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应力张拉施工技术是弦支穹顶结构建造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预应力拉索张拉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成型状态。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宣城市体育馆弦支穹顶结构施工过程进行了全过程模拟分析,并用频率法对拉索张拉施工过程中的索力进行了跟踪监测,然后将有限元模拟得到的索力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张拉完毕后建立的拉索有效预应力实测值与计算值较吻合,采取的张拉施工方案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结构设计、施工中引起预应力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并对目前桥梁结构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按“极限承载能力”进行设计提出了设计与施工统一性的观点,可供工程技术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来说,预应力孔道的偏差系数k和预应力筋孔壁的摩擦系数μ的实际值与设计值往往会有偏差,这对施工和施工控制都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对预应力摩阻损失进行现场测试.结合桥梁工程现场摩阻试验对孔道摩阻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施工水平下,摩阻系数的实际值与设计值相比偏大,这一结论可供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程彦 《工程与建设》2012,26(4):554-556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桥采用悬臂法施工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使得桥梁结构各施工阶段的内力与线形偏离设计值,因而很有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该文以某大桥为背景,介绍悬臂浇筑PC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监控是施工中的核心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监控调整桥梁结构的线型和内力达到预期的设计值,确保桥梁结构的施工安全。文章重点介绍了跨沪杭桥的施工监控特点。  相似文献   

6.
分析预应力张拉模式及等效荷载对框架结构的内力影响 ,非预应力筋的设计问题、预应力筋穿设及砼浇注阶段注意问题、工程施工中张拉控制方法及预应力损失施工计算分析 ,预应力的测试结果及张拉参数调整。高层结构预应力的理论计算与其实际预应力建立值受力状态间有一定的偏差 ,只有结合测试搞好复杂部位预应力分析 ,才能搞好预应力施工技术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模拟大跨度弦支穹顶预应力施工过程,建立符合实际施工顺序的结构施工初始态,对预应力施工过程的力学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工程实践,总结了大跨度弦支穹顶预应力施工过程的特点,分析了状态变量叠加法、反分析法、生死单元法在其应用上的不足.结合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凝练了基于等效预张力的预应力施工过程正算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步骤.以常州体育馆钢屋盖工程为算例,验证了正算法用于预应力施工过程力学分析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最后指出,基于等效预张力的正算法预应力施工过程力学分析,综合考虑了支撑与刚构的非线性接触、索力的相互影响、施工临时结构体系的转换、结构几何非线性等施工多因素耦合效应,能够准确跟踪结构在各施工阶段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及使用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应力施工质量的可靠性。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除了锚固系统本身的质量外,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预应力的大小,因此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为确保可靠准确,将张拉伸长值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校验应力的方法。本文通过详细的阐述相关计算与施工工艺,并结合工程实践介绍预应力梁的施工技术控制。  相似文献   

9.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用于大跨度房屋结构日益增多,由于预应力技术的采用,其施工受力特点变得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复杂,考虑施工过程对结构的受力影响,对无粘结预应力框架结构进行力学分析,设计时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弯桥预应力摩阻损失,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的方法,从规范中预应力摩阻损失公式出发,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预应力摩阻试验和试验梁的锚具变形预应力损失试验,并采用公路桥梁结构分析软件DR.Bridge,对实际工程进行了实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所测数据推算得出的k值与规范值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施工因素对管道偏差系数影响很大;实测值接近于根据实测推算μ值、k值所得的模型值,进一步说明实测值可靠,μ和k值能够很好的反映当前管道的摩阻及偏差状况.分析所得结论对弯桥的设计、监控、施工、养护等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锚索是高边坡锚固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施工质量尤为重要。在实际施工中,预应力锚索的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偏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或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是评定锚索施工质量的项目之一。本文主要对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过程当中,桥梁结构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实际状态很难与设计值完全吻合,再加上无支架施工本身就具有较大的难度,这更是给施工过程中的桥梁结构带来更为复杂的应力变化和位移变化影响。针对于这样一种状况,想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保障桥梁的施工质量和建设安全,并保证桥梁建成以后尽可能和设计状态一致,我们就需要对桥梁施工过程进行不可或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甘肃省某在建高速公路小角度斜跨红崖河大桥为例,在常规桥墩严重阻水,不满足行洪要求的情况下,提出了三柱式预应力盖梁的设计思路,对拟定盖梁的设计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采用MIDAS/Civil对计算要点进行了着重分析,验证了13.5m三柱式预应力盖梁方案技术安全可行,并建议宜控制跨中正弯矩区混凝土最小应力大于0.5Mpa,各截面抗弯承载力富余值大于15%,以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另外,结合现场施工反馈,为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预应力束断丝,应同时计算张拉控制力0.75ftk和0.7ftk两种工况下的结构受力情况。文章为类似工程提供了设计新思路,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朱光业 《科技信息》2011,(1):288-289
桥梁预应力施工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所以伸长值的计算及锚下应力的控制就相当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施工过程,通过对后张法预应力预制箱梁中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的计算及实际操作中锚下应力的准确控制.总结出一套较适用于现场施工的使锚下应力准确达到设计应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桥梁的设计主要针对运营阶段荷载,而施工过程中结构可能承受不利的施工荷载.为避免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应用FINA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桥墩进行非线性分析.重点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盖梁上侧及其与钢筋混凝土墩柱结合处的受力状态.首先建立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然后分析结构在张拉预应力钢筋、承受较大偏心施工荷载、承受竣工阶段荷载时的受力状态,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可以采取的措施,将采取措施前后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梁柱结合处会出现裂缝,拟采取的措施可有效避免混凝土开裂,从而为桥梁施工工艺的选取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国内首个百米级复合式索穹顶结构为研究对象,分为环梁及拉索的尺寸误差控制、结构安装成型先后顺序、预应力施加方法及张拉批次、施工过程控制与模拟4个方面研究了该工程的施工技术,重点分析了环梁和拉索不同大小的误差量对索穹顶内力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外脊索和外斜索做成可调索的方式可以消除外环梁施工误差的影响;通过调整拉索现场摆放位置可以减小下料随机误差对索穹顶内力的改变.采用分部提升整体张拉法,避免了构件产生较大位移;分级分批的预应力张拉方式,可以保证施工成型后索力值与设计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有效监测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短期预应力损失大小是评估整个预应力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基于对现有预应力损失监测难题及预应力损失计算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光纤光栅自感知钢绞线短期预应力损失的监测技术。基于此技术,有效监测了直线及曲线孔道梁的短期预应力损失,并与应变片监测值及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监测结果表明:直线孔道梁短期预应力损失率约10% ,曲线孔道梁短期预应力损失约24% ;对比理论计算值,应变片的误差最大接近10.01%,且同一测点处不同应变片最大差值接近10%,数据离散型较大,而光纤光栅监测到的梁内最终有效应力误差最大仅为4.60%,且在监测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监测性能,可见光纤光栅传感器相比电阻应变片更适合体内预应力监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及施工特点。着重介绍了混凝土模板的设计与施工、预应力筋铺设定位、混凝土施工、张拉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丽艳  计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4):816-818,824
结合巨浪牧场文体活动中心局部楼盖方案设计,给出了井子梁楼盖结构、预应力主梁楼盖结构和预应力梁板楼盖结构三种方案和具体设计过程,进行了三种方案室内净高、工程造价和施工工期分析,给出具体的数据对比,建议结构设计者选取预应力主梁楼盖结构体系,初步设计为建筑方案的提出提供有力支持,可缩短建筑和结构之间的反复协调与修改,同时可为同类工程的方案选取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连续梁桥的日照温差效应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不可忽视。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效应问题,本文在某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对箱梁结构进行了现场的24小时温度观测。然后,结合实测的温度应力值,与采用各国桥梁规范中5种不同的温度梯度模式下的有限元计算分析值进行对比,得出有益于温度效应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