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方管理文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企业管理文化概念以及中西方管理文化的形成及其差异,通过中西方管理文化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指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按照西方管理来运作”的认识的不合理性,得出“中国管理文化并不会被西方管理文化所取代”的结论,并借助海尔企业文化案例,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5日上午,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裁周伟火昆到访科技智囊杂志社,他饶有兴趣地观看墙壁上的“西方管理百年”展板,如数家珍地指点着其中的管理大师和他们的贡献,他有些不太满足地说:“要谈管理,应该把中国的孙子加进去。”周先生的一席话引出的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这一大话题。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管理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国企业家并不知所谓的现代管理为何物,他们自然地倾向于本土文化中挖掘管理智慧。儒、佛、法、道,孙子兵法,乃至毛泽东思想,一律来者不拒地为我所用。应该说,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植于人们的脑海,既有其封闭落后的一面,又有其精华所在,是一种能够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的雄厚资源;开掘这笔社会财富的价值在于企业能否将小生产社会所遵循的和谐升华到社会大生产的新伦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参与管理”的理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管理”是现代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它是现代生产和经营的复杂性的必要要求。笔者认为,“参与管理”的理念表现在四个方面;企业各个展次的员都真正地参考与到管理过程中来;“参与管理”的灵魂是效益与发展;“参与管理”是一种管理民主;“参与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再次投资。  相似文献   

4.
在轻工行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痼疾”已成为发展的严重障碍。要想将其彻底铲除,就要依靠信息化这剂“良药”,完成管理创新的嬗变,实现“中国创造”这一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领导风格是管理用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手段”。企业“目标”是顾客满意及合理利润,其风格之选择,以能实现目标为最终目的,不可以手段为目标,不可本末倒置。所谓领导风格之选择,应因管理之性格能力,因下属之性格能力,因产品行业特性差异,因工作目标之明确与否,因相处远近之不同,因时间古今之不一,而异其趣,即所谓“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物”之五因而异。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企业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代科技进步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国际化趋势以及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现实,在分析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系统的初步框架,并进一步指出学术界应扎扎实实地去做一些基础的理论研究工作,企业界应重视并开展“建脑工程“,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知识源。  相似文献   

7.
“短板”并不意味着“死穴”,但有可能成为“瓶颈”。在研发管理成为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的时候,研发流程管理也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研发绩效的“短板”与“瓶颈”。按照高绩效研发管理流程的普遍规则与要求重塑与优化企业研发流程,成为提高其研发绩效的有效路径,也成为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有益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方现代管理出现向传统管理挑战的倾向,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本文从企业人才管理的内涵、本质和层面上分析.探索企业人才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蒋彬 《科技智囊》2013,(6):I0044-I0045
随着全球经济下滑,顾客的购买力在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总得要想办法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又是错综复杂的,于是,中国企业选购管理咨询的需求又开始高涨。“如何选购到称心如意的管理咨询”是摆在老板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管理”“关乎”“思维思维”决定“生存”!在挑战和机遇中中国的制造企业们要学会引用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各种手段进行发展与变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他从小逃学.因为数学老师浪费他的生命。他出生香港.但他认定自己一辈子都会在中国内地.包括失业。他很少出现在办公室,他只做自己应该做而员工做不了的事情。他向他的加拿大老板要“田”.以便他种豆子做臭豆腐,“因为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张乃军 《科技潮》2003,(12):30-31
王璞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技术工作,是以知识储备和脑细胞为操作工具的“管理技术”。“市场经济让中国出现了两个新生事物,一个是MBA,一个就是管理咨询。”王璞认为,随着企业对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已经从专家教授咨询、点子大师出主意的时代发展到有品牌的管理咨询公司统领行业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科技智囊》2005,(2):5-5
为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以期帮助中国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料技智囊》杂志在推出“中国式管理”专辑之后将在2005年特辟专栏,每期连续报道有关“中国式管理”的相关内容。具体报道内容拟订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孙景华 《科技智囊》2005,(11):68-70
企业竞争凭组织“效率”还是“凝聚力”“效率”是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永恒的主题。百年西方企业管理认为是理性竞争催生出了效率管理,分工成为了实现效率的基本方法;但是,在百年中国传统商业管理的沿承中,却一直没有出现“效率”的概念,甚至于不知道“效率”为何物!而是将积极奉献、动员会战、人海战术等方法产生的结果,想当然地看作了所谓的“效率”实现后带来的成果。因此,当现代企业组织不断挖掘组织功能,并以标准化、流程化、职业化的组织复制方式追求“效率”时,中国传统商业管理却在进行着价值观统一的教育,并期待着以强大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5.
李豫 《今日科技》2001,(9):27-28
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是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彼得·德鲁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互联网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迅速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利器。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他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积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一般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漫长的经营策略,带给企业的好处为:一、创造企业新竞争价值;二、增加企业利润;三、降低企业成本;四、提高企业效率;五、建立企业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沛丰 《科技信息》2010,(17):J0351-J0351
百川纸业自2003年2月建成投产以来,作为一家新建造纸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公司积极推行“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使公司利润持续递增.资产规模逐步壮大,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质量信誉“AA”级企业、客户满意的“十佳造纸企业”、“中国著名品牌”,主导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  相似文献   

17.
近一段时间,世界级的管理大师们纷纷来到中国,其中以杰克·韦尔奇和迈克尔·波特最为抢眼。前者通过执掌GE二十年的骄人战绩,博得在全球商界的盛望,被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公司领导”,而后者则通过在哈佛商学院十余年的潜心研究,以“竞争战略”的管理思想指导着无数企业战略的实施。他们的登场,招来了众多中国企业家、著名学者专家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当然,数百家媒体的跟踪报道也必不可少。在这里,我不想揣测这些活动的“商务传播价值”,只想看看在这一场场与高手的“顶级智慧交锋”中,中国管理精英们的真实功力。老实说,有些失望。在众多…  相似文献   

18.
借鉴国际著名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经验,从加入WTO以后的中国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数字化管理。论述了中国企业以互联网为工具,借助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优化企业管理,并通过信息管理及资源共享等虚拟企业管理方式,达到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谋求企业在市场中的管理优势和竞争优势,使企业与合作伙伴在市场中形成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企业TQM的成功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杭州科技》2001,(3):22-23
⒈ TQM的含义 最早提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的是费根堡姆,他给全面质量管理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我国的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根据本国企业的实践与特点,又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TQM定义。综合这些质量管理专家的思想精髓,我们认为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品质经营。它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  相似文献   

20.
“零”,完美无缺,碧玉无瑕。把“零”引入企业管理,则要求一切不利于经营管理的负效应趋于“零”.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零”可谓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一直是企业界追求的目标.又是“高难动作”,令不少企业“叹为观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零”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正激发出崭新的活力,企业管理正在向极限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