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搞好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高校开展绿色教育,是全面提高即将成为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高校绿色教育的定位、目标,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绿色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创建"绿色班级"的目的是将让环保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有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的高级人才. 提高环境意识的意义在于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环境意识要从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责任感教育和自觉参与环保教育几个方面进行. 本文对高校创建绿色班级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广泛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 能够使"专业性"环境教育转向"素质型"环境教育, 使高校成为培养绿色高级人才的摇篮和走向"绿色文明"的先导.  相似文献   

3.
创建"绿色班级"的目的是将让环保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有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的高级人才.提高环境意识的意义在于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环境意识要从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责任感教育和自觉参与环保教育几个方面进行.本文对高校创建绿色班级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广泛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能够使"专业性"环境教育转向"素质型"环境教育,使高校成为培养绿色高级人才的摇篮和走向"绿色文明"的先导.  相似文献   

4.
范玲俐  焦锡岩 《科技信息》2011,(26):171-17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保障。并且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承担着引领生态文明风尚,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责任。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分别从树立生态化意识,推进生态化教育,倡导生态化管理,营造生态化校园四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态文化建设,提出高校将生态意识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理念,建设绿色、生态、人文的“美丽大学”。  相似文献   

7.
依据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校""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联盟"的建设经验,结合"生态环保、绿色生产、循环利用"技术,设计论证"由生态学环境学专家参与规划设计、有人工生态群落代表性、生态文明特征比较明显、建设基础较好、有自身特色和知识产权、接待能力较强、易与被接受和普及推广"的示范工程,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动美丽泉州建设。从社会发展角度选取有生态文明代表性、引导性,同时具有示范、教育双重功能的试点,以典型引领提高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质量。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阐述了高校绿色校园的主要内涵以及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并基于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目前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探讨了进一步建设绿色校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道德教育被称为灵魂教育,能促使生态得以良性发展。生态道德教育分为多学科模式和跨学科模式,在高校的文学教育中,可以从生态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反生态思想进行批判,帮助学生认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挖掘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文学教学中补充现代生态文学作品,重视生态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还是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而高校是孕育国家新生力量的地方,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主力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石家庄市各高校开展调查,了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学生组织以其在高校中的特殊地位,成为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组织机构。通过学生组织功能的发挥,提高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意识,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念作指引,帮助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步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绿色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和图书馆实施绿色教育的优势,阐明了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绿色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校生态德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一种生态德育的创新模式,环保社团有助于社团形成团队合作、核心竞争力及和谐文化建构等方面的发展理念,进而实现社团富有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绿原子"环保社团在实践生态德育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握生态德育实践方向、培育社员生态德育立项理念、加强社团团队组织建设、寻求各方面支持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严峻的环境危机下当代大学生薄弱的环保意识充分说明高等院校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紧迫性。根据当前构建绿色大学的必要性,结合我国大学生态环保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活动载体,开展环保方面的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同时,时刻重视把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加强和巩固了教学效果,增强了环保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最后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大学四年的生态伦理教育,环保社团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能够形成他们自己的环保素养。学生再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综合实践,达到环保意识的知行统一。通过这些创新实践的尝试,能够为最终实现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主题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英雄主题、革命主题和民族主题的必要补充,它使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更加完善化;绿色主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读,是对中华传统智慧的光大,是对当代生存现状的警思,它使爱国主义在理论上更加深刻化:环境为人所共有,供人所共享,理应被人所共护,绿色主题具有践行性,它使爱国主义在作用上更加实效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教育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高职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生态环境教育,热心挖掘生态教育素材,潜心选择生态教育话题,精心设计生态教育活动,尝试开展生态教育研究性学习,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创建"绿色大学"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与责任。后勤部门在绿色大学创建中具有独特的环境教育优势与绿色服务功能,但存在着"对绿色大学认识片面,绿色服务观念淡薄;绿色科技意识欠缺,资源浪费严重;垃圾量大,校园环境污染突出"等新问题。为此,在创建"绿色大学"过程中,后勤部门要积极开展绿色教育,倡导后勤绿色服务;同时要研究与应用绿色科技,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全国生态环境最敏感和脆弱的四川民族地区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绿色教育,创建民族地区双语绿色学校。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类模式双语绿色学校”和“二类模式双语绿色学校”的概念,并对这二类模式学校的评价体系作了研究。只有创建双语绿色学校,才能构建民族地区绿色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建设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实现民族地区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生态绿当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韩江流域为例,利用1986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度量指标.引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测算出流域区县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区域总绿当量.以此衡量生态环境情况。结果表明:1)1986-2006年,韩江流域及各区县生态绿当量均有所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2)生态绿当量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具有涵义明确、计算简单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为高校环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及环境教育的发展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对于高等院校环境教育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了普及环境课程,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课程内容注重实务,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可实施性;推行大学生环境资质认证制度,推进环境资质的制度化建设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科技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善的重要支撑。回顾了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生态环境科技的特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绿色工程创新等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效;指出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卡脖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研发,对整体性和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环境科技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生物、分子等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研究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