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复叶耳蕨属分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叶耳蕨属是鳞毛蕨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属,在其近一个半世纪的研究历史中,它的拉丁属名经历了数次变更,属的形态界定逐步明确,尽管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本属概念已经得到广泛接受。文中评价了该属的主要的分类性状,其主要依据根状茎习性和叶柄基部鳞片特征,将本属分为4个组,并编制了分组检索表。过去,该属的种类描述相当混乱,文献中已经存在180多个种名,但估计种数约有近70个,绝大部分种类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和日本。本属的近期研究文献也以中国和日本为多,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和植物志的编写方面;日本学者对本属的研究则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今后应加强对中国和日本标本的比较研究,并运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逐步澄清种类的混乱,建立一个本属的自然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2.
复叶耳蕨属分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叶耳蕨属是鳞毛蕨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属,在其近一个半世纪的研究历史中,它的拉丁属名经历了数次变更,属的形态界定逐步明确,尽管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本属概念已经得到广泛接受。文中评价了该属的主要的分类性状,其主要依据根状茎习性和叶柄基部鳞片特征,将本属分为4个组,并编制了分组检索表。过去,该属的种类描述相当混乱,文献中已经存在180多个种名,但估计种数约有近70个,绝大部分种类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和日本。本属的近期研究文献也以中国和日本为多,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和植物志的编写方面;日本学者对本属的研究则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今后应加强对中国和日本标本的比较研究,并运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逐步澄清种类的混乱,建立一个本属的自然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3.
周厚高  黎桦 《贵州科学》1997,15(4):258-263
本文记载广西蕨类植物新记录种35个,其中中国及中国大陆新记录种6个。  相似文献   

4.
1 鳞毛蕨科耳蕨属Polystichum Roth in Rom.Arch,2(1):106.1799. 内蒙新记录属中华耳蕨P.sinense Christ Bull.Soc.Bot.France 52:Mere.1:30.1905;秦岭植物志2:158,图版40,图1~2,1974。——P.prescottianum var.sinense Christ Bull.Soc.Bot.Ital.289,1901。产阴山,生于山沟石缝中或林下岩石上。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中国特有种。标本: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西九峰,张惠光等6261、耐尔勒图5836;蛮汗山小坝沟,吴庆如81492 蹄盖蕨科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量植物标本的研究,对中国产菇蕨属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认为中国产的菇蕨属植物为17种并给出了各个种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及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贵州新纪录蕨类植物5种,隶属于4科5属,分别为:齿叶铁线蕨Adiantum dentatum A.H.Wang,F.G.Wang et F.W.Xing、三角叶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deltoideofrons Ching ex W.M.ChuS.G.Lu、狭叶对囊蕨Deparia longipes (Ching)Shinohara、轴鳞鳞毛蕨Dryopteris lepidorachis C.Chr.和武陵山复叶耳蕨Arachniodes wulingshanensis S.F.Wu。此外,作者还结合形态学和野外观察,推测武陵山复叶耳蕨为一自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松叶蕨科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观察了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2属 3种植物的孢子形态 ,即松叶蕨属(PsilotumSw .)中的 2个种 :P .nudum(L .)Beauv .和P .complanatumSw .,梅西蕨属 (TmesipterisBernh .)中的 1个种 :T .elongataDang .,为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和孢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增补报道了《河南植物志》中未记录的河南产茜草科植物1属、5种、5变种,其中1属(新耳草属Neanotis Lewis)2种(薄叶新耳草Neoatis hirsuta和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为河南分布新记录,订正了6个分类群的学名。  相似文献   

9.
山东区系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山东种子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11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我国耳草属植物的种类及地理分布和药用价值,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大量耳草属植物的标本进行鉴定、整理,同时参阅文献进行整理.结果:整理出分布于我国的69种耳草属植物(包括7个变种).结论:该属植物集中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可药用的有近20多种,产量大,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量植物标本的研究,对中国产蕗蕨属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认为中国产的蕗蕨属植物为17种并给出了各个种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及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植物长期生长在高盐、水淹的特殊环境中,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植物,是近年来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的重点.卤蕨属植物作为红树林植物中的唯一的蕨类属植物,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卤蕨属植物既有着与其他红树林植物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有着一般的蕨类植物不具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卤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该属植物的生物活性,以便进一步揭示它们的药用价值和开发红树林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3.
四川农田维管植物杂草分布区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记载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农田常见杂草中维管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农田杂草有维管植物81科332属651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外来入侵杂草48种.科的分布区类型分属5个类型4个变型,属的分布区类型隶属于15个类型11个变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温带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了本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为杂草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带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表现出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世界分布的科属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科属构成了四川农田杂草的主体;热带亚热带起源的植物较易入侵四川.  相似文献   

14.
罗来辉 《科技资讯》2006,(25):86-86
乌毛蕨属于乌毛蕨科乌毛蕨属,在南方特别是梅州地区广为分布,由于乌毛蕨具菜用、药用的功能,梅州地区一直有食用乌毛蕨的习惯,目前,乌毛蕨在梅州地区除食用以外,对这一宝贵的植物资源处于无序的利用状态,至今尚未很好开发利用,针对这一实际,提出乌毛蕨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们在雷公山区考察时,发现一节肢蕨属植物,经研究,系一新种,定名为贵州节肢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载云南产鳞毛蕨属边果鳞毛蕨组6种植物。文中列有检索表及每种的文献引证、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7.
王筱英  王培善 《贵州科学》1996,14(1):59-62,67
(按上文)45(44)t绿植物;根状茎上的鳞片厚,不透明-·--··5.粉背蔽属AICuritoptCriSFb45X绿植物;根状茎上的鳞片薄而半透明……………………80.薄鳞g属LeptolepidiumShingetS.K.Wu46(4)叶下面密生绒毛;抱于囊群仅幼时为多少反卷的叶边覆盖,成熟后无盖—…………………………………·103.隐囊蔽属NotholacnaR.Br.46叶下面无浓密的黄色绒毛;羹群盖明显……………………………………………4747(4)囊群盖不连续,彼此分离呈三角形或半圆形等—……………………………………·26.碎米废属ChcilosonaTroy.47羹群盖连续,线形,偶中断…  相似文献   

18.
假冷蕨属叶表皮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假冷蕨属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并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冷蕨属、蹄盖蕨属植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假冷蕨属和蹄盖蕨属植物上表皮细胞的垂周壁都有加厚,且多为波浪状;下表皮细胞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器类型也很接近.结合分子系统学的相关结论,我们建议把假冷蕨属归并到蹄盖蕨属中.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区野生地被植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长白山区属温带气候,野生地被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报道长白山区野生地被植物共有44科、110属、175种。其中宿根类:38科、87属、132种;球根类:8科、14属、20种;灌木类:8科、12属、16种;藤本类:1科、1属、1种。一、二年生类:5科、6属、6种。介绍了30种主要野生地被植物及野生地被植物在5个不同景观带的分布情况,提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MCI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对半育耳蕨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MS、NMR)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从半育耳蕨体积分数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2R, 3R-3, 5, 6, 7, 8,4′-hexahydroxyflavane(1)、(-)-表儿茶素(2)、(+)-epicatechin(3)、arachniodesin A(4)、4β-carboxymethyl-(-)-epicatechin methyl ester(5)、eriodictyol(6)、daucosterol(7)、3, 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8)、圣草酚7-O-β-D-(6′-甲酯基)-吡喃葡萄糖醛酸苷(9)、圣草酚7-O-β-D-(6′-乙酯基)-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耳蕨属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5和6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_(50)分别为(26.2±1.9)、(32.6±2.5)和(51.5±3.5)μ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