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观点,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体和社会关系辩证分析,论述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必要性、可行性,认为高科技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全新的社会背景而实现了新的转换: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绝对不能掩盖、取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个体性;并讨论了高科技时代个体和社会关系重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仅靠政府和公益组织难以解决。社会企业为可持续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契机,然而目前中国社会企业普遍存在绩效不佳问题。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提出社会关系为社会企业带来资源以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对社会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市场信息管理能力帮助社会企业收集整合各方信息,提升社会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增强社会关系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作用。对198家社会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关系对社会企业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市场信息管理能力在社会关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社会关系对社会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并为社会企业提高绩效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3.
传统农民在失去耕地、宅基地之后,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到社会领域,对传统的社会关系产生冲击并使之具备了新的特性。社会关系的特性决定了社会交往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关系的变迁意味着传统的社会交往也将发生改变。一旦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需求无法从社会交往中得到满足,就会引发他们的社会适应问题。本文基于山东省泗水县潘家庄村的调查,指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水平:当地政府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创造互动交往机会;要在全社会开展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活动,使之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失地农民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看待身份转换以及文化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量一直是置于社区这个特定场域内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带来社会全方位的变化,社区这一具有居民生活基本单元和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双重性质的特定场域的结构性情境发生根本改变,利益结构、权力结构和文化结构均发生转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随之进入一种不稳定的博弈状况:国家权力的基层运作机制从刚性的直接管控转向柔性的间接调控;回应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改变,社会力量对国家权力的态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依附,双方形成一种非平等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反腐中的重要作用,粗略回顾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反腐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指出应积极培育发展健康的社会组织,为有效反腐奠定社会基础;把社会组织纳入到反腐体系中,为社会组织发挥反腐重要作用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6.
知识整合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构成,知识整合能力是组织在社会互动关系和组织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并形成新知识的能力,其关系到组织研发和产品创新绩效。关系原型(relational archetype)是用于描述组织社会资本的特征,在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中,不同特征的社会资本会影响组织知识整合能力的形成。提出一个概念模型,探讨两种关系原型(创业型社会关系和合作型社会关系)如何通过影响组织学习过程,进而影响组织知识整合能力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起决定作用,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变革,是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力和威望的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4方面论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郑健蓉,董建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形式存在的。它的发展、变化、进步,一方面改变了整个社会面貌,影响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另一方面,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面临新的挑战。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方式的改变要求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企业信息沟通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改变,而人的需求变化则要求组织结构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任务,在水资源保护机制的建设中不仅要实现水资源保护组织的建立与完善、水资源保护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以及水资源保护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同时要重视水资源保护文化机制的建立。本文对水资源保护文化机制的内容作出了阐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水资源保护文化机制的全面建设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革命是由科学理论与方法以及重大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科学技术的飞跃性质变,通过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的面貌与发展方向,而且有力推动了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革新和生产组织创新,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革.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但科技革命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双重的作用.本文在介绍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由其带来的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影响,探讨了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地促进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发展具有技术传统和精神传统,而且形成了社会建制.技术也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科技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注重人文关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在本质上验证了科技的工具理性功能,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客观的证明了单向度的工具理性对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问题。突破工具理性的霸势,回归科技价值理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对科技功能的迫切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整合科技的两种理性功能,调整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健康效应,才能达到科技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的研究开发机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TP计划作为美国政府资助的R&D计划,有效地促进了美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介绍了美国ATP计划研究开发的战略定位和组织模式,分析了ATP计划研究开发的运作机制。ATP计划的研究开发机制对我国国家科技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形态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而我国传统控制型科技管理已无法满足科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科技资源配置与运行机制,促进从控制型科技管理体系向监督型管理体系转变是发展的必然。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科技发展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因此应以科技发展权为全新理念内核,以科技与社会双重互构关系为基础,整合与创新政府科技管理体系中的客观结构、主观结构与价值结构,从而建构全新的生态型政府科技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几次转变,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基本理念是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比较粗放,科技的发展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局限性,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系统的分析总结自上世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变迁和动因,并分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路与传统模式的变化,最后提出新世纪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科技带动了社会高速发展,却也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和统治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窒息了人们的创造精神。积极思考科技异化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和抑制科技异化及确保科技安全的思路与方法,澄清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困惑,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加速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彰显科技内含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也有助于完善国家现代安全文化体系,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其重要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首先是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制度层次发生作用,最后对文化的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我们应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使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本质、价值基准及其人文价值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应当成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就要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是在批判技术决定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赋予社会的因素在技术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惠关系,从而避免了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的片面性与极端性,更接近与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客观情况。从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中以及技术的选择和技术创新等层面,分析了SST语境中的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