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蕴含丰富的环境伦理规范,主要表现为"护生戒杀"、"守道而行"、"珍惜资源"三个方面。它成为道教环境伦理思想的典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环境伦理实践品性,值得现代环境伦理借鉴。  相似文献   

2.
肖思思  刘宏  张九如 《科技信息》2011,(35):52-53,62
人类已跨入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正汹涌地激荡着世界的各个角落。新世纪高校的环境教育事业在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如何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使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道德素质进一步的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伦理与环境伦理教育的基本内涵,接着阐述了新世纪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基于此提出提高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实效的方法和途径,期望能够促使高校环境伦理道德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对动物实验课程开设所持态度及学校动物伦理意识的教育现状,探讨解决护生动物实验相关心理困惑的方法。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我院护生关于动物实验课程开设所持态度及动物伦理意识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护生对动物实验课程的开设持支持态度,并认为动物实验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其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动物伦理意识有待加强。结论: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对动物实验持支持态度。学校应加强动物实验伦理教育,提高学生对动物实验的整体认识与了解,帮助护生解决对动物实验存在的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建设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与社会公民生态意识的形成状态密切相关。探讨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文化、伦理、制度、教育等维度,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自觉,既有利于为社会培育生态素质全面与人格健全的应用型人才,也有利于创建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5.
创建"绿色班级"的目的是将让环保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有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的高级人才. 提高环境意识的意义在于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环境意识要从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责任感教育和自觉参与环保教育几个方面进行. 本文对高校创建绿色班级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广泛开展绿色班级创建活动, 能够使"专业性"环境教育转向"素质型"环境教育, 使高校成为培养绿色高级人才的摇篮和走向"绿色文明"的先导.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环境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爱华 《科技信息》2010,(31):I0103-I0103,I0417
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文明形态,在通往生态文明的进程中,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承担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在观念上、教学指导思想上、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从学校环境建设、课程改革、组建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近一个世纪以来,伦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从“人一社会”关系延伸至“人一自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人一自然”观,结合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明确指出“人一自然”观是环境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培养环境意识的核心是树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观念;生态伦理学应该在人与自然谁为生态伦理之中心的问题上加强研究,以便为环境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美丽首府不仅包含有外在的自然之美,而且更具有内在的精神之美。建设环境美、社会美及人之美的内在统一的美丽首府呼唤环境伦理的构建与应用,这是加快内蒙古首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首府建设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改善首府市民环境伦理意识缺位的必要途径。内蒙古美丽首府建设中环境伦理的构建与应用既是环境伦理价值观的构建,更是环境伦理实践制度机制的建设,但最终还要落实在环境伦理的客观应用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环境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新目标,加强全民环境教育,逐步建立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参与监督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教育是参与生态重建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条件,环境意识是测评环境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中级水平,仍属于浅层环境意识,此外。本文从社会环保宣传教育、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思想以及增强环境教育实效性等角度阐述西部农村环境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观是生态伦理的价值核心,生态伦理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伦理道德侧面的外化形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支撑。生态伦理的价值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可持续是关键,所以生态伦理不仅要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而且要培养人们尊重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方式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优化环境的持续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深入了解本科护生实习前后护理伦理认知现状,为进一步制定策略,提升本科护生护理伦理认知能力。选取某校2014级本科1~6班279名实习护生,对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用半结构式访谈研究,了解本科护生对护理伦理认知教育的建议。本科护生在实习前后护理伦理基础知识方面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前后护生对临床伦理认知方面认同度有所改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护生实习前具有一定的护理伦理认知能力,实习后护理伦理认知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侯鹏高 《科技信息》2011,(20):I0013-I0013
本文分析了目前护生的情况,针对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护生教育管理要抓好护生的家庭教育、校内教育、社会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五位一体,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5.
赵金霞 《科技信息》2010,(4):211-212
生态伦理教育是当前社会重要的德育教育和环境教育,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高职德育与时俱进和个体良性发展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和思想道德教育、学科教学、学术研究以及职业实践职业训练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波兰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轻人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的环境生态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的环境意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与国外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比较,分析差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环境教育,更好地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与波兰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同学们对参加环保活动的意向和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大类。社会环境在道德环境中占主要地位,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或精神)环境,国际环境和历史环境。环境可以改变人,改变人的思想道德面貌。实践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纽带,人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环境。对自然环境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力宣传和弘扬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各类典型,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做好对环境破坏者的感化和教育工作。要下决心改变目前学术界重环境伦理、轻伦理环境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态度、知识和行为等方面了解目前中学环境教育的效果以及现阶段环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果显示,目前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环境教育氛围,家长未能成为学生环境教育的主讲教师,学生没有普遍形成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为此提出了确立"绿色学校"的建设目标、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体系、积极开展活动性环境教育实践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巳跨入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正汹涌地激荡着世界的各个角落,新世纪的环保事业在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如何协调有效地发展,使广大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地提高,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必要性的迫切性,接着论述了新世纪环境教育的内容应侧重以下方面:⑴从保护生物多样性来加强环境教育;⑵以生态伦理的培育来加强环境教育;⑶从环境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观来加强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20.
通过基于知识本体的反思方法,在明确生态和环境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不仅要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公平实质上是谈论人对待生态与环境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且更要发掘这种正确观点背后的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哲学反思方法的科学原理或相应的范畴体系(宏观架构),它建立在生态与环境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是同关于生态与环境的意识、伦理及法律等概念一道构成的几个组合概念,是驾驭整个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