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客体之指称意义,实际是对"什么是犯罪客体"或"犯罪客体是什么"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而我国刑法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形成了对犯罪客体自身涵义的不同界说.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观点有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说与社会关系说、对象说、权利说、法益说.相较而言,法益说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即法益).  相似文献   

2.
财产犯罪的客体一直是刑法理论界争议的主要问题。我国刑法学界虽然存在不同的学说,但最终没有定论。在反思我国现存的所有权说和占有说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理论与案例,认为财产犯罪的客体是不能仅靠一种理论就能全面分析的,需要依所有权与占有的关系具体区分对待。  相似文献   

3.
对合犯在大陆刑法中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在将此概念引入我国刑法理论时,却与我国的共犯理论产生了冲突。因此,有必要跳出我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体系,将包括对合犯在内的具有对合关系的一类特殊的犯罪即对合犯罪单独归类进行探讨。在犯罪构成上,对合犯罪具有犯罪客体同一性、客观对合性、主体依存性及主观对应性等特征。对合行为在我国刑法中主要表现为买卖行为、渎职、失职行为与一定违法行为间的对合行为及其他对合行为。对于对舍犯罪的处罚主要有对合双方行为都是犯罪和仅对合一方行为构成犯罪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立 《科技信息》2008,(2):162-163
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典在刑法分则的第三章第五节单列"金融诈骗罪",有人认为这一节的设立明显违背刑法分则以犯罪客体为犯罪分类标准,在刑法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质疑,从而开始重新探讨我国犯罪的立法分类标准。本文从"金融诈骗罪"这一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刑法典的犯罪的分类标准,并对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由于自身的矛盾和混乱而受到责难。对犯罪构成概念的传统界定与刑法规定不相符,与犯罪构成的外延不一致;犯罪主体、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犯罪构成要件体系的各部分之间也不协调。因此,必须在科学界定犯罪构成概念的基础上,重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刑法要针对新出现的犯罪现象和犯罪形态而不断完善,为了发展和完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作对此罪的客体问题就其章节之间的关系,整合客体的内涵及分次客体的主要特征,作了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类罪的伪造罪所侵犯的客体尽管我国刑法条文中存在多元化现象,但在本质上讲,存在一个共同侵犯客体,社会的公共信用与交易安全。伪造罪的行为客体即通说中伪造罪的犯罪对象,它是指在社会的公共信用与交易安全上具有法律意义的物品,通过对我国刑法条文的梳理,主要有货币、有价证券、文书印章三类。  相似文献   

8.
“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强明 《科技信息》2007,(14):206-206,229
无被害人犯罪是西方学者在犯罪日益增多、司法资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目前,有关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学说都有待商榷,应将其界定为:基于被害人同意,且未对刑法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危害的行为。从刑法的人权保障思想和刑法的歉抑思想出发,我国应顺应国际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将无被害人犯罪实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9.
现行刑法第306条专门规定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碍证据罪。本罪的主要特征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不同于一般主体的犯罪。同时,从我国刑法第306条这一专门刑事条款违背公正性原则,构成对律师职业的歧视,破坏司法平衡,恶化控辩双方关系,在实践中不利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不利于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对此罪名进行了质疑,主张此罪名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10.
犯罪客体承载着违法的实质性评价重任,正是由于其机能的充分发挥才得以维护犯罪和犯罪构成的理论统一,使我国与国外犯罪成立模式在评价内涵方面保持一致,使犯罪客体与其它三个构成要件的对立统一关系得以明晰。在我国,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中独立的、不可或缺的、有其内在价值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风险社会对传统的刑法理论提出诸多挑战。刑法结构、犯罪的本质、刑罚的本质和功能以及犯罪构成要件等诸多关乎刑法根基的理论命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击,传统刑法理论应该走出固有的定势模式,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风险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环境犯罪作为一类犯罪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个犯罪,而且环境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犯罪类别。关于环境犯罪概念的界说,我国理论界在见解上存有分歧,缺乏统一的认识。学界通常以刑法修订的时间为界,将这些分歧意见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本文,笔者即在新刑法的框架下,运用注释法学派的基本理论,以环境刑法为依托,分析我国环境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浅议洗钱罪     
针对日益猖獗的洗钱犯罪,《刑法修正案(六)》将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扩展为七种,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极大合理性。但是,关于"洗钱罪"的诸多问题。比如犯罪客体、明知的内容和程度、"上游犯罪"本犯能否成为洗钱罪主体等等,在我国理论界均争议较大。本文拟对几个争议问题抒己管见。  相似文献   

14.
应受刑罚处罚的社会危害性是立法者规定犯罪化和除罪化的标准,由于它缺乏规范性,因此不能直接运用到司法中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犯罪构成则是司法中认定犯罪的基本标准。但由于社会危害性的实质与犯罪构成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还应通过刑法明文规定的除罪条件对符合构成但不具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加以排除。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其他刑法理论协调一致并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5.
刑法适用技术是刑法应用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属于刑法应用方法论范畴。刑法适用技术在认定犯罪过程中处于刑法理论应用的“间接活动”环节,离不开刑法方法论的指导;刑法方法论是研究认定犯罪方法的学问。  相似文献   

16.
梁文彩 《甘肃科技》2009,25(20):10-12,38
目前,我国关于贿赂犯罪的刑事立法还不够科学,完善我国贿赂犯罪刑事立法已成为刑法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受贿罪,改变目前只设立单一罪名的立法模式,针对受贿犯罪的各种不同构成情况,分别设置多个罪名。"性贿赂"应予犯罪化,将现有刑法贿赂犯罪的贿赂范围修改为"不正当好处",对于性贿赂没有必要单设罪名。  相似文献   

17.
近期,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体系的探讨呈现持续升温趋势,"维持论"、"改良论"甚至"重构论"的对决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局面,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各种体系的宏观构造的逻辑层次以及微观判断的不同思维差异,尤其是德国刑法理论中影响颇深的客观归责理论似乎成了废弃我国刑法体系引入大陆法系犯罪体系的导火索.由此,宏观考察各种体系的逻辑结构、深挖作为体系基础的方法论缘由以及微观分析我国刑法理论与客观归责理论的差异及定位是理清纷争思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现状来看,洗钱行为日益猖獗。但我国刑法在如何认定洗钱行为的危害性上却并不一致。其直接表现就是将洗钱行为的犯罪分别规定在不同的犯罪类别中,也即对该犯罪行为的犯罪客体的认识存在分歧,文章为此提出扩大洗钱罪的外延以便于更好地打击洗钱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风险刑法是应对风险社会而形成的刑法观。它以防范风险为刑法的基本任务;重视行为本位和刑罚的一般预防目的;在因果关系领域则主张客观归属理论。风险刑法虽然在化解风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违背传统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谦抑性、处罚界限不明确等问题。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我国刑法的对策不是基本立场的背离和机能的转变,而是对谦抑性的捍卫与犯罪多元治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二种犯罪。尽管刑法条文规定明确,但实务中有时却难以区分。就两罪相同之处而言,理论界和司法界争议不大,一般认为两罪的犯罪主观方面均为直接故意,犯罪主体均为一般主体,犯罪客体也基本相同。就两罪区别之处而言,一般认为两罪区别在于犯罪客观方面,然而客观方面具体有哪些区别呢?理论界和司法界分歧较大,理解认识不一。通过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笔者以为,两罪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犯罪手段不同,获取财物时间不同、获取财物之方式不同、获财数额要求不同等四个方面,突破了已有的刑法理论区分标准,从而比较容易把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