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爽 《长春大学学报》2010,(12):93-94,116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将产业、教学与科研三方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本文从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11):1923-1927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产学研合作的产出三方面构建了一个由3个二级指标、15个量化指标组成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产学研合作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产学研合作绩效最好,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结合绩效较差;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从东向西的梯次差异,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和我国经济空间布局基本一致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构建的本质是合作关系的形成和稳定,以嵌入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嵌入性层次解构,建立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影响因素的"认知嵌入-组织嵌入-社会嵌入"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构建模型。从认知、组织和社会三个层次分析创新网络构建的路径,认知嵌入、组织嵌入和社会嵌入对合作关系的构建具有直接影响,且三种嵌入可以通过合作行为和信任间接影响合作关系形成和稳定,重复性合作行为及信任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关系构建,三种嵌入性之间存在交叉影响,共同作用于合作关系形成。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天津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问题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学及科研院所、产业、政府之间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研究,特别是从利益演化机制与模式的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机理,对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领域研究的探索,促进全国和天津周边地区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滨海新区建设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州科教城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构建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为我国高校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和企业招才引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伟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8):162-164
概述了我国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及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而阐明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能够更有效地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与重新整合创新要素,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推进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科学管理研究》2016,(2):117-120
以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的"合作计划"为例,考察国家科学资助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路径及其运行特征,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了政策分析。ARC主要通过机构、项目、科研环境和产业导向等4个方面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机制运行方面形成了重视制度保障、强调产业发展导向、加强科研基础建设和进行高强度、连续性的资助。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西安工程大学"5+X"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提出将CDIO大工程理念引入本科教育,设计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实践,给出了实施产学研合作CDIO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
构建政产学研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合作、学校的服务。在建立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机制中,政府起着引导作用,企业扮演着主导作用,学校起着主体作用。文章阐述了运用产学研合作理念及运行实践,创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提升我国科技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从产学研合作三螺旋模型及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出发,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面临的环境,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产学研合作战略规划。最后,在分析政府、大学及科研单位、企业等产学研合作主体情况的基础上,认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实现我国产学研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的环保产业做了论述,从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具体层面在政策、行业发展等方面对环保产业做了细致分析。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得出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仍然停留在低水平阶段,联合实体这种高级合作形式数量少,并且成功率比较低。从产、学、研共生性理论出发,从高等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构建产、学、研共生性问题新思路---创建产学研共生环境: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高校技术成果转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共生模式,提高质参量兼容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换,迎合知识型经济发展对产、学、研合作方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太原市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更新科研观念、选择适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并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太原市中小企业产学研良性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战略调整新时期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红梅 《贵州科学》2007,25(Z1):344-348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更是当前深化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是我国企业在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中应对挑战和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企业主导型模式的运行机制、问题及原因入手,分析了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典型模式,并为政府主管部门及企业主体提供了有意义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专利是产业创新的风向标,也是彰显企业创新能力的显示器.生态修复作为环保行业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国土生态修复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中国2001-2019年生态修复专利数据,探析我国生态修复专利产业布局、网络合作特征及技术创新演进趋势,以期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专利计量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①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且尚未走进技术驱动阶段,提升跨区域合作效应、增强产学研合作及提升产业链延伸增值成为重要实现方式;②生态修复技术主题演进与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植被栽培是专利申请热点;③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融合改进,有效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要趋势.研究结论:加快生态修复专利市场化转换,推动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产业转型,需以优化专利产业布局、推动企业作为专利主体的产学研转化为重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再走传统产业发展的道路,当前迫切需要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实现从基于企业技术需求到基于产业技术需求、从点对点分散式合作到网络集成式合作、从知识技术的单向转移到双向互动、从契约式合作到一体化合作是新时期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日本VLSI产业技术联盟的经验表明,构建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必须科学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力、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新兴产业网络以及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市场培育。  相似文献   

17.
原创动漫人才的匮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高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模式则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合作模式包括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研发中心、项目联合模式等。产学研合作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科研资源的流动机制,注重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建立产学研合作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为教育界所认知,国家教育部在对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标准中,把"产学研"结合列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作为应用型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加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优势学科为着力点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总结了长江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经验,提出了通过“三个创新”构建跨学科的产学研创新团队、造就一流的学术大师的人才强校战略,同时提出了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构建“四个平台”、“两种机制”、“两种模式”,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地方工科院校以服务型开放办学为定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中的三个载体、四个服务、五个重点和六个合作等内容,在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工程学科实学水平。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通过培育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学科,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催生、发展农副产品生化制造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促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实现院校和地方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