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薄片、地球化学等资料,以砂岩厚度、砂岩碎屑成分、沉积期古地貌、砂岩重矿物含量等多方面的证据确定研究区沙湾组的物源方向,并利用岩石学、粒度分析、测井相、地震相等资料或方法研究沙湾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最后结合构造背景、古地貌、层序地层体系域的构成样式尝试对其沉积相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发育西南方向伊林黑比尔根山和西北方向扎伊尔山两个物源体系,且西南方向的物源延伸距离远,波及范围大;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南部地区发育大范围展布的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其前端和侧翼发育滨浅湖滩坝砂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容易形成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滨浅湖滩坝砂容易形成透镜体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1):92-97
在临南洼陷周边地区,具油气显示的沙四段地层仅在临南斜坡上有所发现.因其沉积相研究还较少,使得沙四上亚段开发效果欠佳.因此,针对曲堤油田曲9-111断块沙四上亚段地层开展精细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应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对研究区开展精细沉积相研究.分析认为:该地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分流间湾等微相,物源主要来自于南部的鲁西隆起.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概括具有本区特征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3.
花沟地区是东营凹陷西南部一个典型的箕状洼陷 ,它由高青断裂下降盘的陡坡带、中央深洼带和位于鲁西隆起之上的缓坡带组成。对该地区单断湖盆研究后发现 ,在断陷湖盆稳定扩张期陡坡带主要发育水下扇沉积体系 ,该体系由水下河道、河道朵叶复合体、河口裙边扇、滑塌裙边扇、浊积扇和深湖泥质披盖等 6个相单元组成。高青断裂的活动强度以及相邻凸起之上的碎屑供给控制了该水下扇的发育。缓坡带上发育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分支河道、决口河道决口扇复合体、浊积扇和浅湖滩坝相等 4个相单元组成 ,鲁西隆起碎屑物供给与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该体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类型、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用地震相约束并结合单井微相、连井剖面微相和平面微相等方法,对该区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8-10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浊积体、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滩砂、滨浅湖坝砂和滨浅湖泥等10种沉积微相,微相的平面展布在8-10砂组3个阶段变化较大,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次之。随着湖平面的升降,沉积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三角洲前缘逐渐过渡到滨浅湖,再由滨浅湖过渡到三角洲前缘,最后又渐变到滨浅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卞东油田阜三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卞东油田阜三段为三角洲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岩心与测、录井数据观察分析本区三角洲沉积特征,识别相标志,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与前缘沙席三个主要的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沙坝是本区储层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较强,隔层趋向分布于远离物源的方向,砂体连通性差,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录井、岩心等地质资料研究了陆丰南地区文四段浊积岩的储层特征;该区所钻遇的浊积岩岩性以细粒为主,发育波状和脉状层理及变形构造,成分成熟度均较高,在粒度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两段式。进一步利用地震资料及反演属性体刻画了浊积岩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浊积岩发育在三角洲砂体前缘及扇三角洲沉积前端洼槽区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中,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带横向连片分布,叠置程度高;在陡坡带分布较孤立。综合分析认为,陆丰中洼及南洼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物源供给充沛;在湖盆断裂强烈活动的触发机制下,地形具有一定坡度后,三角洲前积砂体经过二次搬运形成缓坡带滑塌浊积砂体;同样在重力作用下,陡坡带也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前端的滑塌浊积岩。该区所预测的浊积岩砂体具有叠置连片分布的特征,成藏条件优越,可以形成岩性油气藏富集带,因而具有较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馆陶组辫状三角洲—浅水湖泊沉积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济阳坳陷馆陶组下段沉积相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河流相的基础之上 ,并且一直认为缺乏良好的盖层 ,这些认识明显束缚了对馆陶组下段的油气勘探 .本文从古地貌、古生物、沉积构造等 6个方面的研究出发 ,发现济阳坳陷北部地区馆陶组下段存在以浅水湖泊为背景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 .辫状三角洲由辫状平原、前缘和前辫状三角洲组成 .水下分流河道为前缘骨架砂体 ,河口坝和远砂坝不甚发育 ,前辫状三角洲发育普遍较薄 .该沉积体系总体表现为多物源、近物源的多个辫状三角洲在横向的叠置 ,形成湖泊陆源碎屑丰富 ,滨浅湖相带窄的沉积格局 .湖相泥岩在横向和侧向上形成遮挡 ,与油源断层配合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从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三方面入手,将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划分为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扇(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并识别出辫状河道微相、辫状分流河道微相、水下水道微相、前缘砂微相、边缘席状砂微相、开阔湖沉积微相和水下重力流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整体处于湖泊扩张至收缩过渡期,湖平面变化震荡频繁,砂体发育类型多样,沉积相类型及连片砂体分布成因有待明确.综合区域地质、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厘定及复合砂体沉积过程重建研究.研究表明:牛庄洼陷南坡沙三中亚段发育三角洲和半深湖滩坝两种主要沉积环境;滩坝多为孤立分布,河道及河口坝多期复合使得砂体呈连片分布;目的层d小层自下而上对应湖平面上升又下降的完整旋回,由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过渡为半深湖;而后又演化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展布由d4单层条带状过渡为d3单层孤立状;而后过渡为d2和d1单层近连片状;d2单层近连片砂体由4期沉积过程各异的河口坝叠置而成.第1期为两分流河道携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东南部形成初期河口坝;第2期分流河道及河口坝进一步前积向湖盆发展,同时侧向扩展;第3期分流河道大幅度前积,使得河口坝发育范围亦大幅度扩展,同时分流河道进一步分叉并控制形成4个河口坝;至第4期分流河道前积有所减弱,形成三个次级河口坝;最终使得河口坝连片分布,分流河道呈镶嵌状分布其上.研究区复合砂体成因多是由多期三角洲砂体(尤其是河口坝砂体)垂向叠置、侧向拼接而成,构成了研究区主力的储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南图尔盖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寻找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在单井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覆盖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应用地震层位拉平法恢复了下白垩统K1nc沉积期古地貌,结合地震振幅属性切片技术、地震相分析等进行物源分析,划分沉积体系类型和沉积相带,预测有利砂体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K1nc地层以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沉积为主,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物源早期以东西向及南西—北东向为主,晚期主要来自西南方向。研究区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体为优质储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岩性圈闭勘探和估计研究区岩性油气藏储量规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南图尔盖盆地北诺扎里油田中侏罗统DOSHAN组沉积相进行研究,首次在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库姆坳陷侏罗系Doshan组(J2ds)中发现一套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相沉积体,进一步可识别出3个亚相和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碎屑流微相最为发育.沉积演化规律:随着湖平面缓慢上升,东北及东南两大物源区逐渐向后退却,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面积逐渐减小,代之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扇三角洲前缘碎屑流及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距离亦逐渐变短.扇三角洲前缘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砂体物性最好,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前扇三角洲暗色泥岩可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和盖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性、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探讨辽东湾地区走滑-伸展断陷时期辽西凹陷南洼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模式。辽西凹陷南洼古近系东营组第二段分为上下2个亚段,其中东二下亚段沉积时期,裂陷作用减弱,西部物源进入湖盆,近源斜坡带发育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体的沉积体系,洼陷带和凸起带以湖泊沉积为主;东二上亚段沉积时期,西部沉积物继续充填直至满盆后越过辽西低凸起向东溢出,整个研究区发育大面积辫状河三角洲,其沉积特征及差异主要受构造-古地貌及沉积物供给共同控制。依据沉积相平面展布及连井剖面对比,建立了辽东湾地区盆满溢砂的沉积充填模式。该模式证实远源砂体并不都是来源于长轴方向的曲流河三角洲,也有可能来源于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各时期物源体系和构造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合理控制了砂体的聚集方式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3.
研究滇西新生代盆地新近系芒棒组沉积相与铀成矿的关系,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户撒盆地6口钻孔岩心的岩石学特征、粒度特征、垂向序列、沉积构造等分析,在赋矿层位芒棒组下段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4种沉积相及对应的10种亚相和18种微相。铀矿化层位主要位于冲积扇扇中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前扇三角洲-湖相泥岩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构成了有利的"下泥上砂"赋铀岩性组合。认为冲积扇体系发育的曼统-万明小寨、皇泽寺-小寨地区和扇三角洲体系发育的东部陡坡带为铀矿勘查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4.
应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理论,通过沉积背景分析、岩心观察、砂分散与油气成藏模式构建等手段,对黄骅拗陷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古近系孔店组第二段(孔二段)沉积特征与控砂控藏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南皮斜坡是一个继承性发育的缓坡,孔二段受东光凸起、沧县隆起物源及徐黑凸起物源的影响,斜坡砂体发育,且具有凸起顺向供砂、侵蚀沟槽输砂、单一坡-折控砂的规律,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沉积为主。中斜坡发育三角洲前缘主体,埋藏适中,储集物性好,砂岩与烃源岩匹配,圈闭条件良好,且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低斜坡发育优质烃源岩,夹三角洲前缘远端-远岸水下扇砂体及薄层的云质岩类,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关系以指导油田精细挖潜,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录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精细表征沉积特征,建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明确相控储层砂体展布规律及叠置类型。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6区古近系岩石类型丰富,以含砾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低,结构成熟度中—差,主要发育水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及水下三角洲前缘2类亚相,其中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越岸及泛滥平原3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河口坝、席状砂及河道间5种沉积微相;总结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2类5种"叠置模式,包括堆叠型、拼接型、决口型、溢岸型及孤立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地质、测井、地震资料对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坝工区西部地层为砂岩与泥岩的不等厚互层,东部地层为底部厚套砂体与顶部泥岩的叠置层;纵向上五期砂组相互叠置.②须三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大巴山同时为元坝工区提供物源.母岩的不同导致元坝工区发育2类砂岩,西部以钙屑砂砾岩为主,东部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③元坝工区须三段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垂向上呈现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向盆地内进积的沉积序列;东部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呈现三角洲前缘向盆缘退积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7.
广利油田沙四上亚段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利油田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端南翼,根据地质特征及测井剖面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沙四上亚段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辫状河道和前缘砂坝共同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形态展布.辫状河道砂体和前缘砂坝砂体是广利油田的优质储层.广利油田西部的牛庄洼陷有沙三中、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2套烃源岩,特别是沙四上亚段的油页岩可以为广利油田提供充足的油气.广利油田鼻状构造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良好配置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鼻状背斜的西翼是广利油田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8.
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取心井及密井网资料,对老君庙油田L油藏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单砂体进行表征并明确其内部结构样式,建立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缓坡、距物源较远是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必要条件,沉积粒度较细、沉积构造规模及单一河道砂体厚度较小是其较明显的沉积特征;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呈交织近连片型和交织条带型两种组合样式,其中交织近连片分流河道由主干分流河道不断分叉合并而成,分流河道演化主要有3种模式,经历3个阶段,早期典型分流河道孤立分布,中期河道以决口演化模式为主成交织状分布,末期以侧向侵蚀和河道间岔口冲刷演化模式为主成近连片分布;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呈大面积近连片分布,其由不同期单一河口坝拼接叠置而成,前缘演化初期以坝边部部分侧向拼接样式为主,演化中期坝边部完全侧向拼接样式较常见,至演化末期河口坝间呈现坝主体完全垂向叠置和坝主体部分垂向叠置的样式。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东部和西部两大三角洲体系,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平原沼泽和洪泛平原等微相,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汐砂坝、远砂坝、分流间湾等微相.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早期具有辫状河性质,晚期向曲流河转变.三角洲类型在山23、山22期为发育在潮坪背景上的河流-潮控三角洲,以后转变为发育在陆相湖泊环境中的河控-湖泊三角洲.不同三角洲类型和相应的亚相、微相特征控制了本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储集性能.其中以山23亚段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砂坝、河口坝和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在岩性、砂体厚度以及砂体储集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从而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毕店地区位于多物源交汇带,沉积相带变化快,各个物源作用范围界定不清,受不同相带控制的砂体发育规律认识不清。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特征及含油性研究,对确定砂体规模和分布范围、寻找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藏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岩心、录井、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研究基础上,认为研究区西部、北部、东北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东南部发育重力流与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层段的基准面经历过6次上升和3次下降过程,在基准面相对较低时期,其主体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砂),沉积砂体较厚,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范围广,河道分支较多;在基准面相对较高时期,其主体沉积微相为远砂坝(席状砂)、湖相,沉积砂体薄,水下分流河道规模小、数量少,远砂坝及席状砂大面积发育。结合构造、生产动态数据,认为研究区油藏属于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油气聚集受构造情况、优势沉积相,基准面升降等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