格对等。因此功能文体学是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研究的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理论基础,并能为风格分析和翻译提供一个实际可行的模式。三个例子是对理论分析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赋有特色的语言是一部小说获得成功的要素,为了在创作中构筑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家们竭力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在社会的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中寻找灵感,《何典》小说作者张南庄因创造性地运用方言俚语,为文学百花园又添一朵奇葩,为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庄子和屈原笔下都有仙游,但他们都是对传统的仙人和仙游进行了主观改造,由于各自体现其思想,故其仙游外在表现也不同:一者游于无穷,一者游于昆仑玄圃;一者独来独往,一者声势浩大;一者吸风引露,一者食不厌精。这使得二者仙游所展示的文学风格也有不同。归根结底,这些外在的区别都是其人生理想的区别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